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父母想要孩子過得好,就不要做這3種事

2020-03-17     心理相先生


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說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特別是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就更加需要父母為兒女「計」了。

這個「計」在一個心理諮詢師看來,就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就應該少做,甚至不做這樣的事:

1、在孩子三歲之前,不要和孩子長時間的分離,以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越來越發現,諸多心理問題的根源就是因為當事人缺乏安全感,比如特別宅,不喜歡外出;再比如人際關係敏感、習慣性的討好別人等。

可是這個安全感是怎麼樣形成的呢?這就需要追溯到一個人的母嬰關係里,看看一個人三歲之前的養育環境,他的母親(撫養者)是不是基本上沒有長時間離開過他,並且能及時的滿足他吃喝拉撒睡的需求。

滿足了這個條件,基本的安全感就有了保障,在隨後的成長過程中,就會變得相對容易一些。

2、在孩子能聽懂話的時候,不要貶低孩子,以給孩子足夠的自信

一個不自信的人,會嚴重打壓他自我的生命力,變得封閉和被動,失去激情和活力。一個人之所以沒有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年時期的被貶低。

特別是那些來自孩子心中的權威人物的貶低,它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比如曾幾何時,你的小學班主任,你的父母說你沒有出息,說你不是個讀書的材料,說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你當時的心理感受肯定不會是現如今這個樣子的,當時的你以父母、老師為「尊」,他們對於你的判斷,你會銘記在心,信以為真。

然後這樣「真」就會進入你的潛意識,從而指引你,一步一步達成父母(老師)當初對你的判斷。在心理諮詢中,我見過不少的人,小時候父母說他們沒有出息,做不成事,結果一語成讖,最終他們實現了這個結果。

這是為什麼呢?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潛意識即命運。這就是因為父母的判斷進入了孩子的潛意識,進而指引著他朝著這個方向變化,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3、在孩子選擇的時候,不要控制孩子,給孩子自由

父母的控制,必然使得孩子喪失成長的動力,剝奪他們發展的空間,最終養育出一個低能兒。因為成長的另一面是分離,沒有分離,是不可能有成長的。父母的控制,是嚴重阻礙分離的。

很多的「媽寶男」、啃老族背後往往存在控制的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不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在吃喝拉撒睡上,無孔不入的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把他們的想法和慾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並且說這是愛孩子的表現,「因為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話」,亦或者「你聽我的,我才愛你」,在這樣的刺激下,孩子的自我只會變得越來越封閉。

在諮詢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來訪者,他們不會選擇,甚至有選擇恐懼。這其中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從小沒有能自己選擇。

一個成熟的人,必然是會做選擇的,因為生活處處有選擇。選擇之後,承擔責任,這才是健康的,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亦是如此。

如果從小就不讓孩子自己選,在那些小事情上不給他選擇的機會,他就不可能發展出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即也就不可能成長。

現如今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很多父母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為此不遺餘力,其實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基礎,就是在做這樣一件事。相應的,凡是不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而只是一味的表達自己的父母權威,即使報再多的輔導班,也已經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FGE73ABrZ4kL1ViNX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