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語皆情語

2020-05-20     象牙塔里的新鮮事

原標題:一切景語皆情語

一切景語皆情語

在詩歌中,情與景是最為常見的兩部分內容和因素。寫作詩歌,首先必須處理好情與景的關係。

景,是客觀世界所見之物,在詩歌中一般用描寫與敘述的方式表現出來。情,是主觀世界所生之情感,一般通過話語的聲音組織和畫面的變化組織來表現。

一般來說,很難將兩者截然分割開來,武斷地說某物是景,某物是情,不符號詩歌創作的實際。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論述情與景相融共生,「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詩歌是一種抒情性比較強的體裁,其中的景常常被創作主體賦予了情感內涵和畫面,然後用抒情性的話語組織和表現出來,使景變得有靈性,情趣盎然。如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其中,花開、鳥鳴本是讓人開心的事情,但在此詩中,杜甫竟然因看見「花」開放而流淚,因聽見「鳥」鳴叫而心驚,就是融入了杜甫目睹長安城經過安史之亂之後,由昔日的繁華而變得殘破荒涼的無限感慨和傷感。

詩歌中的抒情,一般大多數時候會避免直抒胸臆或空洞抽象的概念性表達,常常將情附麗於寫景性的話語上,將情通過描畫的景物象徵性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如「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嵇康通過敘述哥哥嵇喜及其他士兵一俯一仰的動作所形成的畫面,表現人物悠閒自得的動作、神態,由此寄予詩人對於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讚美。

景與情之間的關係,與意與象的關係相似。象,與景一樣,是客觀的,外在的,指具體可感的形象;意,與情一樣,是主觀的,內在的,指抽象的思想,情意。

進行詩歌創作,無論篇幅長短,首先必須先立意,也就是先確定所需要抒發的情感。然後,再選擇能夠寄寓這個意的象,或者說選定能夠抒發這種情感的景物。意通過象表現,情由景發,象承載意,景寄託著情,意與象、情與景兩者之間相互引發、作用。《周易•繫辭》稱「聖人立象以盡意」,闡明意先於象,象幫助意的表達,這既表明「象」與「意」的聯繫,也可以說明景與情的關係。

象對於意的表現,有多種方法,可以小喻大,或以少總多,或由此及彼,或由近及遠。景對於情的抒發,可以虛實相生,動靜相衡,還可以遠近、視聽結合。

根據意與象、情與景在創作中的先後關係,閱讀者如果想要更好地解讀詩歌,可以採用逆推的方式去解讀詩歌,通過梳理和觀察詩歌中出現的象和景,逆推象有可能表現的意,景有可能寄予的情,由象及意,由景而情,也就是如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所說:「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同樣的道理,景生於情,故可尋景以觀情。

由於意與象之間的緊密關係,美學家與文學理論家創造出「意象」「意境」等審美範疇;由於情與景之間的緊密關係,美學家與文學理論家提出「情景說」「情境說」等審美範疇。這些概念與範疇既為詩歌創作提供指引,又為詩歌批評提供切入點。因此,希望寫好詩歌或提高詩歌鑑賞水平的朋友,一定要明確詩歌所要表現的意與情,明確藉以表達意與情的象與景,或者弄清詩歌中先後出現的情與景、意與象,並弄清他們之間的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8lUNHIBfGB4SiUwPI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