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就要趕緊工作?你以為是在讓孩子獨立,其實也許害了孩子

2023-09-26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大學畢業就要趕緊工作?你以為是在讓孩子獨立,其實也許害了孩子

一場同學聚會,成了關於是否應該讓孩子儘早自立的討論會。

一名同學的孩子剛考上大學,父母要其勤工儉學,另一名同學的孩子大學畢業,想繼續讀研,父母不允許。

他們共同的理由是:希望孩子儘早自立。

李女士的兒子今年剛考上大學,在為孩子交了學費和住宿費之後,李女士對兒子說:「你已經成人了,雖然你讀大學我們應該繼續養育你,但你必須有一定的自立意識,我每個月只給最基本的一千元生活費,你不夠用的,自己勤工儉學,比如周末打點零工,利用閒暇時間出去家教等。」

李女士說到做到。

她兒子的大學在一線城市,好些同學家里給的生活費是兩千元,明顯李女士給的生活費是不夠的。兒子沒有辦法,開啟了勤工儉學。他到學校重點的事情,不是規劃自己的學業,也不是考慮參加哪些社團,而是四處打聽怎樣去勤工儉學?

其實,李女士家裡的經濟並不拮据,夫妻都有工作,雖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供兒子讀大學還是沒有問題。按李女士的話說,她是想通過這樣,讓孩子儘快獨立,儘快成長。社會上出現的「啃老族」讓她害怕。她的兒子自小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好,但就是有點膽怯,性格柔弱,她覺得應該儘早鍛鍊他。

李女士的做法,遭到諸多同學的反對。大家都認為沒必要,既然家庭能夠供給,何必讓孩子受苦,而且還影響孩子的學業。

另一位同學陳女士,她的女兒今年大學畢業,按照女兒的意願和學習成績,完全可以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但陳女士堅決不同意,她對女兒說:「人的一生中,能夠工作賺錢的年限並不多,一個女孩子,讀到大學畢業已經足夠,你現在重要的事情,是趕緊參加工作,養活自己;同時也趕緊進入婚姻,生育孩子,完成女人的使命。」

陳女士的觀點和做法,更被不少同學批評,大家都說她的言行過於傳統陳舊,這樣做會誤了女兒、害了女兒。

大家都知道,她的女兒自小優秀,屬於出類拔萃那種,孩子明明有更好的發展和前途,為何要用狹隘的觀念加以阻礙。

陳女士不以為然,她覺得自己已經養了女兒二十幾年,現在女兒有了獨立能力,為什麼自己還要繼續供養,完全沒必要。

她還有一個觀點,孩子儘早走進社會,積累經驗,更有利於人生髮展。

在李女士和陳女士的共同認知里,能讓孩子儘早自立,是父母盡到責任的表現,也是做父母的成功。

確實,社會上存在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會讀書,能讀書,然而害怕面向社會。他們讀了很多的書,可走進社會,卻成了「廢人」。

像李女士和陳女士這樣的家長,跟那些不計成本,不顧實際,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味要孩子考出好成績,取得高學歷的家長相比,卻又是另一個極端。

有些時候,急於讓孩子自立,又或許會誤了孩子,傷了孩子。

壓縮了孩子的發展空間。

勤工儉學說到底是無奈的事情,是孩子在家庭無力供給的情況下,為了求學,不得已而為之。

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在該讀書的年紀,就該全力投入學習。邊讀書邊打工,必定會分散時間和精力,對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

儘管歷史或者現實,有不少勤工儉學者獲得人生的成功,但終究是特例。他們成功的原因,更多在於他們的特質和努力。完全可以反問:如果他們不用勤工儉學,是不是有更大的成功呢?答案是未知的。

見過一個勤工儉學的學生,他在打工的時候說:「如果這個時候我不用出來打工,我可以有時間去做我的項目,去看更多的書,我一定比那些優秀者更加優秀。」他的話里透著無可奈何。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還是把更多的求學時間,還給孩子吧。

像唐尚珺那樣高考十五年,執著於求學,確實不可取。但在有可能有機會的情況下,讓孩子讀更多的書,開闊更大的視野,卻值得提倡。

不是唯文憑論,但一般而言,學歷高比學歷低者,發展空間必然更大。身為家長,不要人為去阻斷孩子的求學路。

讓孩子不理解,產生抱怨。

一般而言,跨進大學門檻的孩子,對家裡的經濟情況都會有基本的了解。當父母在可以、可能在情況下,對孩子的求學沒有足夠的支持,孩子的不理解自然產生。若再跟其他類似的同學比較,那麼對父母的抱怨,更可能自然而然出現。

有的孩子會表達,會抗議,甚至出現叛逆的行為。如不再跟父母聯繫,跟父母對著干,學習不認真,乃至放棄學習等。但有的孩子則默默忍受,將不滿深深藏進心裡,他們把對傷害的反擊,轉向自己的內心。孩子的性格,為人處事方式等可能因此而改變,變得內向、冷漠,乃至患上心理疾病。

單位里有一個女孩子,看上去很聰明,但生活和工作態度非常消極。跟她說:「你這麼年輕,不應該這樣活著。」她苦笑回應:「我本來要去讀研究生,但父母不讓,說儘早參加工作好,女孩子不必追求太高的學歷,所以也就這樣了,反正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

當孩子的積極性被挫,他們可能會就地趴下,然後躺平。

讓孩子產生疲憊感,對生活喪失熱情。

把原來可以讀書的時間,用到謀生上,尤其在孩子渴望讀書的情況下,孩子的心理會有疲憊感。

原來相對單調的工作,在孩子的眼裡,會變得更加枯燥,亳無吸引力。孩子對生活的激情、熱情,會因此大打折扣。

「讀三年書,不如闖一年江湖。」未必正確。在孩子想讀書的年齡,逆其心愿讓其儘早自立,孩子的人生,可能會一天天蹉跎。

是否需要勤工儉學?是否讓孩子繼續深造?一切都要結合家庭實際情況,根據孩子的心理需求來定,不能簡單為了孩子儘早獨立,儘早走向社會,違背孩子的意願,最終貽誤孩子,傷害孩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e56835adc8d0b08e28b43562912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