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進入真實的現實世界之前,他們會在原生家庭,在和父母的關係里習得怎麼樣和別人互動,怎麼樣去和外界相處。這些最初的感知會進入他們的潛意識,成為他們以後感受和選擇的重要力量。
但是從各種諮詢案例來看,有很多父母的養育方式是有問題的,就比如以下3種養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可能會體驗到痛苦的情緒,並且在進入社會之後,在與人合作和建立關係上會很受挫,即他們的社會化的能力會相對較弱。
1、一邊責怪孩子,一邊又替代孩子的養育,孩子會成為啃老族
我見過很多父母一邊嘮嘮叨叨的說孩子,抱怨孩子,責怪孩子懶,說他們啥也不會幹,啥也幹不成,但是又一邊替代孩子,不給孩子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比如我的來訪者王元(化名),他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他的媽媽經常說他啥也不會幹,抱怨他不如人家的孩子,人家的孩子自己一個人可以做飯、洗衣,更重要的是會賺錢,不經常向父母要錢。
可是現實狀況是他的媽媽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去兒子所在的學校(王元實在本地上大學),去給孩子打掃衛生、洗衣服,還總是給孩子轉錢。
就這樣王元的媽媽一邊打擊了王元的信心,一邊又不給王元成長的機會,我想如果王元或者王元的媽媽意識不到這個問題,那麼很可能王元最終就會成為一個啃老族。
那我們就不妨用心理學的視角分析一下,為什麼王元的媽媽會有這樣的行為。王元的媽媽之所以會這樣,很大程度是潛意識裡他懼怕兒子離開自己,很多的母親其實在潛意識裡都懼怕兒子不再需要自己.
所以意識上(理性上)希望兒子變得強大,於是會有責怪兒子的現象,但是潛意識裡又希望兒子不能離開自己,於是就會經常替兒子做一些事,並給兒子傳遞一種「無能感」,這種「無能感」背後的隱性潛台詞就是,你看你這麼弱,你怎麼能離開我呢?
其實不是兒子離不開她,而是她離不開兒子,當然如果這種現象一直存在,兒子的社會能力一直沒有發展起來,那到最後他們母子就真的會一個離不開另一個,最後呈現一種「母子共生」或者「母子融合」的狀態。那樣王元就不可能生活得開心、快樂,在世俗的評判下,他就是一個低能兒。
2、一邊責怪孩子,一邊又不給孩子應有的支持,孩子會沒有安全感
上述第一種養育,父母是和孩子離得太近,凡事替代孩子。第二種養育方式下,父母經常性地責怪孩子,抱怨孩子,經常給孩子傳遞一種「被拋棄感」,導致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太獨立,沒有安全感。
比如我的來訪者張寧(化名),表面上看起來她很獨立,其實是她不信任別人,她也不會麻煩別人,凡事都想自己搞定。但與此同時,她總是謹小慎微,做事情瞻前顧後。
張寧的爸爸媽媽在張寧很小的時候總是把她放在姥姥家,隔一段時間接到他們身邊,還動不動就嚇唬她,要把她送給別人。
張寧稍微長大一些的時候,又總是對她提各種要求和條件,比如考不到全班前十名就不要繼續上學了,房子打掃不幹凈就不要吃飯了,諸如此類的條件設置,使得她在關係里,不敢、不願意信任別人,但是自己又沒安全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會擔心,會軟弱,會不高興、不快樂,會走不遠,飛不高。
3、經常鼓勵孩子,但是對孩子應該做的事情依然是大包大攬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父母不會再用上述兩種方式養育孩子了,鼓勵也多了起來,但是與此同時,各種替代和包辦也多了起來。
我的來訪者凌雲(化名),是一名高中生。他的爸爸媽媽早年間創業,積累了很多財富,凌雲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富二代」,一次學校組織的夏令營活動,讓他爸爸意識到兒子的抗挫能力實在太弱,於是找到我。
他的爸爸告訴我,因為早年間他們創業受了很多苦,經歷過太多不容易,所以想著讓自己的兒子在生活上相對好一些,可能做的太多了。
凌雲的爸爸說的很對,是他們做的太多了,把本該兒子自己承擔的責任全部遷移到了自己身上,這導致凌雲沒有獲得一份成長和自我負責的機會。
總之,父母應該意識到自己和孩子之間是有邊界的,一切養育都應該承認和尊重這個邊界。好的養育是多讚美,少批評,多支持,不越界。即父母要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同時告訴孩子,親愛的寶貝,你去做,如果需要我,我就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