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群,北京景山學校語文特級教師。文章來源:《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8年第3期,原標題為《網絡環境下的初中語文項目式學習實踐——以「學習公共說理」項目學習為例》
筆者開展初中語文學科項目式學習的實踐已近三年,2017年開始,又在北京景山學校八年級的學生中進行了為期半年的網絡環境下初中語文項目式學習實踐。通過實踐證明,網絡環境下的項目式學習實現了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聽說讀寫這三個維度的互通互聯,且比傳統教學方法,甚至比傳統意義上的項目式學習更為高效。
本文以「學習公共說理」項目的學習為例,與大家分享網絡環境下初中語文項目式學習實踐中的經歷與反思。
一、確立項目式學習的「上位框架」
對項目式學習的認識是一個隨著實踐推進而不斷深化的過程。筆者認為,在宏觀層面,設計者應有明確而完善的育人觀。在中觀層面,應努力實踐「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聽說讀寫,互通互聯」的模式。在微觀層面,應牢固樹立學生主體原則、有效性原則、過程性原則,並具備資源意識、跨領域意識、學習支架意識和給時意識。
在基於「愛寫作學院」(www.i-xiezuo.com)開展語文項目式學習之初,筆者首先對北京景山學校初中語文實驗教材(以下簡稱「景版教材」)八年級下冊中的議論文、雜文以及小說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二次開發」,重構為「學習公共說理」「探尋小說魅力」兩個項目。
之所以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主要考慮到不論哪一種文體的教學,都越來越需要將其置於「上位框架」,也就是育人觀中加以審視。正如特級教師李衛東所言:「教師怎樣理解散文、詩歌、新聞、社論……決定著他(她)課堂教學內容的『品相』如何。」項目式學習的設計必須著眼於學生將來的發展,設計者必須對「哪些能力是學生闖蕩未來世界所必備的」進行深入思考並做出回答。
理性話語的價值觀是與他人保持平等、尊重、以說理相待的關係,理性話語傳承了人類共同文明和自由、平等、理性的價值,而不是單純的技能傳授。因此,初中議論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讀寫議論文,培養其審辯式思維的方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更要指向「培養公民素養」這一育人目標,其應用場景也應更多地指向未來的社會生活。
那麼,網絡平台在語文教學中能發揮怎樣的功用呢?筆者認為,有別於一般多媒體(如錄音機、多媒體課件、教學資源庫)提供的相對靜態的教學資源,網絡平台是一個開放的、多向的、立體動態的系統性工作平台。由於網絡平台的介入,整個教學系統也在演化升級,並會產生一種新型的、具有可控性的教學過程。
由此,利用網絡平台開展的作文交互活動,首先,從工作機理上能夠保證學生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充分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其次,可建立起課內外水乳交融的自然聯絡機制,教師通過操縱網絡平台,實現對課外學習的有效控制。
再次,學生能夠利用網絡平台,實現語文學習對外(網絡世界)的無限擴展、對內(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以及個人學習行為最大程度的自主自由。
最後,網絡平台能夠從多方面支持教學、充實教學、細化教學、發展教學,尊重和發展學生心理個性、語文能力個性及語文能力養成過程的特殊性,肩負起傳統語文教學系統幾乎無法承擔的一部分重要工作。
二、項目式學習的設計
基於上述認識,筆者設計了「學習公共說理」項目式學習的方案,根據「培養公民素養」這一育人目標確定主驅動問題「學習公共說理,培養公民素養」,並在主驅動問題的引領下形成五個學習任務,各自對應著一系列子問題,主驅動問題與子問題共同構成了有系統的問題框架。
學習任務一
認識說理,從有教養到表達思想
學習活動:1.閱讀《說理是一種教養》《人是一根能夠思想的葦草》《談獨立思考》等系列文字材料,觀看視頻《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對說理的作用形成基本認識。2.結合本組文章及視頻材料,聯繫生活,寫一篇讀後感,重點談談你對說理作用的看法。請將文章發布在愛寫作學院「周老師的八(1)班」板塊「項目式學習:學會公共說理」欄目中的「寫作練習(一)談談你對說理作用的看法」主題帖之下。請以回復的方式張貼你的文章,優秀的文章將在班裡交流。
小支架:《況鐘的筆》和《鄭板橋的兩封家書》可作為你寫讀後感的例文。
學習任務二
掌握說理的規律
學習活動:1.閱讀課文《談骨氣》《從三到萬》,提煉作者的觀點,發現論說的依據。利用思維導圖,理清文章的層次,總結說理的規律。2.閱讀《說理必須要有理由》,加深對論據作用的理解。3.課後觀看TED演講《毅力對成功的影響》,理清演講者的論證思路,將你梳理的結果用文字或思維導圖呈現出來。說一說,在演講中列舉了哪些論據?其中哪個論據讓你願意進一步了解?4.近期有哪些引起公眾廣泛關注的事件?選擇你最關心的事件,記錄下來,通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要求對事件敘述相對完整,所持的觀點要明確,儘量使論據能支持你的觀點,語言簡潔,思路清晰。
小支架:1.文本材料中針對社會熱點話題的時文選讀為你寫好這篇作文提供了範例。2.建議你通過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多種渠道,了解、關注最新的社會熱點事件。3.建議你觀看「新聞1+1」等電視節目,看看主持人以及各界人士是如何解說、評論新聞事件的。
學習任務三
學點辯證思維
學習活動:1.閱讀課文《懷疑與學問》《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事情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論雷峰塔的倒掉》,提煉作者的觀點,找出論說的依據;利用思維導圖,理清文章的論證過程與方法。2.閱讀並翻譯《河中石獸》,完成探究練習,著重把握作者的觀點。你認為「河中石獸」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有興趣的同學不妨畫畫石獸在水中翻滾的示意圖,請教物理老師,設計一個小實驗,探討石獸能否向上游移動。3.閱讀《趙括空談誤國 過在趙孝成王》一文,你認為作者的分析有道理嗎?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談談你的認識。4.閱讀《有哪些成語古訓、名人名言是相互矛盾的?》一文,結合具體例子,說說你是怎麼看待這些自相矛盾的成語、古訓和名人名言的。
小支架:徐賁《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的第二講《說理論證的「主張」和「理由」》。
學習任務四
學點邏輯知識,了解邏輯謬誤
學習活動:1.閱讀《白馬不是馬嗎?》《概念性錯誤一二三》《邏輯謬誤》《雄辯症》《學點邏輯學》等拓展閱讀材料,初步學習有關邏輯學的知識,了解常見的邏輯謬誤。2.閱讀課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完成景版教材課文後的探究練習。3.完成邏輯謬誤辨析小練習。4.請以「成語小識——××××」為題寫一篇議論文,發表你對某一成語的認識。你可從以下幾類成語中選擇:凝聚著前人的經驗,對當今生活還有指導意義的;包含深刻哲理的;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需要批判性吸收或給予否定的。為使文章不落俗套,就要敢於打破傳統,敢於質疑,敢於言他人所不敢言。
學習任務五
說理,從書面到口頭
學習活動:1.閱讀課文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並觀看演講視頻,閱讀百度百科中提供的相關背景資料,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完成課後探究練習。2.閱讀《立言的失敗》《何妨一談》《說理是攤開的手掌,不是攥緊的拳頭》拓展閱讀材料,加深對書面說理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修改之前完成的作文。3.撰寫「你為明天準備了什麼」的主題演講稿,並進行演講比賽。
小支架:1.景版教材中有關演講詞的知識連結。2. 從拓展閱讀材料《形成自己智識風格的原則》和TED演講視頻《怎樣說話人們才會聽》中學習溝通技巧。
學生完成上述五項學習任務後,必須製作完成「學習公共說理」項目成果集。項目成果集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用學習手冊記錄學生在該項目中聽說讀寫各方面的歷程。二是將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所撰寫的文章按次序匯總,裝訂成冊,並為其命名,編訂目錄,作序。三是針對「我是這樣學習議論文的」或「我是這樣學會說理的」進行總結。學生模擬演講的錄音、網上參與互動留下的文字等,製作成二維碼,也收入項目成果集。
小支架:可網絡檢索「草料二維碼生成器」。
三、項目式學習的實施
在實施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嚴格遵循項目式學習「以終為始」的原則,學生從一開始就要充分了解他們所需完成的階段性任務和終結性成果。筆者為學生「學習公共說理」提供了項目式學習手冊,並拿出專門課時講解,這為項目式學習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做好這項工作之後便進入混合式學習階段。
(一)基於項目的混合式學習流程
有別於其他學科,語文學習需要大量讀寫,而網絡環境與語文學科的讀寫活動具有天然適配性,且有利於多向、多回合交互,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具體到項目式學習中的某一個學習任務,混合式學習的工作流程如下:
1.學生深入學習該學習任務的各項要求。2.學生閱讀教材和在線提供的文本或視頻資料,並根據需要在課堂上開展面對面的討論。教師把握時機點撥引導,針對學生不懂的問題恰到好處地講解。3.讀寫結合,或「以讀帶寫」,或「以寫促讀」。學生需完成相應的寫作任務,在「愛寫作學院」論壇上提交自己的文章。4. 師生根據所需,在課堂或網絡平台上共同參與互動評議,並根據寫作要求和評議結果推選佳作,進行交流展示活動。5.學生還需完成線下任務。如「學習公共說理」項目式學習中,學生撰寫演講詞後,還要進行真實的演講。
項目式學習的實施總體上是按部就班的,但教師必須根據學情變化適時、不斷地調整方案。這一方面要求教師有「過程控制」意識,能根據學情把握並調整教與學過程的走向,在網絡平台和現實課堂上持續發布任務指令,另一方面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適時整合資源,為學生的讀寫不斷提供新鮮素材。
(二)網絡環境下實施項目式學習的具體案例
以本項目中「說理,從書面到口頭」這一任務為例,學生在閱讀《我有一個夢想》後,應完成課後探究練習。但基於對學情的了解,筆者推測探究練習中的題目均不構成教學難點。
實際上,學生升入初中的中高年級後,其閱讀理解能力大幅度提升,並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假如學生能像教師一樣占有教參,或者他們能自行檢索獲得相關材料,還有什麼是他們真正讀不懂的?深入理解文本有時需要更深層次的專業儲備,有時需要更廣泛的閱讀視野和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因此,當學生與教師「信息對稱」後,他們通過自學仍然搞不懂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而這些才是教師應該著力教的。
一方面,教師應放手,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自主權,比如讓學生通過檢索網絡來獲得相關背景資料,掃清閱讀中的障礙;另一方面,教師應下大力氣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引導他們深入思考,以及診斷學情、搜集真問題、適當點撥上。
基於這些考慮,筆者預設《我有一個夢想》一課學生遇到的難點是文本涉及的政治與歷史方面的背景知識陌生化問題,並提出如下自學要求:
1.放聲朗讀《我有一個夢想》,整體感知課文內容。2.思考課後探究練習中的題目,在線梳理自己讀懂了什麼,列出自己真正不懂或希望進一步探究的問題。3.有針對性地檢索資料,給《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資料庫。4.完成自建資料庫後,花一點時間在線瀏覽其他同學的資料庫,你會有更多收穫。
事實證明,筆者對學情的判斷是準確的。學生羅列的讀不懂的問題幾乎都源於背景知識方面「信息不對稱」。他們希望深入了解的問題包括:馬丁·路德·金的生平經歷、種族歧視的歷史、簽訂的《解放黑奴宣言》有沒有成效,以及《我有一個夢想》演講的影響。這些問題基本上屬於背景資料及深化思考的範疇,讓學生自建資料庫,既可以培養學生檢索網絡資源、篩選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梳理不懂的問題找到自學的方法和路徑。
如王玉星同學是這樣規劃的:「看完演講稿後,我只對演講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其背景幾乎一無所知。我知道美國在倡導黑奴解放,也看過很多與此有關的文學作品,但畢竟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對美國當時的歷史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查閱資料:馬丁·路德·金簡介;《我有一個夢想》演講的英文原文及視頻材料;黑奴的歷史等演講的背景材料;演講的影響;《解放黑奴宣言》的內容。」
根據學生的學情,把握並調整教與學過程的走向,這是保證項目式學習有質量地實施的重要策略。據此,筆者提出項目式學習的「三個原則」——學生主體原則、有效性原則和過程性原則。
學生在課堂上有組織地利用網絡平台自主學習,其學習呈多線程齊頭並進之勢。教師可以通過教師端的網絡監控系統不斷跟蹤每個學生的進程,最大限度地促進每個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教師亦獲得更多的機會,用以觀察、分析、判斷學情,調整教學走向,而這在傳統課堂上是很難做到的。某種意義上說,網絡平台具有「效果放大器」的功效,使教學凸顯了學生主體性,有助於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教師設計與實踐項目式學習時還得具備「四個意識」:資源意識、跨領域意識、學習支架意識和給時意識。
說到網絡資源,許多人會顧慮:面對海量的網絡資源信息,學生會不會迷航?另外,什麼樣的資源能促進學習?對此,筆者的體會有兩點:一是不論教師提供資源,還是學生查找資源,一定要讓資源服務於任務主題,資源的範圍要有「邊界」。二是資源的提供不在於多寡,而在於質量。
例如,圍繞「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的演講」,筆者在「愛寫作學院」平台上為學生提供了「我是演說家」「TED的10個超短視頻」「一席」「超級演說家」等視頻資源的連結和簡短介紹。
為什麼要提供這樣一組視頻資源?筆者有自己的考慮:傳統教學中,怎樣進行演講的知識幾乎都是由教師提供的。這種知識雖說是程序性、策略性知識,但在轉化為學生的能力方面效果不佳。以上這組演講視頻在質量上是過硬的,又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範例,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自己得出如何演講的結論。所以,筆者布置了如下體驗式學習任務——
1.觀看3~5個演講視頻,向同學們推薦你認為精彩的演講視頻。寫一段話點評你所推薦的演講。注意:推薦詞要實在,不能空洞。2.作為一篇演講稿,《我有一個夢想》有什麼特點?這篇演講何以能打動聽眾的心?你先思考,明天上課討論。3.請你提煉出「好演講」的標準。
如何才能做一個好的演講?演講和平時說話或者辯論有什麼區別?演講詞該怎麼寫?筆者想聽到你的真知灼見。請將你的見解發表在主帖下!
任務預告:你要獨立完成一篇演講詞,反覆修改、推敲、打磨;你要做一次真正的演講……要脫稿!
在論壇上,學生分享了陳秋實、陳曉楠、林肯、安妮·海瑟薇等人出色的演講,他們歸納出「好演講」的標準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遠比教材上關於演講的知識豐富生動。這一環節為學生接下來要完成的獨立演講奠定了基礎。筆者要求學生按照自己所提出的「好演講」的標準來寫演講稿。有了網絡平台上充分的交互,有了學生線下的認真準備,「學習公共說理」的項目式學習從網絡上的「紙上談兵」進入現實中的真實演練階段。
為期五周的「學習公共說理」項目式學習中,超過半數的課時用於學生網絡平台的學習,效果如何呢?
筆者最直觀的感受有兩點:第一,學生對網絡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覺得「在電腦上寫文字很新鮮。自從開始使用愛寫作學院,就感覺很有興趣,還帶些小激動」,他們認為「愛寫作學院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閱讀同學們寫的文章,互相學習,吸取別人的優點,再通過互相回復的方式來讓別人給自己的文章提意見,看看別人怎樣評價自己的文章……」「感覺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拉近了友情」。
第二,教學質量提升,而且極為高效。相同的教學時間內,學生的閱讀量和寫作量大增。僅以寫作為例,在5周內,學生共撰寫9篇文章,加上互動文字(文字量最少的超過6000字,多的高達12000字,人均8000字)。無獨有偶,在「探尋小說魅力」這一網絡環境下的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通過16個課時完成了「以寫促讀」為重點的9個寫作練習,人均文字量近6000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筆者看來,項目式學習註定不是目標單一、態勢閉鎖的,而是開放的、多樣化的。最令人著迷之處在於,它會不斷地生長。在這個動態的生長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參與建構;學生不僅收穫了知識,更形成了能力;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啟發、反思等決定了課程生長的態勢,並具有比傳統課堂更深遠、更積極的意義。項目式學習的實踐帶給筆者的收穫遠不止於此。這些收穫是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所帶來的「紅利」,而網絡讓這份「紅利」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