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在一個班級,有些孩子知識面很寬廣,而有些卻只懂得課堂知識呢?
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班裡的學霸,成績好,知識面寬廣。
先來分享個我兒子的經驗,上網課那段時間,語文老師課上會頻繁的提問,有些是讀課文、讀字詞,也有些是組詞、造句,還有些是課本外的知識。
比如在《樹之歌》中,有句「銀杏水杉活化石」,老師就問「你們還知道哪些活化石」?這個問題就很考驗孩子們的課外知識積累,叫了幾個孩子,都說「不知道」,叫到我兒子,他說了個「熊貓」,他之前正好看到過這類知識,剛好會答。
之後,我發現老師只要提問到這類課外拓展相關的問題,大多會問他,也因此孩子更喜歡上語文課了。
激發孩子的智力潛能,家長要抓住一個關鍵點
其實,想要孩子開闊知識面,並不是太難的事,需要家長明白一個核心關鍵點,那就是:讓孩子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從出生後先用雙手雙腳探索世界,再到啃咬和肢體嘗試,都是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的表現。
就比如 6-12個月階段的寶寶,喜歡到處啃咬,喜歡拉抽屜、開門,喜歡用手戳洞洞等等。
能保持好奇心的孩子,總會有各種奇怪的問題和想法,因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會想像、會思考,會想辦法去弄明白。
比如「為什麼到了秋天樹葉會變黃、部分動物要冬眠?」,我兒子小時候就問過我這樣的問題,第一次沒回答,之後想起還會再問,然後我就帶他對比各種綠色葉子、黃色葉子、紅色葉子,通過看繪本、看動畫片,讓他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這個「搞清楚」的過程,就是讓孩子增長見識、開闊知識面的好機會,也是幫孩子激發智力潛能的好方法。
3個方法,讓孩子保持「強烈好奇心」
強烈的好奇心,就是他的疑問沒被解答之前,那種吃不下飯、睡不著、心裡痒痒的感覺,家長可以從這3個方面去嘗試。
第一:耐心傾聽孩子的問題
就比如我兒子上二年級了,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也還是會有疑問,而且有些就是大人覺得很幼稚的問題。
比如:為什麼人不能像動物那樣吃草?不能像羊那樣反芻?
如果這時候你給他個白眼,或者表現的不耐煩,隨便給他個答案應付,對於已經萌芽了自我意識的孩子來說,自尊心就會受到傷害。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好奇心就這樣被你不耐煩的態度給扼殺了,即使下次再遇到不懂的、好奇的事情,也不願意問你了。
正確的做法就是:不管孩子問什麼問題,不管你當時是不是在忙,都應該用耐心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提問。
第二:少說教,多演示
雖然孩子可能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理解能力有限,有些比較抽象,或者不太好理解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說還是有難度。
這時家長就可以通過具體情境的演示,讓孩子明白是怎麼回事。
我兒子要入少先隊、戴紅領巾,問我「為什麼國外的孩子不入隊呢?」
為了讓他明白愛國,帶他看了天宮課堂,看了幾部愛國主題的影視劇,和娃爸講一些國際新聞,讓他感受祖國的強大。
這樣實實在在的感受,比單純的空說大道理,孩子更容易理解,也不容易打擊好奇心。
第三: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
其實也就是做個「懶一點」的家長,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提問特別熱情,迫不及待地回答孩子的提問,但其實孩子的好奇心也需要成長。
如果孩子一問,你就趕快把答案扔給他,他的思想就會變得「懶惰」,好奇心和自我思考慢慢也越來越少。
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樣呢?
當孩子提問時,不妨逐步引導孩子找出答案,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儘量讓他自己去思考、探索,最後再給出正確答案。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培養了思考和探索能力,還激發好奇心。
寫在最後:你家孩子喜歡學習嗎?你平時有沒有有意地做些激發孩子智力發育的事情,都歡迎來分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