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崩潰,要不要在孩子面前藏起來?

2021-03-23   陳妍媽媽

原標題:父母的崩潰,要不要在孩子面前藏起來?

1、

昨天晚上又為寫作業的事跟兒子吵了一架。

起因是他寫計算題的時候錯了兩條,根據我們之前「錯1罰5」的約定,他應該再寫10條計算題。我看到下面的一頁還有11條正好寫完,就讓他順便把多出來的1條也寫了,但是他說什麼都不願意,僵持之後我就沒崩得住。

我問他,只是多1條很簡單的口算題,為什麼不寫。

他說,就是不想寫,多寫1條就是讓我占了便宜,他吃了虧。

真正惹火我的就是這句話,我說,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跟我一毛錢關係也沒有,不想寫就不寫,不想上學就不上,而且乾脆以後都別寫了,學也別上了。

接下來,我又羅列了他的N條「罪狀」,

比如,看電視玩遊戲,說好了10分鐘,可每一次都不是到時間就停下來。我能理解,正好快看完一集,或者正好趕上一個關卡,所以我都會給他放一會兒水,好讓他正好能夠結束。可是我一讓他寫作業,他就連一個筆劃都不肯寫……

我還說他是他們全班甚至全年級,回家作業最少的小孩。(除了學校的課內的回家作業之外,我幾乎不會布置其他的作業。)不相信他可以自己去問。可是他為什麼連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都不肯做。

我非常生氣,生氣為什麼寫個作業也能讓兒子有一種做買賣討價還價的心理,也很傷心,覺得這麼多年的付出和養育終究都是錯付了,兒子怎麼就無法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兒子也很傷心,很生氣,哇哇大哭,但堅決不覺得自己錯,他覺得我在無理取鬧,就為了給他加作業。

鬧到9點,我讓他自己上床睡,明天自己跟老師說不去上學。他扭捏著不情願,我便趁機給他一個台階下,說如果要上學,那一定得把作業先完成。後來他還是重新寫了一頁計算題,並且全部訂正好才睡。

今天早上送他上學的時候,我問他,我們和好了嗎?他說和好了呀。

我又問他,後不後悔選我當他的媽媽(他之前說過想把我換掉)。他說,不怎麼後悔。我理解的「不怎麼」就是大部分不後悔,小部分後悔,這已經出乎我的意料了。於是我又問他,那你覺得我後不後悔選你當我的孩子啊?他說,肯定後悔死了吧!他這麼說的依據無疑是我昨天晚上的表現。我回答說,沒有。

我說「沒有」,不是出於安撫的心理,是真不後悔。因為這次吵架讓我想明白了一件事。

2、

看過上一篇推文(用愛和自由養大的孩子,為什麼也會走極端?)的人可能知道,我這些天一直在想,為什麼張一得那麼優秀的孩子也會自S?當然真正的原因只有張一得自己知道,所以這個問題對於吃瓜心態的人來說已經無解。

但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昨天跟兒子吵的這一架,讓我對理解張一得的故事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

  • 第一、父母養育孩子的標準太單一,目的太明確。

不僅學習成績好,還有運動特長,溫良恭儉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張一得,幾乎是所有中國父母都想要的孩子。

(圖片來源:@一得他爹育兒故事)

而且更可怕的是,隨著現代科技和文明的發展,成年人都以掌握一套快速培養孩子成「才」的方法為榮,這有點類似於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的環境決定論觀點——「給我一打健康兒童,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為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

孩子終歸不是機器,無論外界給他們灌輸什麼樣的教養理念,他們還是要通過自己的消化理解和吸收,建立起自己世界的平衡——也就是自己尋找到生存的意義,並按照自己的平衡再對外界其他的人和事做出相應的判斷。

在這個過程中,給孩子呈現的世界越多元化,那麼孩子建立的內心平衡就會越全面,越牢固,他們會知道,如果自己學習不行,身體好也可以;身材不好,如果能風趣幽默也一樣可以受歡迎。

再說簡單一點,就是孩子最終變成什麼樣子,跟父母的教養有關係,但並不絕對,因為孩子不是機器,孩子是一顆種子,即便種在相同的土壤也會因為自己先天的特質,從而長成不同的樣子。

張一得的問題,或許是爸爸從小給他呈現的世界太單一了,以至於他內心建立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很容易喪失信念感。

  • 第二,父母容易受「做任務「的心態所累

網上經常有人用玩遊戲來類比父母養孩子,比如,生二胎是因為父母把大號的技能點加錯了,於是弄個小號重新加。

有人說一得的爸爸,一得S了也不傷心,是因為反正遊戲有存檔了,一個號廢了,可以接著練小號。

這種說法自然是對父母非常的不公平,但需要警惕的是,父母在養育孩子時的確會帶著一種「做任務」的心理 ,比如,經常催婚催生的父母,都明確有一種「做任務」的心態——別人都打到這一關了,為什麼我不行?

這種「做任務」心態最大的壞處是,為了完成而完成,沒有真正享受那個過程。

可是,最後的那個結果是什麼誰也不知道,我們父母養育孩子最大的樂趣也並不在於達成通關任務,而在於好好享受那個陪伴的過程,無論是他的氣你半死,還是他突如其來的溫暖打動了你的心,都是組成過程的一部分。

第三,父母習慣性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們常說,父母要讓孩子把情緒發泄出來,但其實孩子也要能看到父母的情緒,特別是那些已經具備一定理解能力的孩子。(年紀較小的孩子,建議父母不要對其發泄情緒。)

一得爸爸說尊重一得的任何決定,包括這最後一個決定,可以看出他對一得的愛,一直以來都是溫柔而堅定的,這需要一個成年人多年如一日的情緒穩定。但這種穩定的背後,是不是一得覺得爸爸的悲喜並不與自己相通,他在為自己沒辦法為爸爸分憂解難而焦慮。

回到我自己的問題上來。

昨晚我跟兒子爭吵的點在於,他在嚴守內心「錯1罰5」的秩序,而我說的全是我的情緒和委屈,比如,我放水讓他多玩幾分鐘遊戲,他卻不願意多寫1條計算題,還有從來不給他增加課外負擔等等。這些是我的妥協,但不是我真實的意願,所以我心裡就會有委屈,而且這些委屈不是昨晚的一瞬間才有的,是一段時間的累積後在昨晚的一場爆發。

其實,我完全可以不給他放水,也嚴格執行我們之間的約定,或者也可以每天適當地給他刷一刷題,鞏固一下課堂的知識,這樣就不必因為之前的妥協,變成昨天讓兒子多寫1條題目的籌碼,也不會讓兒子產生不公平的感覺。

自從有了孩子,父母就會重置自己的人生序列,並且總是習慣把孩子的需求排在自己的前面。可是這種做法一來未必就是對孩子好,二來也容易讓自己陷入長期自我犧牲和隱忍的負面情緒中。以致於讓它們有機會積少成多地變成一場災難性的爆發。

慾望和需求並不可恥,父母不要羞於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緒,相反,父母只有先把自己的情緒整理清楚了,再來解決孩子的問題時才會更有效率。

不要再被「父母必須無條件地接受孩子」這句話給唬住了,無條件接受孩子的前提,是父母應該先無條件地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正因為認識到這一點,我才能很誠懇地對兒子說,不後悔選他當孩子,而且覺得跟他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因為這一天不管是生氣還是開心,都是不一樣的滋味。就像做菜時的調味料,有的甜有的咸,還有的可能是辣和苦,這些人生百態的滋味都要自己一一親口嘗過才能知道。

兒子蹦蹦跳跳地進了校門,昨晚他心中凌亂的秩序又恢復了平衡,看來今天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

作者介紹:陳妍,各類電影愛好者,親子關係旁觀者,育兒內容提供者。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