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成功人士,小時候身上都具備一種特質,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

2023-12-25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大多數成功人士,小時候身上都具備一種特質,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

很多人認為一個孩子的聰明才智,是決定他未來以後事業的發展前途,人生。高度的標準,亦或者是這個孩子不斷拼搏努的因素。

但實際上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本質,就是這個孩子在面對失敗的態度與看法。

一個孩子面對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高度,他的學業和事業能夠達到什麼樣一個高度。

《正面管教》一書中寫到:最積極的教育就是既不懲罰也不驕縱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把價值觀,社會技能,生活技能教給孩子。

而不是將家長面對失敗的焦慮帶給孩子,誤導孩子對失敗的理解。

我們每個人做人是要有追求的,只要你有追求,只要你對這個追求起心動念了,無論這個追求或大或小,在這個過程當中,你都會遭遇失敗和困難。

80%的人在一生當中很難一帆風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講,想事業有成必須會經歷一些磨難,這時我們都會產生很多種挫敗感和自我懷疑,經常會在心裡想兩個字「算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生活當中會出現這兩種人。

大多數成功人士,小時候身上都具備一種特質,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

那就是今天要說的第一種人,遇到無論再大的艱難坎坷,他都能堅持下去。

這種人克服困難的時候,總是保持一種平常心,遇到了失敗,那麼就再來一遍,不是那種特別憤慨的心態。

曾國藩從小就被世人稱之為愚蠢之輩。左宗棠評價曾國藩:才具稍欠開展。意思是說,就是覺得他腦子不靈光。

連曾國藩自己也承認:余性魯頓。總之曾國藩的天資實在平庸。

但是他就是在失敗中一次次成長的,

曾國藩認為天道技巧,凡事都想走捷徑,搬弄小聰明,最終會弄巧成拙。

所以他在書房中懸掛了「守拙」這兩個字時刻告誡自己。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講述了曾國藩如何面對失敗,不斷覺醒,最終成為了一代聖人奠定了基礎。

在曾國藩13歲的時候,他夜間秉燭夜讀,背誦著一篇300多字的小文章,在他進書房之前已經進入了一個小偷,小偷聽見有人進來了,便躲在了房樑上,想趁曾國藩睡著的時候偷偷溜走,可是曾國藩有一種不怕失敗的心態,三更半夜不睡覺,不停背誦的這個小文章。

小偷怎麼等都等不來曾國藩將這篇文章背熟,最後小偷實在忍無可忍就飛下房梁憤怒的指著曾國藩對他說:「你讀了這麼多遍,我都會了,來我給你背」

於是小偷不打磕絆的,就把文章背了一通,然後自鳴得意的大搖大擺的離開了。此時曾國藩更慚愧不已,從此學習更加勤奮。

面對失敗的曾國藩,並沒有將自己打倒,而是又一次站了起來,他這種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心態,將他的人生階梯一次次拉高。

而另外一些人遭遇一次兩次失敗就選擇放棄努力,因為這時她他們就覺得上天對自己不公平會選擇躺平。

這種心態的核心原因在於,對於失敗的理解不一樣。

母親同事的兒子,前兩年大學畢業,豪言壯語的說自己想開一家網絡公司,其父母選擇相信他的能力,於是將家中大部分積蓄都贊助給他,幫他創業。

可是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業務開展不了,很多人員也招不齊,導致他的公司沒到半年就倒閉了。

於是他像被霜打了的茄子,再沒有振作起來。他面對失敗的理解不一樣,面對他的態度就不一樣,最終決定他的行為就不一樣。

那麼這兩類人面對失敗的理解核心點在什麼地方在什麼地方呢?

大多數認為只要失敗了就等於失敗者,就覺得失敗一次,就像蓋了個失敗戳一樣,就覺得我就是一個失敗者了。

對於少數人來講,比如那些成功人士,他更早看清了失敗的本質。

失敗其實就是一個可變的瞬間的現實,而現實是可以改變的,現實是可以轉變的。

成功的人有個最基本的本質就是我今天是個窮窮光蛋,可10年之後我就能變成一個大富翁,為什麼?

因為他看清了失敗只是暫時的,只要突破思維的局限,就一定可以有一個新的人生階梯。

這兩種人理解不一樣,心態必然就不一樣。

正所謂30年河東,30年河西。

所以心態平和,去面對當下所有的現實問題。

第一種人人都有一個最大的特質就是失敗了再來一遍,無所畏懼,這個方向不對,換一個方向再來,這項事業搞不好,可以換一個事業,找尋一個適合自己的事業。

要明白人生處處是大陸,擁抱這種平和達觀的心態,心態自然寬廣。

而孩子與孩子之間對於失敗的認知會天差地別,有在於家長的認知是否有在一定層次上,家長如果覺得,每一次失敗就給孩子蓋一個失敗者的戳,那麼這個孩子最終一定會是個失敗者。

如果孩子在失敗的時候,家長在一為他加油鼓勵,我們重新再來或者換一種方式方法的話,那麼相信孩子會對自己產生一種巨大的能量。

我們大多數家長,太害怕失敗了,但是你要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就沒有最終的成功。

家庭教育有一個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養正」

養正就是一件事情發生了,它必然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而養正指的是,我們要明白消極的一面,我看到了,積極的一面也看到了,那麼就要選擇積極的一面。

得與失是合為一體的,積極與消極也是正反一體的,當你在一件事情上失敗了,那麼你就得到了一次教訓,這也算是一得。

當我們看清這些點的時候,就會覺得失敗無所畏懼。

家長要學會放下得失心,放下功利心,撿起平常心,只要把大方向找對了,慢慢與孩子攜手,必然會達到你想要的目的。

帶孩子領悟生活的迷宮時迷路了,是沒有關係的,我們可以在改變方向重新再找路,所以家長一定要明白,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種認知。

告訴自己和孩子失敗只是一個瞬間,而不是未來。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6ca3541af99e6b5f9e0a3d2cababa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