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扛不起票房。
女演員不扛票房沒什麼大驚小怪的,男演員扛票房的過來過去也就吳京、沈騰、王寶強等人。
現在電影要大賣,口碑、題材、宣發,缺一不可。
就算片中沒大牌,只要電影能下沉,熱度起得來,仍然不愁賺,如《孤注一擲》。
加上吳京、沈騰、王寶強他們,會讓資方、院線多一顆定心丸,也許不用看片就可以給高排片。
如《再見,李可樂》,點映期間黃金場與《涉過憤怒的海》相差無幾,正式上映後,除了首日略低,次日至今都沒低於20%。
王寶強的《八角籠中》更不必說,若排片低,點即上也不會被大規模討論,也不會創造點映票房破4億的紀錄。
這就是知名演員背書的好處,周冬雨的作用就體現在這,三金影后雖然有點水,但好歹是國內第三人。
有了周冬雨,最起碼在排片上占很大優勢,《燃冬》《鸚鵡殺》《熱搜》院線都願意給到10%以上的,文藝片能有這個排片,做夢都能笑醒。
反觀《白塔之光》《一個和四個》,一個入圍柏林主競賽,一個萬瑪才旦監製,即使光環在手,排片依舊少的可憐。
周冬雨當下正消耗的是她的背書效應,逐漸演變成了趕客行為。
票房低不可怕,可怕的是主演電影的口碑也很差,《燃冬》5.6,《鸚鵡殺》5.5,《熱搜》6.5。
這會形成一種認知,周冬雨是不是等於爛片,一旦固有印象成為等號,對演員來說才是最致命的,相當於開心麻花,觀眾對你不會再有期待,把你的電影當做詐騙。
如果票房低,評分高,觀眾多少都會幫你說話,為你惋惜,把票房不濟的原因甩在其他地方,反而對你是有加成的。
否則,就算你之前有過再多的好片也無濟於事,最後只能像倪妮一樣,電影基本絕緣,跑去演電視劇,再接點秀場資源。
況且周冬雨又不像周迅、章子怡一樣,作品太厚,可以讓她們的下坡路走很久。
哪怕連續幾部電影很差,依然可以靠《臥虎藏龍》《我的父親母親》《大明宮詞》《風聲》等片東山再起。
周冬雨呢?一提到她,首先想到的是哪部作品?
獲獎的《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不然,而是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
周冬雨入行十幾年,還沒有拍出一部作品能夠超越此作,可《山楂樹之戀》與周迅、章子怡的代表作相比,差距不言而喻。
尤其是當周冬雨每次野心勃勃、信心滿滿的帶著一部電影來時,結果都鎩羽而歸,那她的其餘事會被放大,過去事會被挖墳。
如金雞獎上與葛優同台,照手稿念的不專業、不禮貌,跟劉昊然戀情的不看好、不相配,在《極限挑戰》中的沒情商、沒智商。
這些外因對演員的聲譽、口碑無疑也是一種傷害,看到你的名字,拒絕你的電影,紛至沓來。
還有一點是周冬雨的演技。
周冬雨迫切渴望轉型,放棄自己小妞電影的舒適區,投向更具挑戰性的角色,卻不盡如人意,還放大了她的缺點。
有深度的角色演不了,有層次的人物拿不下,成熟的角色很違和,文青的人物太不像。
《燃冬》《鸚鵡殺》《熱搜》,看似三種類型,三個不同的角色,可周冬雨的演法是一樣的。
《燃冬》中有故事怎麼演?不說話或說話模稜兩可,加面無表情。
《鸚鵡殺》中裝深沉怎麼演?模仿《燃冬》,多掉幾滴淚,《熱搜》中女強人怎麼演?模仿《燃冬》,多說幾句盛氣凌人的話。
周冬雨並沒有演出角色該有的氣場、氣質,只是一味地高冷,區別僅是角色的名字不同,對角色的理解不夠深,對表演的認知太淺薄,文化知識水平擔不起三金影后的桂冠。
看過《圓桌派》就知道,周迅肚子裡也沒多少墨水。
但她對於表演的剖析頭頭是道,文藝片、商業片可以自如切換。
章子怡天賦沒那麼高,但她好在初期與各種大導合作,又足夠努力,定型定的好,後面再歪也有個底線。
再看周冬雨,三金影后之後自視甚高的樣子特別明顯,總覺得自己可以擺平一切。
這種想法產生後,敷衍、應付、行活,接踵而至,周圍聽不到建議與真話,儘是恭維之詞,動不動就演技炸裂,老師辛苦。
周冬雨應該沒有分辨真假,全數收之,真的以為自己如此厲害,表演便卡在一個極其尷尬的半山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假如沒有三金影后的頭銜,其實也夠用,但有了三金影后的加持,這就是不思進取的退步,表演就失真了,時間一久,三金影后越水的評價可能就會成燎原之勢。
所以,周冬雨最要緊的不是拍出一部高票房的電影。
倪妮、金晨今年倒是都成了30億票房女主,但對她們的提升並不大,無非就是多了些代言,電視劇邀約,至於電影方面,沒什麼加成。
而是給出一部好作品,貢獻精湛的演技,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因為《山楂樹之戀》不能讓她安枕無憂,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換句話說,她的護城河還不深,再不加固城防,很容易被人攻城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