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空氣是甜的?波士頓蜜糖爆炸事件,21人死亡150人受傷

2024-05-09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美國的空氣是甜的?波士頓蜜糖爆炸事件,21人死亡150人受傷

波士頓,這個位於美國東北部海岸的港口城市,一直是美利堅在大西洋沿岸的重要戰略和經濟要地。

自1773年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開始,這裡便成為了美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它被譽為美國精神的發源地,也是全美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聞名世界的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就坐落於此。

但是,正如美國的發展始終在粉飾的繁榮之下隱藏著一層骯髒與醜陋一樣,在波士頓暗棕色的街道之下,在這座美利堅"智慧之城"的香甜空氣中,掩埋著一樁巨大的悲劇。

這個至今少為人知的"甜蜜暴擊"事件,是發生在美國發展最為蓬勃的時期的一個悲傷插曲,也是日後十年經濟大蕭條的一個難以預料的前兆。

禁酒運動:壓抑中激發出的法外自由

說起波士頓的這次意外事故,就不得不提到美國在1920年至1933年這十餘年的時間裡實施的"禁酒令"。

早在二十世紀初,受到女性運動的影響,為了保護更多女性免受醉酒丈夫的毆打,國家一直試圖推行禁酒政策。

在1920年全國範圍內的禁酒令正式推出之前,美國就已經有將近一半的州實行了禁酒的法令,導致整個美國都被劃分為"濕的"與"乾的"兩部分。

禁酒政策是否推行,甚至一度成為了美國兩黨政治活動的重要內容。終於,在1920年1月18日,美國憲法第18號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稱"伏爾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

從此,在美國境內製造、販賣乃至運輸任何酒精含量超過0.5%以上的飲料,都將被視為違法。

除了醫藥用酒精之外,所有的酒類飲品都成為了非法物品,在美國境內乃至加拿大,被封鎖了十餘年之久。

禁酒令的初衷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這一做法從真正施行後的效果來看,絕對可以說得上"臭名昭著"。

酒類雖然被明令禁止,但這根本不可能阻止美國人想要喝酒的慾望,甚至大大激發了人們對酒類的需求。

因此,各種非法的地下釀酒作坊與地下酒吧,在執法機構的眼皮下面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就連許多聯邦探員本人,都會在下班後尋找到一處相熟的地下酒吧,一解酒癮。

對酒類龐大的需求,導致美國的黑市交易與走私貿易在地下開展得如火如荼,許多冒險參與了制酒、販酒生意的年輕人都趁此機會大撈一筆,一躍成為巨富。

美國的著名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主人公蓋茨比先生,就是在禁酒時期利用走私酒類發的家。

到了禁酒令施行的後期,國家已經深刻意識到這條法令實際上為更多不法分子大開方便之門,根本沒有起到禁酒的效果,兩黨再次因為"是否繼續禁酒"而產生了政策分歧。

直到1932年,日後成為美國最著名的總統之一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將"開放禁酒"作為他未來的一大政策綱領,成功競選為新一屆美國總統,這齣紛擾了美國十多年的禁酒鬧劇才終於收場。

然而,禁酒令帶給美國的影響,遠遠不止滋生了走私經濟這麼簡單。整整一代人受到了禁酒運動的影響,讓那個時期美國的文化與思想都深深打上了"禁酒"的烙印。

而仿佛是預知了美國日後的形勢變化一般,敏銳的資本家們在禁酒令即將正式頒布之前的1919年,就紛紛開始大量釀造、囤積酒精。

有的是為了工業生產,有的則是為了日後囤積居奇,大撈一筆。這其中,位於波士頓的純度蒸餾公司,就是因此而釀下了慘案。

事件經過:甜蜜暴擊,蓬勃經濟前夜的悲歌

1919年1月15日,距離禁酒令的正式頒布還有整整一年,波士頓此時雖然沒有實施禁酒,但關於禁酒的宣傳早已鬧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

位於城市北部的純度蒸餾公司,是一家專門製造朗姆酒和工業酒精的工廠,他們最主要的工業流程,就是從生產線上釀造出高純度的酒液。

而最主要的釀造原料,就是糖,而且是甜度極高的濃稠蜜糖。也許是因為他們得知了國家即將禁酒的風聲,也許是因為他們想在冬天過去之前再狠狠撈上一筆。

純度蒸餾公司加緊了蜜糖的生產效率,緊急生產了一大批蜜糖,暫時儲存在廠房外面的空地上。

這批蜜糖的產量,事後估算大概有850萬升之多。由於體積太大,純度蒸餾公司使用了一個在四年前建造出的巨型鋼製水槽。

這個水槽高52英尺(15.9米),寬90英尺(27.4米),總共能夠容納250萬加侖(950萬升)的蜜糖,幾乎就相當於一個巨大的悶罐。

這個水槽從最初投入使用時就已經有人發現它並不太合理,由於體積過於巨大,所用的鋼鐵質量又達不到足夠高的水平。

再加上整體設計根本沒有完全考慮到壓力變化問題,從一開始它就經常發生蜜糖滲出的現象。但是,一切為了利益的資本家們來不及想那麼多。

他們把這個"蜜罐子"的表面塗上了一層棕色的油漆,與蜜糖的顏色類似,讓糖漿滲出時不再容易被人發現。如此掩耳盜鈴的做法,簡直就是縱容了隱患的存在。

1月15日這天,人們還沒從新年假期的餘味中走出來,街道上行人很多,大多在悠閒地逛街聊天。

這天的天氣非常好,陽光明媚,一向在冬季氣溫維持在零下十五度左右的波士頓,今天的氣溫竟然達到了零上五度。但是,悲劇也在這一片溫暖中緩緩醞釀著。

由於突然升高的氣溫,蜜糖水槽內的糖分悄然發酵,槽內氣壓逐漸升高。隨著水槽內外的氣壓差越來越大,本就出現了漏洞的鋼製罐皮無法繼續承受這股壓力。

終於,隨著一聲劇烈的爆響,仿佛槍聲劃破這座城市冬日的寧靜。轟鳴聲突然迸發出來,裝滿蜜糖的鋼罐碎裂紛飛,裡面滿滿的糖蜜立刻像洪水一樣奔湧出來。

路上的行人都嚇呆了,很多人甚至忘記了逃跑,被原地衝垮。街邊的店鋪、停在路邊的汽車和行人,都遭受了池魚之殃。

焦棕色的糖蜜黏性極高,被衝擊到的人們絕大多數都被寒冷天氣下迅速冷卻凝固的蜜糖粘在原地,動彈不得。

洶湧的蜜糖根本沒有停下腳步,最高的"糖浪"已經達到八米,時速則達到了35公里,超過1.4萬噸蜜糖就這樣很快將整條以木質結構建築為主的商業街摧垮。

經歷了數十分鐘,這場洶湧的爆炸才緩緩止歇下來,但被困在其中的人畜卻難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逃生。

兩三英尺厚的糖漿淹過街道,許多人和馬都被困在其中,150人因此受傷。有21名不幸的路人則直接被淹死,當他們被打撈上來時,呼吸器官內全部都是被堵塞住的蜜糖,這其中還包括一名無辜的少女,場面令人悚然。

而幾匹拉車的馬,由於根本無法從"糖潭"中被拉上來,無奈之下只好將它們射殺。流出的糖漿太多太厚,根本無法輕易用水清洗,政府只好引海水反覆沖洗街道。

但即使如此,清理工作還是經歷了大約半年才結束。不過,在此之後的三十餘年時間裡,這座城市的街道地面上仍舊有著一層暗棕色的瘢痕。

而每年夏天,角落裡總會有些許糖漿從地面滲出,讓波士頓的空氣中都帶有一絲甜意。原本象徵喜悅與幸福的味道,卻成為了這座城市痛苦與罪惡的陰影。

反思與咆哮的十年:繁華泡影,喪鐘為誰而鳴?

因為這場嚴重的生產事故,美國純度蒸餾公司賠償了三百多萬美金,摺合現在約五到十億人民幣。巨額的賠償金或許能夠彌補人們財產的損失,卻永遠無法帶回那些不幸遇害的生命了。

如果從生產安全的角度來說,這次的"甜蜜暴擊"事件確實是純度蒸餾公司由於監管不力而導致的,其責任無可推卸。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件事未嘗不是美國資本主義盲目發展的必然結果。1919年對於世界史而言,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年份。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迅速崛起,並在短短几年內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狂潮正在席捲全球,大機械化生產與流水線在每一個工業國家鋪展開來,這場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帶來了一種新的經濟組織:財團。

以美國的汽車產業為代表的流水線生產,讓財富進一步聚積,大公司兼并小公司,逐漸形成壟斷,小公司為了生存,要麼加大對工人的剝削,要麼就只好將自己的心血賣給更大的企業。

因此,無論企業的規模大小,所有的資產階級都在拚命地生產,甚至為此而罔顧安全隱患,一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種風氣,正是從1919年前後開始的。

從1919年到1929年的美國,被稱為"咆哮的十年"。在這十年里,美國的經濟達到了空前繁榮的高度。

人們所熟知的卓別林走來了,爵士樂奏響了,狐步舞、探戈和踢踏舞風靡了整個歐美,《了不起的蓋茨比》、《太陽照常升起》與《西線無戰事》則是這一時代文學的代表作。

然而,在這一片錦繡燦爛中,資本主義的腐朽之處也逐漸顯現。1929年,就在美國的經濟發展到最為膨脹的時候,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就這樣出現了。

生產力過剩帶來的物質冗餘和巨大的兩極分化,導致市場的商品無人可賣,有需求的人卻沒錢可買。

而回望1919年,我們不難發現,原來一切的弊病與悲劇,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經有所預示了。

巧合的是,1919年,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年份。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將蘇聯變成了社會主義的新世界,也為苦難之中的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

如果說共產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那麼也許在波士頓的爆炸聲中,歷史已經悄然轉動了車輪。

文/羽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acab10f700a72da951ba0ab37995d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