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9歲的便血患者,來到醫院就診,醫生建議做一下腸鏡檢查,但患者卻質疑醫生的水平問題,甚至有不好的語氣反問醫生,我就是痔瘡引起的出血,為什麼要我做腸鏡呢?難道不做腸鏡就診斷不出來嗎?
醫生耐心解釋,能引起便血的並不一定全部都是痔瘡,像大腸癌也會引起來,醫生可以看到肛門外面,比如有沒有外痔,這個可以通過肉眼來觀察,有沒有內痔,有時候通過肛門鏡或是直腸指檢,也能發現。
但是如果是位於直腸中上段的惡性腫瘤,這些方法都是無能為力的。
當然,還有人問,為什麼一定要做腸鏡呢?難道腹部彩超、腹部CT,甚至更高大上的PET-CT都發現不了嗎?
我們的腸道里是有很多氣體的,氣體會干擾彩超的檢查效果,所以做彩超,是無法發現腸道里有無惡性腫瘤的,至於腹部CT或PET-CT檢查,對於中晚期的腸癌能夠發現,但是早期大腸癌,卻是無能為力的,因為早期大腸癌往往只是局部黏膜的改變,只有通過腸鏡檢查,才能發現它的蛛絲馬跡。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願意做腸鏡檢查的人並不多。
有些人認為腸鏡檢查太麻煩,因為檢查前要做腸道準備,必須要服用導瀉藥,要把腸道拉得乾乾淨淨才能去做,有些人時間上受到了限制,有些人則認為吃瀉藥腹瀉,太痛苦,承受不了。
不過,相對於吃瀉藥,更多的人之所以拒絕腸鏡檢查,是談虎色變,是覺得腸鏡檢查太過痛苦,一根很長的管子,從肛門插進去,一直到大腸的末端,光想想就已經非常恐怖了。
如果你到網絡上搜索有關腸鏡導致的事故,很容易發現某某某去做腸鏡檢查,然後腸道穿孔了,還做了外科大手術。
腸鏡太痛苦,腸鏡檢查有風險,就這兩點,已經足夠讓很多人打退堂鼓了。作為醫生,我不能說以下兩點都是錯的,但是它們的確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
腸鏡檢查的確存在一定的不適,原因是醫生在檢查的過程中,需要往腸道里充氣,從而讓腸腔膨脹起來,這樣醫生才能看的更清楚,在注氣的過程中,患者會出現一定的不適,主要包括腹痛腹脹。
還有,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指紋是相同的,也沒有一個人的腸道走形是一模一樣的,有些人由於衰老、手術、疾病等因素,導致腸鏡檢查非常難做,可能別人做十分鐘,他卻要做半個小時以上,做的時間越久,檢查帶來的不適感自然就越明顯了。
至於腸鏡檢查帶來的風險,主要是腸穿孔,因為我們的腸子是很薄的,腸鏡在腸道裡面穿梭,最大的隱患就是穿孔,不過這種機率的發生率是非常低的,就像中彩票的機率一樣。
如果僅僅因為這些,你就拒絕了腸鏡檢查,那你一定會後悔莫及,因為拒絕一次腸鏡檢查,你就相當於錯失了一次發現大腸癌的最佳時機。
大腸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如果無法被及時發現,癌細胞到處轉移,即便最終確診了,你可能也沒命了!
世界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曾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一次結腸鏡檢查,可讓受試者在隨後的17年內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降低26%,死亡率降低30%,這足以說明腸鏡在腸癌篩查中的重要性。
李兆申院士曾經在一次會議上呼籲「如果45歲以後還未做腸鏡,那一定要儘快做一次腸鏡,一次腸鏡能保證在五年、十年左右不會患腸癌,一旦腸鏡發現息肉就可以儘早切掉,來預防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