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熱」下沉三、四線城市 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

2023-12-09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馬拉松熱」下沉三、四線城市 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

本報記者 王登海 北京報道

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馬拉松已經進入公眾視野,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青睞,也受到了各地政府的追捧。

根據《2023中國田徑協會路跑工作報告》,僅今年上半年,全國備案路跑賽事就有133場。而到了下半年,各地舉辦的馬拉松賽事更是井噴式上漲,有媒體統計,今年11月份,全國馬拉松賽事超過90場。

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馬拉松賽事的熱度不僅在一線城市,如今諸多三、四線城市也爭相舉辦形式各樣的馬拉松賽事,甚至一些賽事已經下沉到了街道、鎮。但是,在各地爭相舉辦賽事的同時,也考量著一個城市的綜合能力。同時,在各城市競相舉辦馬拉松賽事的當下,需要避免同質化競爭,打造獨有的賽事品牌。

賽事呈現爆髮式增長

12月17日,2023杭州馬拉松將在黃龍體育中心鳴槍開跑。

在此次馬拉松之前,今年以來,在浙江省內已經舉辦了至少40多場馬拉松賽事,有參賽人數達到25000人的橫店馬拉松,也有參賽人數僅有520人的紹興市新昌縣環巧英湖半程馬拉松賽,這些賽事遍布了浙江省的11個地級市。

在北京,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舉辦的馬拉松賽事也已經超過了10場,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馬拉松、北京大興永定河馬拉松、北京警察馬拉松、懷柔長城馬拉松、北京大興半程馬拉松、密雲生態馬拉松等賽事活動。

不僅北京、杭州,今年以來,全國範圍內,各種類型的馬拉松賽事如雨後春筍,呈現出爆髮式增長的態勢。據相關媒體統計,今年10月15日,全國多達27座城市,在這一天舉辦了29場城市馬拉松賽事。而到了11月份,全國馬拉松賽事超過90場,其中大部分賽事集中在三、四線城市。

根據《2023中國田徑協會路跑工作報告》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已備案的路跑賽事達133場,其中全馬賽事61場,半馬及其他項目72場,涉及26個省級行政區。

「在2014年之前,我國只有少數城市舉辦過馬拉松比賽,其中主要為省會城市以及其他綜合實力比較雄厚的旅遊城市。」一家賽事運營公司負責人郭浩(化名)告訴記者,2015年,中國田徑協會宣布全面取消對馬拉松賽事的審批,從而拉開了我國「馬拉松熱」的序幕。

記者了解到,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要求放開賽事審批權,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產業的建設與發展。隨後,馬拉松賽事成為首個「鬆綁」的體育賽事。

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在中國田徑協會註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只有22場。2015年馬拉松審批制度改革後,這一數據躍升到了134場。

到了2019年,全國範圍內共舉辦1828場規模賽事(路跑800人以上,越野賽及其他300人以上規模的相關賽事),是馬拉松賽事在國內發展以來數量最多的一年,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

數據還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337個地級市中,已經有300個城市舉辦過馬拉松賽事,占比89.02%。

「疫情期間,各地的馬拉松賽事在啟動報名、延期、重啟、取消之間反覆,馬拉松賽事數量驟降。」郭浩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多地也重啟城市馬拉松賽事。

溢出效應明顯

為何有如此多的城市熱衷於舉辦馬拉松比賽?

「馬拉松賽事最大的益處就在於能夠快速且有效地做到吸引人群,特別是一些大型馬拉松賽事的舉辦,能夠吸引大量的參賽選手、陪同人員、觀眾和旅遊人群,從而形成聚集效應,促進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一系列消費活動。」業內專家介紹說,利用馬拉松賽事效應能拉動城市經濟內需,為城市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在今年3月無錫市舉辦的馬拉松中,吸引了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11.5萬名選手報名。此次賽事後,無錫市體育局和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聯合賽事承辦方發布的與賽事有關的數據顯示,此次無錫馬拉松賽事來自省外的參賽者超過了50%,沿途共有27.3萬名觀眾現場觀賽,吸引了超七成的外地觀眾提前到訪無錫,其中三成觀眾選擇在觀賽之餘流連無錫各大商圈、景點,拉動餐飲、住宿、交通、旅遊、展廳銷售等方面的經濟效益。按照數據估算,賽事帶動周邊產業效益達1.95億元。

此外,記者了解到,不少城市藉助馬拉松賽事,開展各種社會文化活動,並推出各種融合馬拉松賽事品牌與城市文化內涵的紀念產品,也有不少城市把當地獨具特色的景點景區設計在馬拉松路線之中,從而宣傳當地的旅遊特色。

例如,2021年的西安馬拉松賽道途經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充分展示了西安教育之都濃厚的歷史氛圍,賽道的後半段,途經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遺址公園等多個5A級景區,展現了西安的的歷史文化魅力。

「馬拉松賽事對城市旅遊業發展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而並非僅局限於賽事舉辦期間。」上述專家還表示,一些大型的馬拉松賽事匯聚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跑步愛好者和遊客,並通過社交媒體等各種渠道的傳播,對舉辦城市旅遊品牌宣傳推廣,以及城市形象和文化塑造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能夠對舉辦城市帶來積極和持久的影響,進而拓展旅遊客源市場,刺激旅遊經濟發展。

「相比於其他大型體育賽事,馬拉松賽事主要依託城市道路,無須額外增設體育場館等設施,資金投入相對較少。」郭浩認為,除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之外,門檻低、群眾基礎廣,也是馬拉松賽事舉辦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的重要原因。

避免同質化競爭

事實上,近年來,「馬拉松熱」席捲全國,與政府部門多次出台政策,引導馬拉松賽事科學化發展也不無關係。

2017年7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體育總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馬拉松、自行車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行動方案(2017年)》的通知,從舉辦馬拉松賽事促進當地體育消費的角度出發,主要針對馬拉松運動供給不足、質量不優、市場化沒有得到激發等核心問題,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同年年底,針對中國馬拉松運動的蓬勃發展,國家相關部委聯合發布《中國馬拉松產業發展規劃》,利用三年時間從體育賽事產業規模、體育賽事運營公司、馬拉松賽事場次人次、馬拉松賽事標準規範上提出了明確目標和具體要求。

不過,「馬拉松熱」席捲全國,在各地爭相舉辦的同時,也考量著一個城市的綜合能力。

「馬拉松賽事的舉辦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城市綜合實力和管控力度要求較高。」郭浩告訴記者,城市基礎是馬拉松比賽開展的基石,只有主辦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馬拉松經濟效應才能顯現,盲目跟風舉辦,反而對城市形象的宣傳、知名度的提升沒有幫助,並且一定程度上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當前國內馬拉松賽事的主要收入來源為賽事贊助,其次是報名費,但是,賽事營收與運營成本之間還存在空缺,這部分空缺基本靠當地政府補貼和財政支持來填補。」郭浩介紹,舉辦馬拉松的行政審批門檻雖然降低了,但是主辦城市需要加強餐飲住宿、公共運輸、媒體通訊、醫療救護、安全保障等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記者了解到,隨著中國馬拉松運動的蓬勃發展,各類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馬拉松賽事也不斷湧現,出現了沙灘馬拉松賽、草原馬拉松賽、森林馬拉松賽、戈壁超級馬拉松賽、濕地馬拉松賽、海洋馬拉松賽、冰雪馬拉松等。

「相較於常規馬拉松賽事,這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馬拉松賽事更能吸引外界的關注。」郭浩告訴記者,在各城市競相舉辦馬拉松賽事的當下,要想在紛繁複雜的賽事中脫穎而出,就需要結合當地的特色資源,打造獨有的賽事品牌,避免同質化競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a6f33aa358d913ae1ea8ed4cdc117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