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的這本書,早就預言了巴黎聖母院的結局

2019-07-29     林小白向上管理

文/林小白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巴黎聖母院。

第一次聽說它、了解它、走近它,是在雨果那本世界名著上。

這座依傍在塞納河畔的歷史遺蹟,是《巴黎聖母院》中男主人公卡西莫多的家。



01

卡西莫多是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

他出生不明,長得像一個怪物。



雨果是這樣描寫他的:獨眼、駝背、羅圈腿、馬蹄形的嘴巴、殘缺不全的牙齒、四體鼻子、左眼眉赤紅、右眼被大肉瘤遮住、聽力喪失。

他被世人嫌棄,但在聖母院,卡西莫多找到了他的歸屬感。

他是這裡的鐘樂奏鳴家,那一聲聲鐘響是唯一能深入他靈魂深處的一絲光亮。

也因為卡西莫多的「演奏」,這座神秘的教堂流動著一種特殊的生氣。

後來,卡西莫多遇到了愛絲梅拉達,他突然覺得,自己除了敲鐘,還有一項寶貴的能力——愛。



卡西莫多和愛絲梅拉達的第一次照面,源於一個惡意的靈魂。

卡西莫多的養父克洛德,是聖母院的副主教。一天,克洛德透過聖母院斑斕的窗戶,看到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在廣場上翩翩起舞,便心生邪念。

為了占有她,克洛德指使卡西莫多去把愛絲梅拉達搶來。

美與丑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

卡西莫多不知道,自己所尊敬的克洛德,實際上是這麼一個道貌岸然的傢伙。

在劫持愛絲梅拉達時,他們遇上了國王衛隊,隊長菲比斯救下愛絲梅拉達。第二天,卡西莫多被判了刑,在廣場上被鞭打示眾。

卡西莫多在絞台上磨轉,圍觀的人群發出陣陣嘲笑。這本不是他的錯,但他什麼都沒說,默默替自己的恩人受過。



他可憐巴巴地乞求一點水喝,但所有人都冷眼旁觀,直到愛絲梅拉達走上前,給了他一口水。

那一刻起,這位美麗善良的吉卜賽少女和醜陋孤僻的敲鐘人,發生了莫大的聯繫。

愛絲梅拉達的滴水之恩,卡西莫多湧泉相報。

02

受完刑罰後,卡西莫多依舊是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只是他的心裡住進了這位少女。

然而愛絲梅拉達卻陷入風波之中,始作俑者正是卡西莫多無比尊敬的養父克洛德。

善良的愛絲梅拉達因為一場英雄救美,對菲比斯一見鍾情,兩人開始約會。約會當天,克洛德為了報復,悄悄尾隨,用刀刺傷了菲比斯,受驚過度的愛絲梅拉達當即昏倒。

醒來後,這位少女成了刺傷菲比斯的兇手,法庭以巫術謀害國王侍衛的罪名控訴她,用酷刑逼她認罪,並判處她絞刑。



在獄中,克洛德露出了自己扭曲的靈魂。要麼得到愛絲梅拉達,要麼就毀掉她。

愛絲梅拉達不肯就範,克洛德當即宣布執行絞刑。

執刑當天,卡西莫多衝進法場,把愛絲梅拉達從絞刑架上救下,兩人躲進了聖母院。

在這遠離塵世的鐘樓塔頂,是卡西莫多的崇高而聖潔的世界,如今成了愛絲梅拉達的避難所。

站在鐘樓往下看,俯瞰整個巴黎的風光,古老的塞納河在腳下緩緩流過。



在黯淡的教堂內部,只要有陽光透過玫瑰彩窗,便在地上打出一圈圈的彩色光影,恍若夢境。

卡西莫多和愛絲梅拉達無數次地倚靠玫瑰窗聊天,細細欣賞上面令人炫目的彩繪。

在這般美麗的聖母院裡,卡西莫多細細照料著心愛的女人。

他拿出自己的食物、被褥送給她,整晚整晚守在她的房門口,還特意送她一隻口哨,有事時吹響,他就會立刻出現在她身旁。



在克洛德想要潛入閣樓姦污愛絲梅拉達時,又是卡西莫多救下了她。

在聖母院裡,愛絲梅拉達發現,卡西莫多並不像世人認為的那般醜陋。他有著一顆善良、純潔的心靈。

她卻永遠想不到醜陋的靈魂能有多骯髒。



在克洛德的安排下,愛絲梅拉達還是被擄走了。在廣場上,繩套咬住了她的脖子,她掙扎了幾下,死去了。

卡西莫多在塔頂親眼見證了這一幕,他傷心欲絕,恨自己不能救下心愛的女人。他明白了一切。

他無比憤怒,從背後用力將虛偽的克洛德從聖母院的塔頂推了下去。

03

巴黎聖母院對卡西莫多而言,是家,是避難所,是聖地。

他在這裡找到了他的價值,他在這裡保護了他心愛的女人,他在這裡處罰了邪惡的罪犯。

他所做的一切,這座恢弘的聖母院都在注視著。

它如此聖潔,它如此莊嚴,它用悠久的歷史書寫了「命運」這個單詞。



100多年前,雨果譜寫了醜陋的卡西莫多和聖潔的巴黎聖母院之間的協奏曲。

在那之後的每一天,沒有了卡西莫多的巴黎聖母院,依舊鐘聲嘹亮。

「每天我敲的鐘,是我的愛,是我的情。我要她們高歌,愛絲梅拉達在何方?昭告天下我卡西莫多愛著她。」

如今,巴黎聖母院在火光之中,損失慘重。

卡西莫多再也無法敲響大鐘,他最愛的鐘樓終於和他一起化為灰燼,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這是卡西莫多的遺憾,也是全人類的遺憾。



就像雨果所說的:最偉大的建築大半是社會的產物而不是個人的產物。

而《巴黎聖母院》的故事之所以被人們一遍又一遍地提起,也是因為這部著作濃縮了一個社會。

雖然小說反映的是幾個世紀前巴黎底層人民和強權之間的衝突,但人們內心的掙扎、分裂、衝突,放在今天來看,仍舊無比契合。

這些人心和世事,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歲月如何流逝,還在不斷上演。

正因如此,《巴黎聖母院》才成了美國《紐約時報》的「世界十大名著」,英國《泰晤士報》推薦的「不可不讀的十大名著」。

雨果在執筆寫《巴黎聖母院》時,這座中世紀的輝煌建築,許多人還不了解,甚至有人不屑一顧。

雨果為了讓人們看到它的美,便寫下這樣一個傳世百年的悲劇。



而這世上原本就沒有什麼永遠,唯一永恆的,是它留給世人無盡的追思與想念。

—END—

​作者簡介:林小白。熱衷旅行,熱愛寫作,出版了《行動力》《每天多出一小時》。公眾號:林小白向上管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yDDW0BJleJMoPMsC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