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過時了,所以《非誠勿擾3》不好玩了

2024-01-04   閒人電影

原標題:馮小剛過時了,所以《非誠勿擾3》不好玩了

上一次看到馮小剛的電影,還是2019年的《只有芸知道》。

期間,拍了《北轍南轅》《迴響》兩部爛劇,終於轉過彎來,一頭鑽進了電影圈,《非誠勿擾3》隨之而來。

《非誠勿擾3》是一覽無餘的偽斯·安德森的多巴胺風。

色彩艷麗,構圖嚴謹,雖可以緩解視覺疲勞,但終究不是馮小剛自己的東西,看起來確實有些違和,反而稀釋了馮小剛的黑色幽默。

失去了都市喜劇中「都市」這塊土壤,《非誠勿擾3》就全成了網絡段子的雜糅,變得有些虛浮,有些擦邊,情懷打不動了,煽情不好使了。

馮小剛試圖用以前兩部《非誠勿擾》系列的出圈片段,以及複製當年的經典角色來喚醒他當年的觀眾。

可十多年過去了,電影變了,觀眾變了,一代人終將老去,但有人正在年輕,頻繁閃回的零碎不再是回憶,而是水時長。

儘管《非3》的貧兒、裝兒、愛面兒、不正經兒,整格調兒這些京圈文化還在,還能逗人一笑,妙語連珠,語出驚人的元素依然,還能咂摸出味兒。

但這種套路過時了,落伍了,年輕人不喜歡大銀幕上的最美不過夕陽紅,無法與67歲和47歲的黃昏戀共情,難以同年紀大了,想要那個了,但扭扭捏捏的行為共鳴。

他們多數人連婚都沒結,又怎麼會感知婚姻困惑,所以《非3》的觀眾是中年以上,而這個群體不是電影的主力軍,《非3》票房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碾壓的人不計其數。

馮小剛就是其中之一,屬於他的時代不在了,再緬懷也是平添差評。

還不如體面告別,至少還能留個好的念想,不然你不體面,觀眾和市場會讓你體面,《非3》的頹勢就是證明,元旦檔第一個炮灰就是證明。

如果馮小剛非要再發揮餘熱,可以學張藝謀,找新時代的流量,如四字,做短視頻宣發,如《堅如磐石》。

但以馮小剛高傲的本性,他可能拉不下這個面子認輸,承認自己跟不上時代,不像張藝謀,做不成大師,做個職業導演也行。

《長城》被罵,大方接受失敗,坦白自己當初就是為了「一部中國電影在全球150個國家首周上映,而且很可能都是首周末票房冠軍」的功利和虛榮。

他倆本質上不是一路人,張藝謀是你罵我,我不惱,也不理。

馮小剛是你罵我,我必懟,還陰陽,所以馮小剛的電影只能重複昔日的故事,做不到今時的花樣。

就像他的《北轍南轅》還在拍大颯蜜,他的《芳華》還在懷念往日的青春,到了《非3》,依舊是這類招數,自然失效了。

不是加個多巴胺就是貼近年輕人,懂年輕人了,不是加個未來的設定就是未來了,沒有了王朔、劉震雲,他電影的厚度也丟了,可看性再降一個檔次。

以往的馮小剛,說他的電影老百姓就是愛看。

那是因為那會有信息差,大部分新鮮玩意兒都掌握在他們手中,看他的電影多數是圖個獵奇,看著好玩。

如《手機》《大腕》《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天下無賊》《沒完沒了》,即使不深究片中的諷刺,單看故事,也詼諧有趣,幽默好玩。

可現在,觀眾見得多了,馮小剛的權威性就不在了。

他又不肯低頭走到群眾當中,也不想勞心勞力再拍《一九四二》等沉重類的片子。

總覺得自己的故事,年輕人也愛看,於是隨便搗鼓出了《非誠勿擾3》,想憑藉以前的交情,做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殊不知,《甲方乙方》中的「好玩」玩了二十多年,再好玩也疲勞了,里子還是過去,情緒價值依舊陳舊,新瓶裝舊酒。

看世界的態度就是拍電影的方式,幾十年來,馮小剛一直沒變過,他的思想落後了,他的電影也就只能做做表面功夫,延續偽大院那一套。

不過,也不必為《非3》票房失利惋惜。

這片沒什麼場景,基本都在海口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拍攝,相當於為自己的生意拍了一部宣傳片,轉換成了電影。

片中廣告還挺多,符合馮小剛的一貫調性,宣發也沒怎麼鋪開,沒花幾個錢,最大的成本應該就是演員片酬。

目前有個幾千萬票房,若能達到預測的一億多,馮小剛也賠不了,商人重利,賠本又不賺吆喝的買賣不會做。

別聽他扯什麼十年之約的情懷,大談特談主義,心裡都是生意,無非就是想騙錢騙的好看一點罷了。

畢竟他那時為了《我不是潘金蓮》的排片,都可以在網上與萬達院線撕破臉。

前幾年還有「垃圾觀眾與垃圾電影」的言論,以他多年不變的小鋼炮的性格,這會突然安靜了,大概不會是年紀大了,性格變了。

只是他不說了,不想當靶子了,而是借他人之口,所以「非誠勿擾 票房」的相關熱搜出來了,看到什麼都吠的老胡的叫屈出現了。

《非誠勿擾3》是時代的眼淚,也是一件流水線產品,平替品太多,被遺忘了也沒什麼可惜的。

僅余的看點就是馮小剛現在退休不可能,經歷了《非3》的失敗,那下一次的他是執拗地自己滿意,還是轉變一下思想?

前者大機率,畢竟還有《手機2》,後者暫時觀望一下吧,總之,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