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嫻聊成長(爸媽進化論主筆)
4月3日,188名英國小留學生在萬眾矚目下,乘著商業航班回國了。
這批回國的孩子多數在14歲以下,最小的僅5、6歲。飛機落地之前,他們的家人便早己從四面八方趕來陪同隔離。
對此,不少網友表示震驚:五六歲就送出國留學,父母怎麼捨得的?
還有網友發問:在國外能自己過,這時候(隔離)怎麼又要陪了?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也忍不住想問:到底是什麼原因,能讓父母捨得把這麼小的孩子送出國?
01
低齡留學,一個家庭的夢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一個「英國小留學生家長的自述」的段子:
6歲留英讀書,在英國買了一套住宅,在當地聘用了一位合法的監護人。在英國讀書十年可以獲得批准為英國永久居民,這比投資移民便宜很多。
等孩子拿到國籍時,我們也到退休年齡了,孩子可以申請我們去英國養老,拿著退休金在英國一聚了。
這裡特別補充一點,還能來中國免費免試上清華北大,領大筆獎學金,再辦一張中國永居證,享受超國民待遇。
孩子早出去幾年,不但對自己好,父母還可以跟著受益,是孩子留學年齡低齡化的主要原因。
不少父母在精打細算一番,讓孩子早早開始學英語、練獨立,然後狠下心來把孩子送到海外,就能開啟他,甚至是全家的幸福旅程。
這套計劃,聽起來確實完美、周全。但小留學生們,真的感受到了麼?
02
小留學生的生存現狀
出國的小留學生,大都處於青春期前中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心智也不成熟。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協作完成。而且年齡越小,家庭承擔占比就越重。
出國留學,多數是隻身一人,條件優越的買套房子,僱人照顧,平民留學則多是通過專業公司幫忙「僱傭」監護人。
這些監護人能替孩子的父母盡到教育的責任麼?看看疫情小留學生的遭遇就明白了。
英國疫情嚴重時,英國小留學生遭遇了尷尬的局面,學校停課不能住宿,而父母為他們尋找的代理「監護」也出了問題。監護公司甩單,寄宿家庭反悔,導致了留英的孩子「無家可歸」。
試想一下,孩子獨自一人來到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文化和生活,在最需要幫助和呵護的時候,被那個所謂的親人拒之門外,會是怎樣的心情,又會受到怎樣的傷害?這些經歷,又會釀成一個怎樣的孩子?
近些年,小留學生壓力大、精神問題頻發,嚴重的甚至影響了孩子情緒、社交、學業甚至前途。
有網友說,家長們這是在為當初把孩子送到國外的行為買單,孩子們的人生被他們毀了。
當父母割捨陪伴,讓孩子提前離開的那一刻,遺憾的種子就萌生了。
03
缺少父母陪伴,是孩子成長的遺憾
低齡留學風潮興起時,「同居」、「揮霍」、「吸毒」、「犯罪」等負面報道席捲而來,「留學垃圾」一詞一度成為熱點。
扎心的評價背後,是小留學生們孤獨、抑鬱,渴望溫暖的心。
中學時,一位朋友出國了。印象很深的記得,再見她時的說的那些話:
以前和父母一起時,常常開心的玩、放心的跑。遇到問題,總感覺自己能擺平,然後就去做了。
可出國後,身邊沒有親人,感覺主心骨沒了。
聽別人說話就感覺是在說自己,好容易和父母打個電話,卻又忍不住發脾氣。
真的很討厭這樣的自己,有時候,真的不想和任何人再發生聯繫。
知乎有個問題:出國留學的選擇,你後悔了嗎?
獲贊最高的回答是:看完這題我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毫不猶豫地打下「後悔」。
答者說,比起學會自理、視野開闊,他更願意換過去的開心生活。
而這條回答後,不少網友跟評感慨「一想到要一年見一次親人,就覺得很難過」,「快樂的生活、親人朋友的陪伴,什麼也換不來」。
父母以為創造一個優越的平台,可以讓孩子幸福。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只不過是他們的陪伴。
04
陪伴,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錢!」18年的春晚小品《真假老師》,賈玲的一句話引爆全場,點醒了無數家長的心。
湖南衛視《變形記》曾一度引起父母的關注。節目中的城市少年,有一個共性:物質生活富足,但父母卻很少陪伴。
月生活費過萬,各種奢侈品名牌等等,父母的付出根本入不了孩子的眼。在孩子看來,父母根本不在乎、關心自己。所以,他們用於冷漠、刻薄、叛逆回應父母,導致雙方關係緊張,問題頻出。
而當孩子們的心結打開時,我們幾乎看到了同樣的呼喚:陪伴。
孩子有了父母的陪伴,物質有了價值、生活有了色彩,而他們也有了愛和感知愛的能力。
身邊一位朋友,從女兒上中班時就在糾結,是上70人一班的公立小學,還是跟著幼兒園的私立小學寄宿。
經過2年的漫長考慮,最終還是讓孩子就近上了公立小學。
她告訴我,私立小學的教育模式真的太誘人了,但孩子的成長,除了教育的形式,還有在家庭中的體驗與情感交流。
她希望孩子成為精英,但更希望孩子未來有感受家庭溫暖,獲取幸福生活的能力,而能給孩子這些的,還是父母和家人。
父母的陪伴,也能為孩子描繪更好的未來。
著名作家楊絳說:
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
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在陪伴中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05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曾說:
「十年以後,你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後悔。」
再好的物質條件,都不如父母的認真陪伴。
所以,每天請抽出一些時間,好好地陪陪孩子。
你會發現,收穫的,不只是孩子的快樂和成長。
作者簡介:嫻聊成長,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80後二寶媽,家庭教育追夢人,用遊戲陪孩子快樂成長,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