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於1865年在英國出版,一經問世,就俘獲了當時國內兒童的心,同時得到了包括王爾德、維多利亞女王在內的諸多成年人的追捧。歷經150多年,《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至少被翻譯為125種語言,還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遊戲等,「愛麗絲」在全世界的魅力經久不衰。《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能夠成為傳世經典絕非偶然,《大英百科全書·兒童文學》認為,《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把荒誕文學的藝術推到了最高水平」。趙元任先生評價《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是一部「哲學的和倫理學的參考書」。那這本書究竟有著怎樣的迷人魅力呢?讓我們一起探尋。
一、奇人劉易斯·卡羅爾
提起查爾斯·勒特威奇·道奇森這個長長的名字,可能讀者會茫然地搖搖頭,並不知曉此人。但如若提起劉易斯·卡羅爾,想必很多人都會立馬想起那個可愛的小女孩——愛麗絲。是的,1865年,英國數學家、兒童文學家查爾斯·勒特威奇·道奇森,以劉易斯·卡羅爾為筆名,運用奇異邏輯的表現手法創作完成了《愛麗絲漫遊奇境記》這部世界經典兒童文學作品。
(一)嚴謹的數學家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享有如此盛譽,但它的作者卻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童話作家。劉易斯·卡羅爾1832年出生於柴郡達斯伯里一個牧師家庭,自幼聰慧,興趣廣泛,1846~1850 年,在約克郡的拉格比公學(Rugby)讀書,隨後考入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讀書。他勤奮好學。校長曾對他的父母說:他的善辯及拉丁散文精巧的構思和措辭足以證明他是一個非凡的天才。
讀大學時期,他以全班數學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因此獲得獎學金,成為數學專業的研究生和助教,並最終留校任教,成為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的數學教師,在數學和邏輯學方面頗有建樹。1868年,卡羅爾將其發明的維吉尼亞加密法公布。此種加密法被稱為劉易斯·卡羅爾的維吉尼亞加密法。
(二)長不大的幽默兒童
除了善於數學邏輯推理外,卡羅爾還熱愛文學、攝影和繪畫,在小說、童話、詩歌、邏輯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卡羅爾天資聰穎,幽默風趣,在孩提時代就經常和兄弟姐妹一起寫詩和故事,還發明了很多遊戲。假日裡,他開始為兄弟姐妹編寫一系列的家庭雜誌。14歲時,他編的首本雜誌《有啟發及教育意義的詩集》,其中包括許多幽默詩、五行打油詩和為兒童所寫的當代傳統詩歌。
成年後的劉易斯·卡羅爾依然童心不改,他常和孩子們猜謎、玩魔術,對孩子有種特殊的感情。然而,因為從小有口吃的缺陷,他常常被人嘲弄。長大後的他,依舊不善於與成人交往,但是當與孩子相處時,卻能應付自如,獲得許多快樂,而這也使得他了解孩子的特點與語言習慣,能夠按照孩子的興趣和語言去創作,這也是為什麼《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能長盛不衰的原因。
二、永恆的荒誕之美
西歐傳統兒童文學作品道德說教的意味比較明顯,而《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卻充滿了奇妙的幻想,風趣幽默,更加注重娛樂性。劉易斯·卡羅爾通過一個個奇特的人物、新奇的場景、精妙的情節、幽默的表達和有趣的形式,將兒童文學幻想性和想像性的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讀起來不禁讓人感嘆作者的奇思妙想。
(一)「頑童」的形象
頑童是富有遊戲精神的兒童,在頑童的「頑」與「玩」的背後體現了兒童的生命衝動。以女孩作為歷險型故事主人公的童話本就不多見,即使是擬人態的童話主人公其默認性別也往往是男性。愛麗絲善良,有同情心,崇尚平等,又敏捷俏皮,具有兒童最質樸真實的天性,當然,作為女孩子,她們身上「頑」的一方面都不是特別突出,這也體現出男性作家對女性的理想構建和社會文化對女性的潛在要求。
愛麗絲是「頑童」形象的開山之作,開創了童話美學的新風格——以對兒童本質的書寫為出發點,以兒童遊戲冒險的真實和快樂書寫為原則——直至林格倫樹立起歷史性的豐碑。
除此之外,還有使喚人的兔子先生,吸大煙袋的毛毛蟲,把豬當成寵物的公爵夫人,動不動就要砍掉別人腦袋的紅桃王后等,故事情節完全是隨著愛麗絲的所想所見發展。這些奇思妙想出來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兒童和成人,滿足了孩童天生的好奇心,滿足了他們的新奇感。
(二)奇妙的幻境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故事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場景串聯起來的,在談到場景的作用時,莫雷爾曾說:每個場景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變化,所有的場景共同推動著故事向前發展。《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中的場景更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
與一般小說故事場景設置不同的是,書中以「兔子洞」為切分點,對地上真實情景與地下的奇幻場景進行了分割。「愛麗絲緊跟著追了上去,奮不顧身地跟著兔子跳進了一棵矮樹下的兔子洞……」——這個開頭是極富創造性的,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地下歷險世界。愛麗絲在神秘的大廳、白兔先生家、公爵婦人家、奇幻的森林、瘋帽匠的茶會、王后的槌球場、法庭等看似毫無聯繫、不斷變換的場景中漫遊。不同的人物形象出現在不同的場景中,不僅凸顯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如瘋帽匠的茶話會上雜亂無章的會客桌,使得瘋帽匠、睡鼠等角色的戲劇化形象更加凸顯。有些場景起到推動情節發展以及連接前後兩部分的作用,如愛麗絲就是因為神秘花園的吸引,才三番五次服下藥水和點心,變大變小,情節在場景中自然而然地發生。
而且從劉易斯·卡羅爾開始,「跳進了兔子洞」意味著進入了幻想的奇境,由此形成了兒童幻想文學從現實世界進入幻想世界的一個重要模式——創設奇幻場景的切分點,《納尼亞傳奇》的魔櫥、《哈利·波特》的神秘火車站都體現了這一點。
(三)跳脫的結構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混亂的、無規律可循的、難以理解的,故事以夢幻式的敘述方式,通過愛麗絲的內心獨白,帶領讀者一同遊歷愛麗絲的奇境世界,儘管故事以愛麗絲的夢醒而結束,但其實漫遊是沒有故事結局的。
結局不重要,歷險的過程是愛麗絲冒險的過程,讀者的閱讀過程充滿了趣味性、遊戲性和奇妙感,符合兒童閱讀的「快樂原則」,因此讀起來興味盎然。讀者和愛麗絲一起進入奇幻的世界,一系列變化的就是連串歷險,變化的背後是含義深刻的人生啟示。連結資料發現,看似荒誕不經的歷險背後,有著豐富多元的現實投射,主人公在幻境中的遊歷和冒險,正是兒童適應和探索世界的過程,因此跳脫的結構其實有兒童文學中的「成長主題」為線索。
(四)幽默的表達
卡羅爾是位數學家,可是在語言上也頗有天賦,喜歡創作荒誕有趣的打油詩,做文字遊戲和發明數學趣題。在《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中,卡羅爾和讀者玩起了文字遊戲,雙關語、生造詞、胡話詩、典故等隨處可見,讓故事趣味性大增。
如故事的第三章中,動物們討論如何讓大家變得「dry」一些,這個單詞既可以理解為「乾燥」,也可以表示「枯燥乏味」的意思。老鼠為了讓大家身上早點變干,決定講一個故事,試圖通過這個乾巴巴(實際上非常枯燥乏味)的故事讓大家身體變乾燥,讀來非常無厘頭,但又感慨作者用語的巧妙。
再如第二章中,為了體現愛麗絲吃完蛋糕後看到身體發生變化非常吃驚的心理,他故意錯用詞語,說「Curiouser and curiouser」,表明愛麗絲驚奇得都不會說話了,錯亂的語言不僅讓人忍俊不禁,也深刻領會到愛麗絲的吃驚,一舉兩得。
這部童話小說處處顯露著荒誕,但這種荒誕恰恰是以最大限度的諷刺為基礎,符合兒童的閱讀心理,向兒童展示了一個充滿幻想的世界,處處都是幽默的筆調。
三、哲學和倫理學的參考書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原文版序作者把卡羅爾稱為「天才的哲學家」,翻譯者趙元任先生也認為這是一部「哲學的和倫理學的參考書」。書中荒誕的意象與撲朔迷離的情節,看似信手拈來,實際上有著深刻的內涵。
(一)關於成長的力量
故事中7歲的主人公愛麗絲對周遭世界充滿無盡的好奇心,相信世界是由一系列的邏輯清晰有序地構成的。然而進入奇境以後,她所有的認知卻不斷受到衝擊否定。愛麗絲在奇境里不斷調整自己,慢慢有了一些不自覺的變化。
一開始,她的變化是被動的,對自己身體的忽大忽小焦慮不安,甚至痛哭流涕,希望自己永遠是小孩子。在好奇心的推動下,她找到了花園的入口,但由於未學會控制身體的變化,愛麗絲無法進入看起來如詩如畫的花園。這個階段的愛麗絲還處於適應和摸索的階段。雖然她充滿著對美的追求與嚮往,卻無法實現這個願望。然而,很快,她便掌握了身體變大變小的方法,順利進入了花園。這也是愛麗絲在漫遊中成長的第二個階段:自由地掌控自己的身體,按照成長的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最後一章里,卡羅爾筆下的奇境世界的荒謬達到了頂點:法院審判紅桃傑克,紅桃王后堅持要先判刑再審判,愛麗絲終於忍不住頂撞了她,並且沒有藉助任何外力便將身體長到實際大小,還理直氣壯地說:「我不怕你們!你們只不過是一副撲克牌!」此時的愛麗絲已經清晰地判斷出其中的荒謬與不可理喻,克服了成長中的焦慮與恐懼,完成了自我成長的過程。
(二)關於社會的思考
《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表面上展示的是一個荒誕的奇境世界,然而字裡行間所揭露的社會問題,尖銳的諷刺、深刻的哲理,在博人一笑的同時也能引發人的思考。
以愛麗絲的奇幻夢境為大背景展開故事,讓一切情節的不合邏輯顯得順理成章,讓原本應該具理性的成年世界都變得毫無章法。如,本應端莊的公爵夫人卻時常歇斯底里,本應高貴的紅桃王后卻行為荒謬,王后的槌球場混亂不堪,國家的審判庭荒唐隨意……這些無不使讀者從笑話中見到嚴肅,在荒誕里悟出理性。
故事中的愛麗絲,一方面是一個普通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小女孩,她代表常識和理性的視野;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個不乏主見的具有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顛覆者,所以她敢於頂撞那個專斷暴虐、動不動就下令「砍掉」別人腦袋的王后。通過愛麗絲的視野,卡羅爾戲仿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生活邏輯(茶會、宴會、槌球賽、西洋棋賽等),以荒誕藝術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兒童權利的捍衛和對成人權威的反抗。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個充滿荒誕的奇境世界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兒童文學創作中崇尚理性原則與張揚幻想精神這兩極傾向相互碰撞的產物。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原文載於《小學語文教學》2020年第3期「整本書閱讀」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