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報告:預計2024年GDP增長5%左右

2023-12-15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中行報告:預計2024年GDP增長5%左右

本報記者 譚志娟 北京報道

進入12月份,市場對明年的經濟走勢與政策走向都比較關注。

「2023年,中國經濟逐步從疫情期間的非常態向常態化運行轉變,服務業和消費快速增長,新產業新動能領域繼續快速成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前三季度,中國GDP累計增長5.2%,增速較上年同期回升2.2個百分點。預計四季度中國GDP增長5.6%左右,全年增長5.3%左右。」日前,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如此表示。

展望2024年,《報告》認為,外部環境或有所改善,穩增長政策效果將繼續顯現,國內需求有望持續修復。消費有望進一步恢復,基建和製造業投資有望較快增長,房地產投資降幅或小幅收窄。中國經濟將向潛在增速水平回歸,預計2024年GDP增長5%左右。

明年三大需求或將均有改善

對於2024年的經濟,《報告》認為,三大需求或將均有改善,國內需求仍是主要支撐。

首先,消費有望持續恢復,繼續發揮經濟增長「壓艙石」作用。

在消費方面,《報告》認為,一是居民收入和預期有望持續改善,為消費增長奠定良好基礎;二是擴內需、促消費政策繼續發力顯效,將為消費恢復創造良好條件;三是服務消費仍具有較大發展潛力。隨著中國消費人群中80、90、00後成為主力,以及居民對精神享受的更高要求,疊加服務消費場景和業態不斷創新,未來服務消費將保持較強發展動力。

由此,《報告》預計,2024年消費增速為6%左右,雖低於2023年增速(預計約為7.6%),但較2022-2023年平均增速(預計約為3.7%)有明顯提升。

其次,在投資方面,基建和製造業投資有望較快增長,房地產投資降幅或將小幅收窄。

在基建方面,《報告》隨著一攬子化債工具落地以及中央和地方債務結構優化,地方融資條件將逐步改善,中央財政對基建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將加大。2023年中央財政增發的1萬億國債將在2024年形成實物工作量,提振基建投資增長。

二是製造業投資有望提速。「資金來源方面,企業盈利將隨工業品價格回升而進一步好轉,進而改善企業內源融資條件。同時金融將繼續保持對製造業等重點領域支持,對企業外源融資形成補充。」《報告》說。

三是房地產投資降幅小幅收窄。《報告》預計,2024年房地產調控政策將繼續優化,推動化解房地產行業風險,釋放合理住房需求。同時,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將對房地產投資形成一定支撐。2021-2023年,全國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數量將達到563萬套,為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未來兩年需建設300萬套左右,預計保障性租賃住房將加快建設。

再次,在出口方面,《報告》預計,出口上行與下行因素並存,結構升級有望延續。

據《報告》解釋說,一方面,從上行因素看,一是中國出口結構性新亮點有望持續凸顯。二是美國補庫存周期開啟,有利於中國出口改善。三是上年基數相對較低。

另一方面,從下行因素看,一是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仍存,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風險因素增多;二是歐美發達經濟體緊縮貨幣政策滯後效應猶在。雖然歐美加息周期即將進入尾聲,但利率水平仍處於歷史較高區間,對私人消費、企業投資的抑制作用仍將持續,這不利於全球增長動能修復和國際需求回暖。

綜合來看,《報告》預計,2024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長2%左右,增速較上年回升6.2個百分點左右。

另一方面,供給端有望繼續企穩回升:第一,工業生產有望持續向好。這主要源於:一是去庫存步入尾聲。二是外需有一定支撐。三是穩增長政策助力工業生產穩步增長。

在政策方面,2023年四季度以來,工信部聚焦規模大、帶動性強的10個重點行業,分別制定實施了《2023-2024年穩增長工作方案》,為2024年工業生產增長提供了政策支撐。

由此《報告》,預計2024年工業增加值增長4.8%左右,增速較上年回升0.4個百分點左右。

第二,服務業或將繼續維持高景氣。《報告》認為,生活性服務業方面,居民消費趨於理性,倒逼生活性服務業加快提升服務質效。比如,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更好地滿足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

據艾媒諮詢測算,2020-2025年,數位技術賦能下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將由19.5萬億元提高到35.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2.6%。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深入推進,信息通信技術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工業領域數字化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由此,《報告》預計2024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5.2%左右,增速較上年低0.7個百分點左右,但較2022-2023年平均增速提高約1.1個百分點。

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

在政策方面,《報告》認為,「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關鍵之年,中國經濟運行將繼續向常態化轉變。在國際環境不確定性持續存在的背景下,國內經濟短期需求不足與中長期結構性問題相互交織,經濟穩增長壓力依然存在。」

由此,《報告》認為,未來,要把短期穩增長和中長期促改革結合起來,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要努力營造穩定和諧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推動國內需求持續回升;堅持市場化改革大方向不動搖,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更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

在這方面,《報告》建議:一是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可以考慮突破3%的財政赤字率約束。二是金融政策將多措並舉,平衡好「穩增長」「促改革」「防風險」的關係。三是持續促消費、穩投資,進一步發揮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四是積極營造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支持企業開拓多元化海外市場。五是加快推動房地產市場風險化解工作,支持「三大工程」建設。

在「三大工程」建設方面,《報告》表示,長期來看,以「三大工程」為抓手,因地制宜地將城中村改造及保障住房建設工作結合起來推進,並行推動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設,優化房地產供給結構。通過抵押補充貸款、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等,對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c5f285a484aae6bb6558f4d9ffe8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