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晶晶 北京報道
在數位技術與農業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中,農業保險已日漸成為兜底農業風險、保障農業穩健發展的重要工具。
位於北京市順義區北石槽鎮的食為先生態農業園,是北京市首批5G全覆蓋的「智慧農場」之一。入口即化的核桃紋白菜、味香濃郁的五色韭、沙瓤「蘋果青」番茄、北京名菜燒茄子的最佳食材七葉茄,隨著用數位技術種植的生態蔬菜每天被送到市民餐桌,京城百姓的「兒時味道」被喚醒。
而這背後,離不開保險保障的力量支撐。
《中國經營報》記者調研了解到,北京食為先生態農業園的溫室大棚應用太陽能可移動式傳感器及各類農業智慧控制單元,通過遠程智能控制平台和溫室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卷被、捲簾、增降溫、除濕等設備遠程自動化管理。
「自2019年開始,集糰子公司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向北京食為先生態園提供了北京市地方財政補貼型溫室、大棚保險服務,可以有效規避因溫室大棚牆體、鋼架、棚膜和作物凍害受損帶來的損失。2019年至2023年,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已累計為食為先生態農業園提供了近350萬元的保險保障。」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保險」)農業保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作為我國農業保險的先行者和探路者,中華保險近年來發揮農險優勢,著力提升農業風險管理能力,融入農業產業鏈,構築農村保險生態圈,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從「經驗種植」到「智能種植」
記者在食為先共享農莊的溫室內看到,溫室內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均由智能環境控制器控制,高約1.5米的智慧傳感器實時採集溫室內各項環境數據,並通過5G回傳至中控管理平台,實現信息技術對農場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的有效支撐。
食為先生態園生產經理彭紅鳳向記者展示了一系列操作,並表示在物聯網和大數據加持下,整個生產過程的人工勞動力投入減少了,產量和品質卻雙雙提升。以溫室內種植的小番茄為例,一年畝產可達1.5萬斤,是傳統種植方式的2至3倍,同時廢果率降低至5%。
不過,2019年以來,北京地區冰雹災害頻發,對農戶所種植的小麥、玉米及果樹造成了嚴重損失。數位技術種植生態蔬菜,在遇到強風冰雹等自然災害導致棚體受損時,仍缺乏有效的抵禦手段。同時,生態蔬菜要求調節適宜生長環境、施用生物有機肥、輪作倒茬和雄蜂授粉等措施,需要更長的生長周期,也無形中增加了種植風險。食為先生態園在前期種植中,因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而蒙受了較大的損失。
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負責人表示,2019年~2023年,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持續為食為先生態農業園提供保險保障,使食為先在探索農作物生態種植的過程中有了更充足的底氣。
同時,依託自身在農業保險方面的資源優勢,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通過專家指導、災害預警和災後賠償等模式,助力農業開啟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新模式,推動蔬果種植實現從「經驗種植」到「智能種植」。
中華保險農業保險相關負責人表示,中華保險高度重視加強科技賦能,提升農業保險服務質效,實施「數字農險」工程,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數字化轉型。
據了解,為實現精準承保理賠,中華保險將衛星遙感及長勢監測、無人機低空遙感、氣象監測及預警、農業微型氣象站、保險雲魚塘、AI畜禽智能識別等技術廣泛應用到農險實務中,做好「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風險減量」及「災害預警」服務,實現由災後補償向災前預防轉變升級。
「公司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5G等技術,打造種植業『空天地一體化』按圖作業的精準承保理賠新模式。首創『海洋牧場』保險,運用科技手段突破海水養殖保險承保理賠難題,將風災和海水積溫指數納入保險責任範圍。創建養殖保險保處聯動『威海模式』,通過自主研發系統,將保險理賠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緊密結合,既降低了疫病傳播和環境污染風險,又保障了畜產品質量安全,形成良性互動。」中華保險農業保險相關負責人說。
推行「政策+商業」雙保險體系
當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保障農民穩定增收、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業內人士表示,對於新型經營主體而言,提高保障水平訴求強烈。相對於以往的物化成本保險,完全成本保險對地租等成本實現覆蓋。收入保險在產量風險的基礎上,將價格風險納入。這些都是擴大保障範圍,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的舉措。
在2021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銀髮〔2021〕133號)要求,探索構建涵蓋財政補貼基本險、商業險和附加險等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層次、多元化風險保障需求。
據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負責人介紹,2022年,在認真學習貫徹監管部門系列文件精神基礎上,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發現農戶普遍反映人工地租成本漲幅高、已有的小麥種植保險難以保障種植總成本等問題,為此專門研發了「小麥種植人工及地租成本保險」,進一步提高北京市小麥種植保險的保障水平。
據悉,在原有「政策性小麥保險」的加持下,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通過「政策+商業」雙保險體系擴大保障範圍,將農戶的防災成本和地租人力納入保險保障範圍,實現保險保障從「物化成本」升級為「物化成本+生產成本」雙保障。
「這一險種的推出標誌著公司由保『物化成本』成功向保『完全成本』邁出了重要一步,為北京市政府『穩產保供』和『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發揮積極作用,對推進北京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中華財險北京分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不僅在小麥種植,中華財險還為水產養殖戶提供了「政策性+商業性補充」雙保障。
據悉,中華財險在廣東推出業內首個「5G+物聯網」智能漁業精細化管理服務體系(即「保險雲魚塘」),通過「保險+科技+服務」的融合發展新模式,賦能「美麗魚塘建設」。
為提升水產養殖戶的風險防禦水平,中華財險專項開發「智慧漁場」小程序,養殖戶註冊小程序後,便可通過手機一覽水體指標、養殖場周邊環境和養殖物生長狀況。若有異常,小程序將會提醒養殖戶及早識別風險、採取風險防禦措施。
同時,「保險雲魚塘」項目為水產養殖戶提供了「政策性+商業性補充」雙保障產品服務,將天氣驟變造成的防災救災成本納入保險保障範圍內,提高農業生產的風險防禦能力。截至目前中華財險已為廣東省16個地市的70餘戶養殖企業(戶)的魚塘配置了200餘套生產管理設備,包括水質監測儀、微型氣象站、水下攝像頭等,並且實現了養殖場內的所有設備通過移動5G互聯互通。
中華保險方面對記者表示,近年來,中華財險不斷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創新特色農產品險種,構建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體系,為現代農業發展增添生機和活力。
據介紹,2022年,中華財險在11個糧食主產省區、400個產糧大縣開展了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與收入保險業務,為550萬戶次糧農、5400餘萬畝耕地提供了500億元的農業風險保障。
與此同時,不斷擴大農險產品供給,創新地方特色農險產品,試點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險,推出海水稻種植保險及漁業保險,累計提供近10億元制種風險保障,為種子晶片保駕護航。
開展「農業保險+」模式創新,與農業農村部聯合開展「農業保險+信貸直通車」試點項目,開展創新型「保險+期貨」業務、「活體抵押+保險+信貸」模式,探索「農險+農村普惠金融」線上線下融合新場景服務。
(編輯: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