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0~6歲孩子,父母最應該做的五件事,猶豫,孩子吃大虧

2019-07-14     菜菜談教兒育女

平時喜歡看電視劇的夥伴都有一個親身體會,如果前幾集不好看,今後也不會再看;如果前幾集拍的比較精彩,一下子吸引了你的眼球,吊足了你的胃口,每天到點必追,直到看完最後一集。

因此,對於一部電視劇的製作方來說,前幾集投入的資金和精力比較大。編劇會挖空心思的把前幾集寫得很精彩,導演也會竭盡全力指導演員把前幾集給演好,否則會功虧一簣。據說,投資方會把總投資的至少1/3用在前幾集的拍攝上。

養孩子和拍電視劇是一個道理。

對於孩子來說,0~6歲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如果這個時期,父母教育不好孩子,管理不好孩子,基本上孩子長大後成才的可能性比較小。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小學之前,會把孩子留在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身邊撫養,這是很不明智的選擇。

再苦再難,在這黃金6年時間,父母一定要把孩子養在自己的身邊,因為你可以教會他很多,讓他養成好的習慣。錯過了這個時期,再想補,很難。

那麼,學齡前的兒童需要懂得哪些知識,父母在這六年如何教育孩子呢?讓學齡前的孩子掌握以下5個方面,很重要。

【1】養習慣

我們都知道,建大樓必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穩,大樓就不安全,存在危險。

孩子的地基是什麼?就是健康的身體。想讓孩子有健康的身體,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飲食

從小由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帶的孩子,孩子不吃飯時,老人都會攆著喂孩子,唯恐孩子餓出病來。其實,這是很不科學的方法。

即使孩子不會說話,餓了以後他會發出求救的信號,如哭鬧,喂他飯以後他會停止哭鬧,大口大口的吃。

一些老人喜歡給孩子買糖吃,導致孩子長蛀牙,上學前滿口的牙齒都變黑了。

科學研究,人吃的甜食越多,越不利於大腦的發育,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呆滯。

第二個方面,喝水

按照平時的習慣,人喝了以後才會想到喝水,並且大口大口的喝,就想一口把所有的水喝到肚子裡面去,這也是不科學的方法。

關於喝水,最科學的方法是時不時的小口小口喝,這樣有利於尿液的排出。人排的尿多,就相當於排的毒素多,身體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

關於這一點,相信很多媽媽都知道,因為孩子生病的時候醫生會囑咐媽媽,讓孩子小口小口的喝水,常排尿,常出汗。

第三個方面,休息

很多父母都有親身體會,如果是老人帶孩子,在孩子還不會走路的時候,一聽到孩子哭就抱,一抱孩子就不哭。重複不超過三次,就養成了孩子需要大人抱著才能睡覺的習慣。

即使孩子醒著,他也想讓你把他抱起來,抱起來還不行,還要你走動著,來回晃動著才可以。這種帶孩子的累,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感同身受。

其實孩子在剛開始哭的時候,只要不是餓或者是其它情況發生,不用管他,哭一會兒就不哭了。

【2】知慎言

孩子的監護人在孩子面前說話要謹慎,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他自身的一個情況:

在他小的時候,有一次媽媽做麵條做的咸了,他吃了幾口就沒有再吃,他的媽媽就以為他不喜歡吃麵條。

從那以後,他的媽媽不時跟身邊的人說孩子不喜歡吃麵條。結果,這個教育專家就不再吃麵條了。

這位專家50多歲的時候吃了一次麵條,並且發現麵條挺好吃。他就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這幾十年都不喜歡吃麵條?

通過剖析他發現,其實並不是自己不喜歡吃麵條,而是當自己的父母告訴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說他不喜歡吃麵條時,他認為這是自己與眾不同的一個標誌。

而這一點的與眾不同,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自己。從此,他的心裡就默認了自己不喜歡吃麵條。

其實,我們會經常從其他父母或者是老人口中說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孫子不喜歡吃青菜,不喜歡吃水果,是孩子真的不喜歡吃,還是顯示自己的特殊化呢?

與否定孩子相比,吃飯微不足道。

可怕的是,有的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跟外人說,自己的孩子有這缺點有那缺點,說了幾次以後,孩子身上的這些缺點一輩子就改正不了了。

【3】丟早教

0~6歲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更多的未知,是探索世界的最佳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具有最大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如果這個時期父母讓孩子背誦古詩詞,學習一些古詩詞,把這些知識強制的裝進孩子的大腦,就減少了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很多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上小學之前,甚至會讓他學完一年級課本上所有的知識,導致孩子上了一年級以後,對學的東西沒有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因為老師講的他都會。

求學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急於求成反而導致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

從孩子上學到大學畢業,至少需要15年的時間,15年的時間,需要一個人把自己所有的能量拉的很長,而不是在小學階段就把自己的能量耗盡多半,那樣會輸得很慘。

【4】信奇蹟

很多人都懂得吸引力法則。通俗一點講,就是信什麼來什麼。

這個世界真的很奇妙,很多時候,你對某一件事抱有很大的希望,並且一直堅信能夠完成,即使這件事再困難,最終你真的能完成。

信其有,是因為信會產生力量。

如果孩子在學齡前能有這種「相信奇蹟」的意識,相信,這一輩子都不會有什麼事能夠難倒他。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夠取得成功,就是對自己否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輕易向困難妥協。

想培養孩子相信奇蹟的意識,就要從生活的細節出發。如果發現孩子渴望某件事情或者是某個東西,就要儘可能的滿足他,讓他相信真的會有奇蹟。

【5】防性侵

說起性,很多父母羞於向孩子開口,給孩子普及關於性方面的知識。

其實,關於兒童性情的案例很常見。如前段時間某上司公司董事長猥褻女童事件。這樣的人性侵女童,一聽會讓你驚掉下巴,但已成事實!

這次兒童性侵事件發生在一線城市,並且受案人地位也不低。可見,兒童性侵併不僅僅發生在偏遠的山區。

根據公益組織「女童保護」多年發布的兒童性侵案例統計報告,超6成的兒童性侵案都是熟人作案,委託他人監護時孩子遭性侵的案例並不鮮見。

因此,關於性方面,父母有義務在孩子6歲之前就要告訴他性方面的知識。包括孩子從哪裡來,如何出生,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除了自己的父母和醫生以外,任何人沒有權力穿過孩子的衣服觸摸孩子的皮膚。

在14歲之前,孩子的衣服相當於監獄帶電網的高牆,除了父母和醫生,哪個成年人往孩子的衣服裡面伸手,哪個坐牢!

孩子不是任人宰割的沉默羔羊,孩子是受國家法律特別保護的堂堂未成年中華兒童。

如果孩子受到性侵,告訴孩子要對性侵者義正言辭的說這句話:

我還未成年,你想坐牢嗎?

這一句話足以讓性侵者膽怯。性侵者會認為,孩子具有法律意識,肯定其父母對這方面比較了解,忌憚於父母對孩子性方面的教育,他們大多會選擇罷手。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fTZHmwBmyVoG_1Z-E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