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今天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我了!」九歲的兒子放學回家,一臉難過,表情沮喪。
我抬頭看了他一眼,沒好氣地說:「一定是你又犯錯了,要不,那麼多學生老師都沒批評,為何偏偏批評你?」
兒子聽我這麼說,生氣地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嘟囔著嘴,委屈地說:「每次跟你說個事,你都怪我,你是不是我親媽?」
「自己犯了錯誤,還有理了。中午飯別吃了,去書房反省,啥時知道錯了再出來吃飯。」我不依不饒的反擊。
兒子明顯生氣了,他氣呼呼地從沙發上站起來,向書房走去,隨後「砰」的一聲,重重的關上了書房的門。
重重的關門聲一下子把我震醒了,想起前幾天才學習過《正面管教》裡面的內容,我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我深吸了一口氣,在客廳待了會兒,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快速在腦海里梳理了一遍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贏得合作的方法。然後,敲響了書房的門。
兒子聽到敲門聲,並沒有主動開門,我輕輕的推門進去。
兒子坐在書桌的椅子上,見我進來,把頭扭過去背對著我。我知道他還在因我剛才的態度生氣。
「兒子,可以跟媽媽談談嗎?」我用一種平和的語氣問他,同時用充滿慈愛的目光注視著他。
很顯然,兒子沒想到我用這種方式緩解我們之間的矛盾,驚訝地望著我。
以前遇到這種情況,都是我苦口婆心或者反駁得他無話可說的時候,他低頭認錯的。即使他內心裡一百個不情願。
「剛才是媽媽不對,沒問清楚原因就批評你,媽媽向你道歉。」我握著他的手,把他的小手放在我的兩隻手裡。
剛才還一臉怒氣的兒子態度有所緩和,嘴上依舊有點小不服氣的說:「談什麼?」
我知道,孩子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相信大人真的改變。
我沒有對他的不服氣做出反應,而是試著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並且揣摩他的感受:「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你,你肯定很難過吧!」
兒子一下子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忍不住哭起來。
並且一邊哭一邊抱怨我說:「我覺得每次跟你反映問題,你從來都沒有安慰過我,都是怪我,你從來沒有真正關心過我。」
「媽媽理解你為什麼那麼想,當我用責怪和生氣的語氣跟你說話,而不是帶著關心和愛與你交流時,你怎麼可能有別的感受呢?」
兒子抱著我,哭著,斷斷續續的說:「今天上課,我不小心把課桌上的筆袋碰掉了,幾支筆也掉在地上,聲音比較大,打擾到老師講課。老師就責怪我不認真聽講,並且還罰我到教室後面站著聽課……」
我隨手取了書桌上的一張面巾紙,給兒子擦掉眼淚,開玩笑的跟他說:「這麼大了,還哭鼻子,羞不羞?」
「哪有,我才沒哭呢?」兒子倔強著,破涕而笑。
「明天去學校,可以先找老師解釋一下,這樣,你心裡就不會有負擔了。「我跟兒子說。
「好的,媽媽,我也是這麼想的。「兒子鄭重地說。
那次與兒子和解以後,我發現兒子比以前對我信任了,有什麼事都願意說給我聽,不論是高興的、難過的,他都願意與我一起分享。
心理學家說,父母要勇於認錯,才能和孩子重新建立信任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糾正錯誤的三個R」,即
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勤。「
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當父母把犯錯誤當作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
除此之外,如果父母想贏得孩子的信任,讓孩子願意聽你的話,願意與你合作,還需要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1】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跟自己反應問題時,實際上是一種無形的求助。孩子想在我們這裡得到理解和安慰。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表明我們的立場和他一致,是他的「盟軍「,而不是他的「敵人「。
【2】同情孩子的遭遇
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孩子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如果你能告訴孩子,你在他的這個年齡,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3】表達你的感受
如果你真誠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了。
【4】關注於解決問題
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以上是一個焦慮的媽媽和兒子的和解的過程,也是我們這代人在養育孩子時的真實寫照。
我們一樣不夠好,但是只要我們足夠坦誠和努力,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因為,明智的父母,都懂得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與孩子「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