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又是一年紅 | 章雪芳

2023-06-17     小樓聽雨詩軒

原標題:楊梅又是一年紅 | 章雪芳

中國人工栽培楊梅的歷史,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前西漢司馬相如所著的《上林賦》,其中有「挎棗楊梅」的詞句,這是南方楊梅北引到西漢帝都長安種植的最早嘗試。楊梅栽培歷史悠久(距今近1700年),三國·吳時沈瑩《水土異物志》有楊梅「子如彈丸,赤色,五月(陽曆6月)中熟」的記載。宋代《赤城志》稱「近歲土人所植,多大而甘」。

宋代一位叫饒節的詩人有詩云:

五月楊梅正滿林,初疑一核價千金。

味方河朔蒲桃重,色比瀘南荔子深。

飛碇似聞新入貢,登盤不見舊供吟。

詩成欲寄山中舊,恐起頭陀愛渴心。

楊梅硒含量豐富。硒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在攝入與排泄中保持動態平衡。以抗氧化作用為中心,硒元素對保護細胞膜、防癌抗癌、保護心血管和心肌健康等都有一定作用。楊梅不但是夏日名果,而且還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云:「因其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名」。產地一般家庭都習慣地把楊梅果實浸入燒酒(白酒)之中,遇到赤日炎炎的時候,吃上幾顆「燒酒楊梅」,能消暑開胃,氣舒神爽;同時,楊梅還有生津止渴、幫助消化、利尿益腎、去暑解悶等功能。樹皮富含單寧,可作赤褐色染料及醫療上的收斂劑。

古人寫楊梅有關的詩詞有5百多首,小編略摘幾句:

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唐·李白

落落出群非櫸柳,青青不朽豈楊梅。唐·杜甫

楊梅今熟未,與我兩三枝。唐·秦系

玉肌半醉紅生粟,墨暈微深染紫囊。宋·楊萬里

綵索盤中結,楊梅粽里紅。北宋·歐陽修

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明·徐階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吃了吳越楊梅後說:「閩廣荔枝,何物可對者,可對者西涼葡萄,我以為未若吳越楊梅」,認為吳越的楊梅可以與閩廣荔枝和西涼葡萄平分秋色。他還用詩記下當時的人,喜歡把楊梅包在粽子裡吃:」不獨盤中見盧橘,時於粽里得楊梅。「

北宋末 ,周紫芝在西湖邊的山上採摘楊梅,摘著摘著,就不想回家了:

西湖山下水潺潺。滿山風雨寒。枝頭紅日曉斕斑。越梅催曉丹。

連翠葉,擁金盤。玉池生乳泉。此生三度試甘酸。欲歸歸尚難。

可見千百年前,古人就已鍾情於這份獨有的酸甜味。

浙江,是「中國楊梅之鄉「,台州的東魁楊梅和寧波的荸薺楊梅各有千秋,名列前茅。

寧波楊梅的品種以名聞遐邇的「荸薺種」和「早大種」楊梅為主,主要種植地為慈溪和餘姚,其最大特點是果大、核小、色佳、肉質細嫩、汁多味濃、香甜可口,鮮食、加工均可。

曾任鄞縣(今寧波鄞州)知縣,北宋詩人王安石有詩句:此山無躑躅,故國有楊梅。

台州的「東魁楊梅」主要產地是臨海白水洋和仙居。它是世界上楊梅科最大果形的楊梅,其果形大如桌球,平均縱橫徑(直徑)為3.66cm-3.73cm,單果重22-25g,最大的果重為50g,每500g東魁楊梅一般只有20顆,最少12顆,平均肉柱長1.15cm,肉厚、味濃、汁多。

在浙江,有山有水有楊梅,余是土生土長的浙江臨海呂公嶴人,家對面山上有家嚴種植的一片楊梅樹。曾有詩句云:兒時多少夢,都掛樹梢紅。

在這裡,

繞入山道

踩著輕快的山風

沿著清冽的溪流

摘著深紅的楊梅

嘗著酸甜的夏天。

這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時候。穿繞在高山疊翠間,品嘗夏日限定款滋味,共攬自然清涼。每到這個時候,空氣中到處飄蕩著甜蜜的氣息。全家人都會上山採摘楊梅,同時也邀請各地親友過來品嘗並饋贈。臨海姚海寧兄有詩云:

摘楊梅兼酬雪芳女史

呂公嶴里雨霏霏,嶺上楊梅果子稀。

一顆酸甜一回味,一株煙樹一生機。

同上韻

山彎百轉近村溪,驚起田頭白鷺飛。

細雨應憐插秧者,渾然不覺濕人衣。

去年五六月間,家慈與祖母兩人相繼離世,山是人非:

家山的楊梅

今來澗谷中,摘采忽成空。

梅卻不諳事,依然樹上紅。

謹作此文為一周年祭。

章雪芳(2023年6月18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a63ccec9f40f1318611bb780741e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