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父母那句「我是為你好」,是真正的愛孩子嗎?

2019-12-03     心理相先生


如果把人的心靈比喻成一片土地,上面要想要長出茂盛的植物,這片土地本身它就需要肥沃,如果它本身是貧瘠的,那你怎麼能希望它長出茂盛的植物呢?

由此引出我們今天的話題:為什麼相對自私的人,心理越健康,而那些總是為了別人,或者名義上為了別人的人,往往會遇到更多的心理問題。

比如,總是不願意麻煩別人,不會拒絕別人,過度的想像和揣測別人的需求和感受,經常壓抑自己,滿足別人等等,這些看起來都是為了別人,為了不打擾別人,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

再比如一些父母總是說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卻「不領情」,反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

這是什麼原因呢?

1、人的本性是為自己,所以一味的為別人,勢必壓抑本性

人的本性是人生命最大的力量來源,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的熱情、活力的根本動力就來自人的本性。

我們不可否認人性中有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內容,因此我們要制約,但是在符合社會規範的前提下,還是有太多的人,不能坦然地為自己。

要麼偷偷摸摸地為自己,甚至不惜破壞規則,這是走向了一個極端,好比一個長期挨餓的人,貪婪的為自己儲存食物。要麼嚴重壓抑自己,結果就是破壞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凡是被壓抑的都會以更加醜陋的形式表現出來,什麼形式呢?比如心理問題,比如人際關係問題等。

2、名義上為別人,其實是為自己,為什麼不真實點呢?

如果一個人沒有真正的愛心,沒有真正的愛一個人,他便很難看見別人真實的需求,他看見的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即我覺得你需要什麼,而不是你真正需要什麼?

我曾經遇到很多來訪者,特別是一些孩子,學習上、人際關係上遇到很多問題,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背後有一個控制的,經常說「我是為了你好」的父母。

比如,有這樣一個案例,小華是一名高中生,為了報文理科和父母起了很大爭執,離家出走,父母把她找到之後,她又不用願意上學,想去打工。

父母帶她來到我的諮詢室,讓我輔導一下,剛開始她不願意說,我讓她的父母迴避,如果她願意說,可以跟我談談。

她告訴我,父母總是說為了我好,我知道他們愛我,可是我覺得很累,我已經長大了,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什麼他們不能讓我自己選擇呢?

小華說得非常對,真正的愛就是給予對方選擇的權利。那父母,特別是她的媽媽總是說為了她,這個原因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每一個人都會把自己童年時期和父母的關係內化到心中,比如小時候匱乏的孩子,長大後做了父母。

就認為自己要把最好的東西給自己的孩子,可是她這樣做的時候,其實是在滿足年幼時的自己,而不是眼前的這個孩子。

我是為了你,也可能是你是為了年幼時的你自己,這就是一個真相。當父母能明白這個真相的時候,她就會不把自己認為的東西強加給自己現在的孩子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健康的、獨立的「人」,而不是附屬於父母的一個存在。

3、為別人的前提是發自內心的愛,而大多數人都缺愛

既然自己缺愛,就會匱乏愛,就會總是去找尋愛,那怎麼可能給予別人真正的愛呢?這一點就很難,所以很多時候這種愛是非常不健康的,比如那句「我是為你好」的愛,它明顯就有很多問題。

「愛是如你所是,並非如我所願」,翻譯過來就是如果我愛你,就是愛你本來的樣子,並不是希望你變成我希望的那個樣子,我才愛你。

情感之愛,親子之愛皆是如此,一旦違背了這個本質,愛就會變成傷害,傷害別人,比如變成控制別人的名義,道德綁架別人的形式。

以至於,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心理健康,所以如果沒有愛的能力,請先自私一點愛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1Mm4m4BMH2_cNUgv6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