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商店》的漫畫很火,口碑也很高。
可影視化之後,一切就變了,就像雪上加霜一樣,本是銀裝素裹的世界卻成了凜冽刺骨的寒風。
沒看過《照明商店》的原版漫畫,但改編電影版的開篇就奠定了爛片的基調。
一開場一股陰森恐怖的氣氛,長發女腰斬曾經愛人,在大雨滂沱的雨夜入住旅社,一個人不吃不喝縫了三天三夜。
本以為會延續恐怖驚悚,怎料鏡頭一轉是兩個護士在講鬼故事,妥妥的國產爛鬼片的套路,用開頭吸睛,最後難逃七穿八爛。
一般這樣做的電影都不好看,《照明商店》亦是如此。
雖然配樂瀰漫著寒氣,情節有些雲山霧罩,像是順著開頭的鬼故事擴展劇情,但故弄玄虛的鏡頭語言與刻意賣弄的散碎片段都是掩耳盜鈴。
內在華而不實,錯用女性主義,就算鋪墊再多的細節,運用對照互襯所展現的溫情不能感人都是無用功。
看得出來導演很努力讓觀眾哭,柳岩這對母女的諸多眼淚就是為了通過外在情緒感染觀眾,促使他們眼紅。
可前40分鐘做的太失敗,少了太多感情渲染,導致真相揭曉時只有「原來就這」的失望,並沒有反轉感動的淚眼婆娑。
因為懸疑的設定最關鍵的是麥格芬的捉摸不透與震驚佩服,但《照明商店》在這方面的手法過於俗套。
一場夢醒,兩個次元,穿梭陰陽兩界,與鬼故事對應,也如鬼故事一般平庸,沒看過此類概念的觀眾可能會被打動。
一旦看過幾部,在故事進行到半小時左右的時候就已經猜到了後續劇情,麥格芬的玩弄失效,只剩漫長的煎熬,眼淚也就演變成眼巴巴地等待何時結束。
然而《照明商店》失敗的何止是麥格芬,連照明商店這個戲眼都被當作工具人了。
照明商店是靈魂中轉站,更是保證文本不支離破碎的根本,不然治癒和告別的主題將會淪為雞肋。
五個篇章突出的都是一個中心思想,彌補內心創傷,接受現實,好好活下去。
如拉子背後的擁抱,章若楠的不舍,柳岩的母愛,阿爾茲海默症父親的記得,司機的痛苦。
但就因為前後太割裂,讓後半部分的的眼淚成了「他們都哭成淚人了,你怎麼還能忍住不哭。」
或許《照明商店》能讓一些女孩淚目,但也僅是因為煽情的音樂與偶像劇般的碎片化觸及,可這與電影無關,有關的只是柔光濾鏡下的MV。
導演想學《千與千尋》里「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
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的動容跟醒悟,可主旨無法像《千與千尋》那樣統一,到後邊便失衡了。
《千與千尋》在宮崎駿手裡是電影,是從一而終的完整故事,而《照明商店》則被蔡耳朵當MV,畫面再好,串燒再多,也是空中樓閣,也無濟於事。
就電影而言,像不是毛病,關鍵在於學,能否融會貫通。
《尋夢環遊記》也是《照明商店》式的故事,但人家卻可以做到潤物細無聲,不經意間泣不成聲。
因為《尋夢環遊記》是讓觀眾克制情緒,別哭,人生還有很多美好,只要記著就不怕離開就不會遺忘。
但觀眾控制不住情緒,從而被打動,催人淚下,討厭音樂、追求音樂、喜歡音樂、真相揭曉,循序漸進,感人至深。
而《照明商店》則是你們趕緊哭,不然我白拍了,意圖太明顯就太故意,太做作了。
做這種電影還是要返璞歸真,炫技那麼多,自我感動的文青式自述那麼多就搶了真情的風頭,喧賓奪主是大忌。
與其這樣還不如拍成無限流,一直困在兩界交界出不來,至少還能加強影片的解讀性,在格調上提升幾個檔次,也方便吹。
現在這樣不倫不類,食之無味,棄之稍微有點可惜,畢竟國內這種通過高概念講生死的類型電影還是比較少。
另外,《尋夢環遊記》是極力避免讓人誤會成鬼片,盡力消除鬼片元素。
即使到了亡靈國度也是美不勝收、花好月圓與賞心悅目,還能夠跟現實關聯,這就讓亡靈落地,成了一出現實主義的溫柔。
再看《照明商店》,導演好像就想拍一部鬼片,生怕別人沒被嚇到,填充了不少jump scare,隨時嚇唬觀眾。
然而做多錯多,如同狗熊掰玉米——瞎忙活,最後什麼也沒做好,反而浪費了本可以成為重磅催淚彈的題材。
這就是只想著提供情緒價值,卻不懂得要有載體的膚淺。
質疑陳思誠、理解陳思誠、成為陳思誠,都想學陳思誠讓電影與觀眾共振,讓票房水漲船高。
可他們卻只看到了陳思誠的面子,認為只要有很好哭,被嚇到的標籤就能坐收漁利,忽略了《唐探》系列,《消失的他》是藉助故事引發情緒,而非形式主義。
《照明商店》沒有分清主次,沒有把握好一個度,導致了如今比上不足,比下難有餘的尷尬局面,商業片不是自以為是,是觀眾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