孩子越大越難溝通?那是你用錯了方法

2019-12-25     爸媽精讀

作者:荷月(爸媽進化論主筆)

前幾天,看到一個讓人心痛不已的新聞。

1年前,小薇因與母親有矛盾,每天飲用大量的可樂來解壓,每瓶都是一口氣喝完,然後又把飲料全部摳喉吐出來。

雖然小薇知道這樣會導致身體不適,但她控制不了自己。這種暴食後催吐的行為讓她的體重下降了40斤,醫生診斷她患上了「神經性貪食症」。

我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矛盾讓小薇寧願選擇暴食後催吐,也不願與母親溝通調解,但是良好的溝通卻是促進親子關係的重要手段。

當父母與孩子的意見不統一時,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如何溝通。

如果父母用命令、指責的方式,那麼有可能會把孩子推得更遠。

《孩子,讓我看著你的眼》中說:「其實,溝通就是心靈的相通,如果心靈不通,那真正的溝通就不存在。」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應從「心」開始。

01

因為溝通不良導致親子關係破裂的事情真的很多,前段時間也發生了一件令人痛惜的新聞。

一名男孩與家人吵架後反鎖家門,父親進不了家門,便試圖從外側攀爬回家,不幸失足從3樓墜下,當場死亡。

在這之前,因為管教孩子不准玩手機,父子倆經常吵架。因為溝通不良而釀成悲劇雖然是個案,但父母與孩子吵架卻是經常發生的事。

親子之間發生矛盾,是改進親子關係最好的時機。父母一味地反對、講道理並不能解決問題。

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張芬曾經說過:「有的時候道理看似非常有邏輯性和科學性,但對於孩子來說這種邏輯和科學也將變成一段文字而已。」

父母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內心需求,進而解決孩子的問題,這才是正確的解鎖姿勢。

有一次,閨蜜小月和老公帶兒子熙熙去上溜冰課。來到了溜冰場,熙熙開始說不願意上課,小月就耐心地勸熙熙要去上課,孩子一句話都不說,就只是搖頭不願意去上課。

爸爸開始不耐煩了,一邊數落孩子,一邊強制給孩子換隊服,戴安全帽。熙熙進行了反抗,扔掉了帽子,還動手打了爸爸。

小月和老公一人當白臉,一人當紅臉也沒能如願讓熙熙去上課,只好帶著熙熙回家了。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說到: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當孩子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父母不明白孩子的意思,孩子就會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小月老公用武力強迫孩子, 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父母看到,委屈和憤怒都會加倍地表現出來。

02

暑假熱播的《小歡喜》中,季揚揚是一個大都市的留守兒童,父母因為工作原因,從小就把他放在外公家,直到他高三時才回來。

季揚揚因為缺少愛而叛逆,而父親季勝利把關心成績作為表達愛的方式,還對季揚揚的賽車夢嗤之以鼻,兩父子經常沒說兩句就吵起來。

直到在母親劉靜的調解下,父親才開始慢慢了解季揚揚的夢想,並且為了了解,他親自去體驗,去遊戲廳練習怎麼玩賽車,甚至還以賽車網友的身份跟兒子在網上聊天,傾聽兒子的煩惱和心事。

季楊楊看到父親願意跟自己溝通,才開始接受父親的關心,不再對父親有牴觸情緒。

現在為什麼很多孩子都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呢?因為父母都忘記了溝通應該是雙向交流的過程,而不是只有家長一方的觀點。

如果孩子表達了不認可,父母就用家長的權威來壓制孩子。長此以往,孩子也會左耳進右耳出,家長長期與孩子進行這種無效溝通,只會讓代溝越來越大。

還記得之前熱播的《爸爸去哪裡》,陳小春一開始對兒子Jasper缺乏耐心,時常怒吼。他看兒子走路太慢,拖慢了速度,就不耐煩地對兒子說:「麻煩你快點!」

陳小春這種爆脾氣讓Jasper經常不敢跟他交流。Jasper還跟「村長」說:「我好想會有《媽媽去哪裡》,因為我最喜歡的人是媽媽」。

「村長」有一次問他:「爸爸有時候有點凶,對不對?」他委屈的點點頭,可憐兮兮的樣子讓人看了很心疼。

但隨著節目的繼續,陳小春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溝通問題,開始與兒子耐心地溝通,關心兒子的感受,Jasper也開始依賴他。陳小春還經常被兒子感動地流淚。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父母以為自己說的都是為孩子好,卻沒意識到用說教、命令、批評這樣的溝通方式,孩子接收到的是責備而不是愛。

良好的溝通不但能夠讓父母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加了解孩子,還能讓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親密。

03

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無障礙地溝通交流,是很多家長都關注的問題,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其實每個家長都可以做到。

1、 父母調整好心態,主動傾聽

《非暴力溝通》中說:「越是能夠傾聽他人,也越有機會被傾聽。」

傾聽是親子溝通的基礎和前提,親子間的溝通障礙主要來自於傾聽的缺失。

與孩子溝通,不在於說得多,而在於聽得多。父母只需作為傾聽者,給予孩子關注和時間,引導他暢所欲言,這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幫助。

父母在傾聽時,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正在被理解,進而產生被尊重的滿足感。這樣,父母提出的建議、看法也更能被孩子接受。

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要學會主動傾聽,這樣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孩子表達的意思,幫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情感,引導孩子分析和解決自己的問題。

2、尊重孩子

《兒童溝通心理學》中說:「尊重,是一切人際交往的基礎。親子溝通同樣需要以彼此尊重為前提。」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遇到事情也會思考,而這些都是父母應該尊重的。

傅園慧爸爸在《我家那閨女》中談到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他說:「我覺得互相尊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傅園慧很小的時候我就選擇尊重她自己的意見,比如,她上初一那會兒我讓她自己決定是要讀書還是繼續學游泳。」

傅爸爸還說自己也會跟女兒提前溝通做事情的原則,既然自己做出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做成功才好。

父母只有學會尊重孩子,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進而了解孩子的想法。

3、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

《圓桌派》中蔣方舟說:「大人世界的比例跟小孩子世界的比例不一樣,大人覺得是小事,但是對於小孩來說,這就是全世界。」

有些事情在大人眼中可能是件小事,也許在孩子心中卻是驚天大事。父母也許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內心是一個神秘的世界,他們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了孩子,孩子自然樂意聽從父母的話。

正如家庭教育專家盧勤所說,「與其用命令的方式對孩子指東指西,不如蹲下來和孩子好好說話」。

與孩子心靈相通,自然能夠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徵,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才能讓親子溝通變得順暢。

學會與孩子溝通,讓孩子願意跟你說,也願意聽你說!

作者簡介:荷月,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一位80後老母親,希望通過學習育兒理論+落地實踐,增進親子關係,實現自我;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XvcQPm8BMH2_cNUggR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