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人第一課」的成敗,決定孩子在分水嶺的哪一邊

2019-08-26     老汪說教育

還有幾天,全國就有千千萬萬的孩子從初一升入初二。初二是初中,甚至是人生的分水嶺——有的人初二結束後,開始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有的人卻在走向成人的第一節課上遭遇不同程度的失敗,影響了人格的健全發展,影響了學業的進步,甚至影響了一生的發展與幸福。

有的人把這稱為「初二現象」。「初二現象」其實就是孩子青春期的各種現象。個人將「青春期」稱為「走向成人的第一課」家長面對孩子的青春期,是積極的有所作為,還是消極作為,還是乾脆放任不作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第一課」的成敗,決定了自己的孩子在分水嶺的哪一邊。

初二現象就是青春期現象

一、正確認識青春期

很多孩子在「走向成人的第一課」之所以遭遇不同程度的失敗,往往源於家長和孩子對青春期的不合理認識。

青春期指快速生理變化時期,是腦中及體內各種不同荷爾蒙作用的具體表現,它代表身體生殖能力的獲得,以及不同身體、心理及社會變化的特徵。(來源《辭書》)

身心發展不平衡是青春期的最大特點。即孩子身體上已經成人,但心理上離成人的成熟理智還很遙遠。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基於身體的成人化,多數認為自己在心理上也已經成人。正是孩子們對自己心理成熟度的過高估計,導致了親子關係的衝突。

但是孩子的心理畢竟也要走向成人,因此孩子對自己心理成熟度的過高估計就是心理斷乳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開始。

發展心理學認為,心理斷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這一年齡階段,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從總體上講,「心理斷乳」期的各種心理現象,反映了少年兒童心理上的進步。從心理上依附於父母,到出現獨立意向,這是重大的變化。當父母的要珍視子女的這一時期,正確看待這一時期,採取歡迎的態度。(來源《科普中國》)

根據心理學基本理論以及長期的觀察,個人以為年齡14歲左右的初二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和心理斷乳期的關鍵階段。

青春期就是心理斷乳期的開始

基於以上的論述,個人認為,孩子即將進入初二的家長對青春期應該有以下正確認識:

1.孩子長大了,可喜可賀。

一句「我不要你管」不知讓多少家長黯然神傷。但這句話也表明,你孩子已經主動開始了心理斷乳了,已經擁有了獨立意識。話雖刺耳,但,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採取歡迎的態度」。小鳥遲早會離開鳥媽媽,獨立翱翔於藍天;萬物之靈的人遲早要離開父母,獨自面對人生的。我們家長不要因孩子的「我不要你管」而感傷。難道為人父母者希望孩子永遠不能獨立,永遠是偎依在自己身邊的「巨嬰」。所以,個人以為,當孩子說出「我不要你管」的時候,我們應該為孩子開始有獨立意識而幸福地乾杯。

小鳥學飛翔,鳥媽媽只能幫助和鼓勵

2.孩子長大的只是身體,心理上只是僅僅開始了「斷乳」,孩子心理還很不成熟。

初二一年是孩子走向成人的第一課,能否成功「斷乳」需要家長的幫助。幫助孩子順利「斷乳」,上好走向成人第一課,就是家長面對孩子青春期的積極的有所作為。

身心發展極為不平衡的青春期是艱難的「心理斷乳期」。我們不能讓孩子一個人戰鬥。

3.青春期的發展對人生極為關鍵。

有的人一輩子都不能度過「心理斷乳期」,一輩子都是不能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巨嬰。初二這一年往往是走向成人的第一課,是心理人格發展的關鍵期,錯過了這一關鍵期,就需要用幾倍的時間來「補課」,而且效果還未必好,極端情況就是一輩子也無法度過「心理斷乳期」,一輩子走不出青春期。學業、生活、工作等將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

我曾經對比過四屆學生的中考成績和初二下學期的期末考成績。我發現,最後中考的全校前100名和後100名幾乎有各約80人在初二下學期期末考試的全校前100名和全校後100名。四屆的情況差不多。因此,我們告誡學生和家長,初二幾乎決定了中考成績的80%。在初二下學期能夠積極向上的,整個初中,乃至於高中都會積極向上;在初二下學期破罐子破摔的,整個初中,乃至於高中都會波罐子破摔。那些破罐子破摔的多數是沒有順利度過「心理斷乳期」,走向成人第一課沒上好的孩子。初二成了整個初中、高中,甚至是人生的分水嶺。

心理之乳難斷

一言蔽之,孩子的教育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初二這一年。孩子在度過心理斷乳期的過程中,在走向成人的第一課中,我們家長是積極的有所作為,還是消極作為,還是乾脆放任不管,至關重要。

4.叛逆不是孩子任性、不講道理的理由。

不少家長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採取一味忍讓的態度,這導致某些孩子覺得,只要自己叛逆,就可以任性,全家就應該向她(她)低頭,甚至發展到,只要我叛逆,社會就應該向我低頭。我們家長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可以叛逆,但絕不可以任性,絕不可以不講道理。叛逆不是全家都應該向你低頭的理由。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的,但叛逆也要叛逆得有道理,不能胡來任性。青春期叛逆絕不能成為對家人,對他人不講道理和任性的理由。

二、家長如何積極的有所作為

1.擺著姿態,和孩子做對話者,而不是對抗者。

小鳥要想翱翔於藍天,最終要靠自己的努力。鳥媽媽能做到的只能是鼓勵和幫助。孩子的心靈人格開始走向獨立,但又對自己的心理成熟度估計過高時,難免幼稚衝動。為人父母者不能替代孩子成長,我們只能像鳥媽媽一樣給予孩子鼓勵和幫助。越俎代庖往往是中國式父母的特點,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反感,引起親子衝突,使孩子對來自父母的鼓勵和幫助產生了不接受的態度。

擺正姿態,我們只是幫助者,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親切的朋友。我們是其父母,也是其友人,亦父(母)亦友。

有人常戲言「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家庭就成了戰場,家長和孩子成了對抗者。若如此,家長在孩子成長極為關鍵的青春期所起的就是消極作用了。

和孩子做對話者才是家長的積極作為。青春期,身心發展不平衡,心理發展滯後於身體發展,孩子必然有很多問題和困惑。如果我們家長能擺正姿態,和孩子亦父(母)亦友,我們就是孩子的對話者。在對話中,孩子漸漸心理斷奶,對話中我們也會感到陪伴孩子成長的無限樂趣。

2.學會傾聽。

有心理學家指出,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戀情結、自我中心,只要開口說話,往往三句話就會指向其內心深處。因此,心理學家指出,要想了解一個人,理解一個人,那麼就想辦法讓他(她)在不設防的狀態下暢所欲言。

不知各位是否認同以上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所謂「三句話不離本行」就是典型的表現。對於擺脫幼稚,走向成熟的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如果讓他們在不設防的情況下暢所欲言,他們很快就會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

家長要想幫助心理斷乳期的孩子成功斷乳,就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青春期的孩子多數習慣將內心告白於同伴,而不是父母。因此,父母要學會傾聽,找到傾聽孩子內心的機會。

也許有人認為傾聽是件很容易的事,這就大錯特錯了。若真如此,何來「理解萬歲」一說。尤其是孩子不太願意和我們分享內心世界的時候,想傾聽還得找到機會。

不少家長聽到「我不要你管」的時候,都會上火。一上火,傾聽的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就關閉了。如果我們想著孩子能說這樣的話,表明他在長大,我們應該感到高興時,一般情況下就不會上火了。我們不妨心平氣和地說:「你開始長大了,我也想早日不管你。可是,你不要我管,你能管好自己嗎?」一句「你能管好自己嗎?」把問題拋給孩子,讓其反省,讓其思考。如果孩子就這個問題滔滔不絕時,我們首先不要輕易打斷他,最好能讓他講個不停,講到無話可說為止。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就能判斷出孩子在哪些方面有了進步,哪些方面有不足,哪些方面有困惑。當我們用商量的語氣、平等的姿態為其解惑,糾正其幼稚想法時,我們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導師。

學會傾聽是改變的開始

學會傾聽最忌諱的是跟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不要說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我們成人,一般也會反感反覆和我們講道理的人。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展不平衡,一般「自視甚高」,對於家長的大道理一般都是反感的。你說得越多,孩子越聽不進去,對你越反感。

學會傾聽就是,儘量地你不要說,抓住一切機會,或創造機會讓孩子說。多數孩子三句話就會指向其內心世界。只有了解、理解了他們的內心,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講道理,講他們能聽進去的道理。

「孩子不聽話,跟他(她)說了無數遍了……」這是我聽到的最多的家長抱怨。這些家長請不要再說下去了,想辦法讓你的孩子說,痛痛快快地說,毫無顧忌地說。當你了解孩子後,你說一次,他(她)或許就聽了。

有專家指出,老師和家長最容易犯的教育錯誤就是不停地跟孩子講道理。智慧的老師和家長總是想方設法讓孩子說,而後認真地傾聽。

3.教孩子自己解決早戀問題。

初二是早戀的多發年級。孩子早戀一定是不利於其身心發展的。但是「棒打鴛鴦」絕不是好的辦法。個人認為,相對合理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思考推演「早戀」的結局,而後自己放棄早戀。

多年的觀察表明,我們老師和家長越是阻止孩子早戀,孩子往往越是「戀得死去活來」。冷處理,讓他們自己思考推演「早戀」的結局反而更能讓他們順利結束早戀,好好學習。當然,他們在思考推演過程中,我們家長是要以自己豐富的社會經驗為其點撥。

青春期的話題,初二現象的話題是說不完的。篇末特別提醒,現在不少家長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採用放任不作為的態度,美其名曰:順其自然。我是特別反對的。

魯迅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指出:這樣,便是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魯迅認為,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是父母的責任

還有幾天,全國就有千千萬萬的孩子從初一升入初二。初二是初中,甚至是人生的分水嶺。我們做父母就是要像魯迅說的那樣,對青春期的孩子「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孩子上好了走向成人的第一課,我們家長也會漸漸地「完全的解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_MS4GwBJleJMoPMax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