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世駭俗的"側衛"蘇-27戰鬥機

2019-07-15     镹如

蘇-27戰鬥機(俄文:Сухой Су-27,英文:Sukhoi Su-27,北約代號:Flanker,譯文:側衛)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屬於第三代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 。

蘇-27戰鬥機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懸臂式中單翼,翼根外有光滑彎曲前伸的邊條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進氣道位於翼身融合體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氣動性能,進氣道底部及側壁有柵型輔助門,以防起落時吸入異物。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採用鈦合金,傳統三梁式機翼,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無機械備份,靜不穩定設計.

研製背景

20世紀60年代的飛機設計師們認為:最大的飛行速度、最高的飛行高度是戰鬥機取勝的法寶,在未來的空戰中,遠程飛彈的使用將使近距離格鬥成為歷史。但在越南戰場上,具備這些特點的美國F-4"鬼怪"戰鬥機卻屢屢被「落後」的米格-21甚至米格-17擊落。美國開始反思這種設計思想,並於1965年開始設計遠距離截擊與近距離空戰能力並重的F-15 ,從1965年開始相繼開始了YF-15重型戰鬥機(發展成F-15)計劃和YF-16(後來的F-16)輕型戰鬥機計劃,形成「高低搭配」的概念。海軍也有了從YF-17衍生出的主力艦載機F/A-18「大黃蜂」(Hornet)。

蘇聯一直在關注著美國的研究。作為回應,前蘇聯於1969年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PFI(Perspektywnyi Frontowoy Istryebytyel/Perspective Frontal Fighter,PFI)未來前線戰鬥機計劃,其主要目標就是要超越F-15,所以此計劃也簡稱為「反F-15」(Anti—F-15)。

蘇聯在1969-1970 年間將設計任務下達給蘇霍伊、米高揚和雅克夫列夫三個著名的飛機設計局。1971年,蘇聯國防部要求未來先進戰鬥機(PFI)的性能必須相當於美國的F-15,軍方對PFI 的設計指標是非常苛刻的,要求飛機的最大馬赫數在2.35 以上;在11000 米的最大速度為2000千米/小時;海平面最大速度為1400-1500千米/小時;海平面上最大爬升率為300-350米/秒;實用升限在21000-22000米之間;海平面上不帶副油箱航程為1000千米;高度上不帶副油箱航程為2500千米;使用過載8-9G;從600千米/小時加速到1100千米/小時的時間在12-14 秒;從1100千米/小時加速到1300千米/小時的時間為6-7秒:起飛推重比為1.1-1.2。另外,PFI項目還提出了詳細的任務與武器要求。總之,未來的新型戰鬥機將在性能上達到美國F-15 和尚在設計的F-16 的水平。

蘇-27UB

早在蘇-27剛剛開始正式研製的時候,蘇聯空軍就提出需要一種教練機型,以使新飛行員們能快速掌握蘇-27的飛行特性和火控系統,教練型的代號蘇-27UB。70年代末,蘇霍伊設計局開始研製蘇-27UB(工廠代號T-10U)。按照要求,教練機將具備同單座型戰鬥機一樣的結構、設備和性能。1980 年,教練機的設計草案完成。教練機與戰鬥機的外形非常相似,但前機身不同,並有一個新設計的座艙和一前一後兩個座椅。機頭也不一樣,這是為了保持飛機的重心而採取的設計。1984年,共青城飛機製造廠製造了一個蘇-27UB 模型進行靜力實驗。1985年3月7日,第一架蘇-27UB 在試飛員薩多厄科夫的駕駛下完成了首次試飛。本來蘇-27UB 的生產也應該由共青城飛機製造廠進行,但由於蘇-27 戰鬥機的大批量投產,所有蘇-27的變型機都交給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生產。第一架批生產型蘇-27UB ( T-10U-4 )於1986年9月10日在伊爾庫茨克飛機製造廠首飛成功。很快,蘇-27UB戰鬥教練機隨著蘇-27的大量裝備而進入空軍和防空軍服役.

驚世的「眼鏡蛇」

蘇聯軍事工業執行嚴格的保密制度,在Т-10-1首飛前,西方世界對蘇-27一無所知。1977年夏,美國偵察衛星拍攝到了兩架蘇聯新型戰鬥機的照片,照片很模糊,美國國防部給這兩架飛機起的臨時代號是拉明-K和拉明-L,其中拉明-K是蘇-27,拉明-L是米格-29。直到1983年,美國情報部門才掌握了關於蘇-27的部分信息,拉明-K被北約正式命名為「側衛」(Flanker),從此,「側衛」就成了蘇-27的綽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蘇-27的秘密被徹底揭開,是在1989年6月的巴黎國際航展上。蘇聯派兩架蘇-27飛機參加了航展,單座機由普加喬夫駕駛,雙座機由弗羅洛夫駕駛。普加喬夫駕駛飛機完成了一組高難度的複雜特技,給在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後來被命名為「普加喬夫眼鏡蛇」的動作最為神奇,水平飛行的飛機突然急劇抬頭,但不上升高度,而是繼續前飛,迎角增大——90度、100度、110度、120度,飛機「尾部朝前」飛行,飛行速度瞬時減小到150千米/小時,然後飛機改平,恢復原狀。蘇-27飛機的生存力也在巴黎航展上得到了證實。由於雷雨鋒面通過,弗羅洛夫駕駛雙座機在完成筋斗動作時遭遇雷擊,某些電器已被熔化,弗羅洛夫沉著駕駛飛機安全著陸,經過必要的維修之後,該機又很快重返藍天。蘇-27飛機在法國的藍天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世界各大媒體都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各國航空界也都表示讚嘆與震驚。路透社的評價比較典型:「蘇美兩國戰鬥機在爭奪優勢的戰鬥中,蘇聯人取得了勝利。航空專家認為,蘇聯人建造出了絕妙的飛機」。從此,蘇-27成為世界各地航展的「明星」,它飛到那裡,那裡就會引起轟動。

說來有趣,蘇-27的超大迎角飛行能力居然是在兩起事故中被發現的。一次,試飛員科特洛夫駕駛的蘇-27飛機的大氣數據系統出現故障,速度表讀數不准。在調整速度過程中,迎角超過了60度,飛機進入螺旋,在他準備棄機跳傘時,飛機奇蹟般地自動改出了螺旋。另一次,遠東航空兵團里的一架蘇-27不慎進入螺旋,當飛行員跳傘後,飛機獨自改出了螺旋,並按輸入的程序繼續飛行,直到燃油耗完。試飛員兼太空人沃爾克認真研究了這兩起事故,同時進行了嚴格的計算,率先摸索出一套「動力進入超大迎角」的方法,開發出極具戰術價值的過失速機動能力.

突防美「小鷹號」航母群

2000年11月17日,持續時間長達17天,對外秘而不宣的美日聯合軍事大演習落下帷幕。除了演習本身的敏感性和美國空軍兩機空中相撞事件引起各國矚目外,更引人矚目的則是演習期間發生的俄羅斯蘇-27和蘇-24多次成功突防「小鷹號」航母戰鬥群的事件。

2000年11月15日,俄羅斯《消息報》、國際文傳電訊社、俄通-塔斯社和英國路透社紛紛刊發一條不大但內容卻頗為轟動很有意味的消息:2000年10月和11月,當美國在亞洲地區惟一的一艘常駐航母「小鷹號」在日本海域舉行軍事演習期間,多架俄羅斯戰鬥機先後數次成功突破航母和保衛艦群防空預警雷達的探測,出其不意地掠過「小鷹號」上空!

《消息報》在其顯著的版面上披露這一驚人消息時報道稱,2000年10月17日,「小鷹號」航空母艦在日本海正舉行軍事演習,整個航母戰鬥群進入一級戰備狀態,所有的防空和預警雷達全部開啟進入實戰的時候,兩架俄羅斯戰鬥機居然避開了美國航母戰群雷達的層層設防,突然從「小鷹號」上空超低空飛過;2000年11月7日,「小鷹號」航母戰鬥群在日本海參加美日聯合大演習的第一天,又有兩架俄羅斯IL-38型偵察機避開航母雷達的偵測,再度成功從航母上空掠過。《消息報》毫不隱諱地說,俄羅斯戰鬥機兩次成功突防美國航母防線的行動除了證明俄羅斯空軍潛在的戰鬥力外,還一舉打破了美國人自詡其航母戰群防衛「滴水潑不進」的神話。《消息報》不無諷刺地說,如果俄羅斯戰鬥機執行的是攻擊任務的話,那麼「小鷹號」早就被擊沉了!據報道,成功突防「小鷹號」航母戰群的是俄羅斯空軍的蘇-24MR偵察機和蘇-27戰鬥機.

蘇-27和蘇-27UB [8] 殲擊機的武器分為機炮和飛彈。機炮為格里亞澤夫和施普諾夫特種設計局研製的GSH-301型30毫米單管自動速射機關炮。憑藉著現代化的空氣動力學外形、兩台大功率渦輪噴氣發動機產生的高推重比、較高的載油量、寬廣的飛行高度和速度範圍、高效的無線電系統以及現代化的飛彈,蘇-27可非常高效地攔截空中目標,不但可利用飛彈實施遠距離攻擊,還可在近距離空戰中占得上風。

總的來說,蘇-27是一款機動性,作戰半徑優越的戰機,蘇-27系列戰鬥機已經成為俄羅斯軍機中最成功的機型,一方面用來保持俄羅斯空中力量的重要基礎之一;另一方面,出口到眾多國家,獲得巨大經濟利益。俄羅斯決定開始第四代先進戰鬥機的開發,蘇-37可能是蘇-27系列的最後一種改進型戰鬥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uOOQmwB8g2yegNDbe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