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媽媽」語錄火了,別學!這幾句話一秒毀掉孩子學習內驅力
不知來處的「清華媽媽語錄」
「媽媽為什麼逼我學習?
是為了你將來點餐的時候,可以不看價格;
是為了你在累的時候,隨意打車回家;
是為了你在外出旅遊的時候,可以住自己喜歡的酒店;
為了讓你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而不是讓你被迫謀生;
為了你將來給父母花錢的時候,不再猶豫。」
「媽媽為什麼逼我學習?
是為了你將來點餐的時候,可以不看價格;
是為了你在累的時候,隨意打車回家;
是為了你在外出旅遊的時候,可以住自己喜歡的酒店;
為了讓你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而不是讓你被迫謀生;
為了你將來給父母花錢的時候,不再猶豫。」
前段時間,印著這些話的「清華媽媽語錄」,成了電商平台上的稀罕玩意兒。不少家長買回家送給孩子,希望以此激勵孩子好好學習。
與買家秀里飽含期待的父母不同,網友們可謂是半點情面也不留:
「為什麼不捲自己卷孩子?」
「如果媽媽願意逼自己賺錢,我就更能感受到她的愛了。」
「得多沒見過世面的人才能寫出這種語錄。」
「精準命中收入不高的中年群體。」
「為什麼不捲自己卷孩子?」
「如果媽媽願意逼自己賺錢,我就更能感受到她的愛了。」
「得多沒見過世面的人才能寫出這種語錄。」
「精準命中收入不高的中年群體。」
其實父母們的出發點很好理解,無非是希望孩子們好好學習,從而在日後擁有更多選擇權,可這幾句話,真的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嗎?
我看未必,因為它把孩子的內驅力偷換成了外驅力。
而靠外驅力前行的人,註定是走不長遠的。
鏡花水月一場空
我鄰居家有個女兒,彈鋼琴的,長得漂亮嘴巴也甜,每次路上碰見都很有禮貌地打招呼問好。她媽媽每次聊天,都要「不經意」地提兩句,孩子最近又拿了什麼名次。
後來高考成績也不錯,上了所985高校,但是剛去了兩個學期,就拖著行李箱住回家裡,閉門不出。樓道里遇見她爸媽,也總是愁容滿面。
一問才知道,孩子得了抑鬱症,被學校勸休學了!
我們街坊鄰里都覺得非常意外,這麼陽光活潑的女孩,怎麼會抑鬱了呢?
她媽媽總掛在嘴邊的炫耀,也變成了對女兒的責備:
「從剛懷上這個孩子,我就給她做好了規劃!」
「什麼時候斷奶、分床,學什麼課外班、讀什麼專業,我心裡全都有數兒著呢!」
「要不是我,她能考上985大學嗎?」
「誰知道一考上大學翅膀就硬了啊!」
「還說什麼『給我考的大學』,這個白眼狼啊!」
「從剛懷上這個孩子,我就給她做好了規劃!」
「什麼時候斷奶、分床,學什麼課外班、讀什麼專業,我心裡全都有數兒著呢!」
「要不是我,她能考上985大學嗎?」
「誰知道一考上大學翅膀就硬了啊!」
「還說什麼『給我考的大學』,這個白眼狼啊!」
後來有一天,我在樓下花園裡看見女孩坐著曬太陽,上前打個招呼,卻發現女孩判若兩人:
褶皺的衣服上沾著咖啡漬,原本彈琴的纖細手指如今傷痕累累,眼神有一些呆滯,長久地望著一處,甚至連頭髮都失去了光澤……
聽見我叫她,她緩慢轉頭,看了我一眼,一句話都沒說。
我輕輕問她:「你還好嗎?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
她呆愣了幾秒,緩緩搖頭,極其小聲地說道:「我什麼都不需要。」
好好一個孩子,竟變成這個樣子,看著真讓人心疼。
其實,她是被壓垮的!
這個孩子考大學、彈鋼琴的過程,跟「清華媽媽語錄」描繪的美好場景一樣,都是在藉助外驅力產生向前的動力。這外驅力可能是父母的監督,可能是來自升學的壓力,也可能是「清華媽媽語錄」中展現的財富自由,但核心都逃不開「不得不」和 「要我做」。
或許短時間內,孩子們可以被外驅力驅動,甚至產生「做得還不錯」的假象,長此以往只會走向兩個結局:
要麼像鄰居女孩這樣,被父母監督、催促了一輩子,最終被無休止的外驅力壓垮;
要麼等到外驅力消散的那一天,辛苦維繫的一切,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瞬間坍塌。
可是靠內驅力驅動的孩子,不是這樣的。
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無論是熱愛的還是擅長的,也無論周圍是支持還是否定,想做的事就一定會堅持到底。不需要被人逼迫和督促,不僅自發就會去做,還會主動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可我們到底該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呢?又如何讓孩子從外驅力轉變回內驅力呢?
把孩子的事,還給孩子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里有沒有這樣的瞬間:
吃完飯了站起身準備去刷碗,婆婆說了句記得刷碗,立刻就不想刷了;
發現自己最近長胖了決定減肥,老公就問了句你是不是該運動了,立馬能躺著就不坐著……
吃完飯了站起身準備去刷碗,婆婆說了句記得刷碗,立刻就不想刷了;
發現自己最近長胖了決定減肥,老公就問了句你是不是該運動了,立馬能躺著就不坐著……
我記得我讀小學時,有一年放寒假,假期第一天我就坐到桌子前,心裡盤算著早點把作業寫完,這樣過年的時候就能痛痛快快地在奶奶家多玩幾天。
可是還沒等我翻開練習冊,身後忙著做家務的媽媽就開始念叨:
「告訴你,今年什麼時候把作業寫完,我什麼時候帶你去買新衣服。要是年前沒寫完,你就穿舊衣服過年吧!」
我媽以為我一聽這話,會恨不得一天就寫完一整本練習冊,但事實是,我把筆一扔,回床上繼續睡大覺了……
明明是因為我想要自覺、主動、積極地完成作業,現在卻變成了因為「怕被媽媽罵」以及「不想穿舊衣服」而不得不完成作業。
同前面那些瞬間一樣,「我想做」變成了「要我做」,更弔詭的是,一旦變成「要我做」,「我」就不想做了……
因為人活著就是想體驗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旁的人「指點江山」,剝奪了我們的主體性,導致體驗感缺失,我們自然就對這件事失去了興趣。
喚醒孩子內驅力第一點:自主感。
把孩子的事,還給孩子,讓TA有自主選擇的機會,也允許TA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相信相信的力量
這是一個真實案例。
林就讀於北京市最好的小學,但天性愛玩,上學時會在袖子裡藏小白鼠,所以成績總是倒數第一,只能去讀北京最差的初中和高中。
後來高中老師直接跟孩子挑明:「反正我們講課你也不聽,你就去最後一排睡覺吧,高考也別參加了,省得還拉低全校平均分。」
孩子回家一邊哭一邊問媽媽:「媽媽我還有希望嗎?」
媽媽的回答卻很肯定:
「當然有啊!你從小不是就想做世界級的設計師嗎?既然數理化你都不愛學,咱就不學了!你不是喜歡畫畫嘛,咱就學美術,以後考設計藝術學院!你只要學好畫畫和英語就行!」
媽媽的肯定,給了女兒莫大的信心,從此一門心思學習畫畫和英語。
沒想到,學習這件事突然就變得容易了——本就擅長繪畫的女孩,現在不必再為了旁的事分心,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時間花在哪裡都是能被看到的,女孩越畫越好,連之前讓她別來參加高考的老師都有所改觀。
喚醒孩子內驅力第二點:能力感。
允許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從而在其中不斷收穫正反饋,越做越喜歡,越喜歡就越能堅持做。
「奇蹟」也隨之發生,女孩先是考取英國著名的藝術學院,後來又去義大利進修。畢業後到世界著名奢侈品牌服裝公司實習,結果她設計的衣服一下子被首席設計師看中,一躍成為首席助理,成了華人中最年輕的女設計師。
後來有人問女孩媽媽,當初怎麼就那麼自信?
媽媽說:
「既然喜歡美術,喜歡設計,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不管老師怎麼批評,別人怎麼歧視,我永遠保護著孩子這種畫畫的天賦。」
「我永遠跟孩子講,你畫畫是有天賦的,你去學就行了。」
「我如果都不相信我的孩子,世界上誰還會信呢?」
相信自己的孩子,不僅是相信他的天賦,也要相信他知道什麼東西適合自己,相信他能夠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步履不停。
這種相信,是對孩子內心的滋養。被人這樣支持著,又尊重地愛著,孩子取得成績時才不會故步自封,遇到逆境了也不會一蹶不振。他們的人生是寬闊高遠的,不會被局限在當下的方寸之地。
喚醒孩子內驅力第三點:關愛感。
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接納、尊重,以及無條件的愛與支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TA就有底氣走得更遠。
寫在最後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要把各種教育方式結出的果,真實地展現給大家。
用威嚴和武力迫使孩子遵從安排,得到的只會是沒有思想的提線木偶,抑或是隨時醞釀著爆發的叛逆靈魂;若是用金錢、財富自由去誘惑孩子,得到的只能是一個拜金、計較得失的孩子……
但如果我們種下的是尊重和信任,充分滿足了自主感、能力感、關愛感,就會收穫一個內驅力飽滿,主動向上的孩子。
所以問題,可能還是要回到我們這群成年人身上:
我們是否反思過自己的成長模式?
作為一個真實具體的人,我們是否願意被人拿著鞭子在身後追趕?
我們體會過因為熱愛,而自發、堅定地追求嗎?
這二者,到底誰會讓人更愉悅更自由?
我們是否反思過自己的成長模式?
作為一個真實具體的人,我們是否願意被人拿著鞭子在身後追趕?
我們體會過因為熱愛,而自發、堅定地追求嗎?
這二者,到底誰會讓人更愉悅更自由?
哪怕現階段尚無法用肯定的聲音來回答這些問題,但相信只要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這裡,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絞盡腦汁地鑽研如何「激勵」孩子,我們就已經走在喚醒孩子內驅力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