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大約半個月前,我一同事和我說了一件她勇敢拒絕他人的事。事情是這樣的,一位其它部門的老員工,托她帶份資料到集團總部,她直接說,「我不能幫你帶。」隔兩天後,我同事去那個部門辦事,當初想讓她幫忙的那位老員工說,「你這個人怎麼這麼不愛幫助別人呢?」
說實話,我當時聽同事跟我轉述這句話的時候,一下子就笑出來了,覺得這位老員工說話的口吻真的好可愛。但我也跟同事確認,「你就直接跟他說『我不幫你帶』?」「對啊,因為這種事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萬一另一個部門的人知道了,也來托我遞送資料,我怎麼辦啊?你說我到時候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我還真的挺佩服我的這位同事,敢這麼直截了當地拒絕別人,並不怕得罪人。因為我就不太會拒絕別人。
我在大一的時候,寫過一篇很矯情的文章,題目叫《我想,「存在感」這三個字,像我的命》。主要就是說我希望在日常學習或生活中是有存在感的,但現在再回過頭想想,我當初要的應該是認同感。也就是想要給別人傳遞出我這個人很nice、能力也不錯的這麼一個形象,並且希望他人眼中的我確實是這個樣子的。
這樣的人在《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里,有一個新名詞叫做「聖母」。作者雅基·馬森說,這裡所指的「聖母」和網絡上的「聖母」不同。「聖母」無關相貌、無光性別,它是指行為上的聖母,即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讓別人感到舒服自在,並發自內心地稱讚他,比如「他人真的好好啊」之類的。
看到這個定義,我不由得心中一驚,原來自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聖母」。同學提出能不能到你家借宿幾晚,我雖然習慣了一個人居住,不情願有人來打擾我的生活節奏,但還違背自己的意願,說出了「可以啊」。同事讓我幫忙翻譯一份私人資料,即便我很想拒絕掉,還是說出了「這樣啊……好的。」
我一直不敢拒絕,因為覺得這是自私的表現。但《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告訴我,這是不會愛自己的表現。總是習慣滿足於他人要求的人,往往是自身能量強大的人,所以才有很多人才會頻頻向他伸手,但他們卻把自己的大部分能量用於滿足別人的需求,贏得別人的好感和認可,卻讓自己默默承受煎熬。
但其實說「不」沒那麼難,而是我們不學著去說,所以變得很難。正如如果你高中畢業,實際上是可以應付基本的英語交流的,當你可能覺得很難,到了國外想問個衛生間在哪裡都問得不太利索,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我們從來不用英文,突然要用,心裡就覺得有點害怕。
所以對想要給別人留下良好印象的我們來說,我們怕的其實不是拒絕,而是拒絕後對方的反應。對此,《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給出了很好的建議——客氣的拒絕。
那怎樣客氣的拒絕他人呢?
首先,先感謝那個請你幫忙的人。你可以說,「很謝謝你在遇到xx問題時想到讓我幫忙」。但需要注意感謝的程度,不要太過,點到為止就好。尤其當你和對方面對面的時候,應當臉不紅心不跳,直視他們的眼睛,不要坐立不安、唯唯諾諾。
其次,禮貌但清晰地表達你的拒絕。你可以告訴對方「我也很想幫你這個忙,但這回我因為xx原因,無法幫上忙了。」或者,你可以先不要急著拒絕對方,而是先為自己爭取一些時間。
問問對方是現在立刻就需要你的幫忙還是什麼時候?如果並非當下,你可以說,我要看看我有沒有其它安排衝突了,或者說我需要和某某商量一下再答覆你。但不管你是用什麼理由,過後,你都要明確的告訴對方,很遺憾這回幫不上忙。
最後,嘗試做一些積極的跟進,讓事情有個好結局。當你告訴對方,你不能幫忙的時候,對方難買有些小失落,這時你可以說,「我想xx可能幫得上忙。」或是「要不你能下周?到時候我沒那麼忙了,可以幫你處理……」
總之就儘量說些表示自己是真的很想幫忙,但因為客觀原因所以無法幫忙的話。但要注意,為了避免麻煩,你在推薦可能會幫忙的人選的時候,最好確認對方是有空並且願意幫忙的,否則你可能會遇到更多的麻煩。
其實這種「客氣拒絕法」有點像「三明治評價法」,就是說話分三段,頭尾都是肯定的、正向的話語,中間是否定的、負面的話語。這樣聽的人,就不會感到太多的不適。
在整個「客氣拒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話語要儘量肯定,舉止要儘量自然,態度要儘量堅定。因為有的人比較「死纏爛打」,發現你有些舉棋不定,就會想要說服你。
我們不必用百般的求全來換得別人的認可、欣賞和尊重,因為認可、欣賞和尊重是吸引來的,而不是通過自我犧牲。
—END—
作者簡介:林小白。熱衷旅行,熱愛寫作,正過著白天寫公文、晚上寫故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