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原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台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史丹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編者按:
本文是鍾振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宋詞人年譜、行實考》(項目批准號17ZDA255)的階段性成果。
宋詞人考:楊炎正(6)
水調歌頭
[宋]楊炎正
一笛起城角,吹破小梅愁。東風猶未,誰遣春信到吾州。聞得東來千騎,鼓舞兒童竹馬,和氣與空浮。桃李未陰處,準擬種千頭。〇今太守,宋人物,晉風流。政成談笑,不妨高興在南樓。只恐蓬萊仙伯,合侍玉皇香案,難作寇恂留。約住紫泥詔,憑軾且優遊。
楊炎正,南宋知名詞人,與辛棄疾有交遊。但《宋史》及清·陸心源《宋史翼》都未為立傳。《全宋詞》楊炎正小傳較簡略,於其事跡未能盡備。特予輯補。
楊炎正,號西樵。吉州吉水縣人,宋南渡初忠臣楊邦乂之孫。寧宗慶元二年至五年四月前,道州寧遠縣主簿。五年四月前至七月,荊湖南路安撫使司幕職官。同年八月前,待除主管尚書省某部架閣文字。十月,待除令被論寢罷。嘉定三年八月前,已任大理寺司直。八月被劾,與在外差遣,權通判靜江府。
嘉定七年(1214)六月前,知藤州。六月,被劾罷,與宮觀。
《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五之四曰:嘉定七年六月十一日,知藤州楊炎正與宮觀,以其不申鹽額,營私自便,嘗除掌故、司直,遭論觖望,從廣西運判陳孔碩請也。
按,藤州,即今廣西梧州藤縣一帶。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〇九《廣南西路·藤州·州沿革》曰:今領縣二,治鐔津。
「與宮觀」,這裡是對被黜降官員的一種安置,即給他們以提舉、主管某道教宮觀之類的虛銜,讓他們領取名為「祠祿」的乾薪(一般為原俸祿的半額),賦閒家居。
「廣西運判」,即廣南西路轉運判官。宋時,路轉運使司兼有監察本路官員的職能。
嘉定十年(1217)六月,已知瓊州。
宋·劉克莊《後村集》卷四四《玉牒初草·皇宋寧宗皇帝嘉定十二年》曰:十二月丁亥,臣僚奏:前知瓊州楊炎正大言無實,激成黎人之變。
明·唐胄《正德瓊台志》卷三二《按部·宋》曰:楊炎正,廬陵人,撰《雷重修蘇潁濱樓記》稱:嘉定十年六月,炎正解瓊山戍,渡海北歸。
按,楊炎正在知藤州任上被劾罷以後,閒居了一段時間,又被重新起用,差知瓊州。此任差遣的起始時間不詳,卸任則在嘉定十年六月。
瓊州,即今海南省海口市一帶。《輿地紀勝》卷一二四《廣南西路·瓊州·州沿革》曰:領縣五,治瓊山。
楊炎正卸瓊州任後,自瓊山渡海北歸,途徑雷州(今廣東湛江市雷州縣級市)時,為雷州重修蘇潁濱樓撰寫了記文。「蘇潁濱」即蘇轍,自號潁濱遺老,故稱。蘇轍曾於哲宗紹聖年間謫化州別駕、雷州安置。
明·李時勉《古廉文集》卷三《楊氏重修祠堂記》曰:宋楊忠襄公以大義死建康,聞於天下。其族屬皆有節行。……又若安撫使炎正幼與吏部侍郎仔(按,清·陶成等《江西通志》卷一二九《藝文·記》八所錄,作「又若安撫使炎正與吏部侍郎孜」,似較是),皆見稱於世,不辱其家。
按,「安撫使」是宋代的路級軍政長官,例由本路首府的長官兼任。而楊炎正先後所知藤、瓊二州,皆非本路首府,故無擔任安撫使的可能。
此所謂「安撫使」,當指「管內安撫使」。宋·趙昇《朝野類要》卷四《帥幕·安撫》曰:「安撫之權,可以便宜行事,如俗謂『先施行後奏』之類是也。通轄一路之兵民。若宰執出鎮,或曰安撫大使;若沿邊,又有管內安撫,謂只轄本州也。」又,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一《官制》二《安撫使》曰:「管內安撫者,自軍興以來有之。蓋諸將在邊,假使名以為重,事定亦廢。今金、均、黎、楚等數州,以極邊得存。又有廣西安撫都監、邕州守臣兼帶;瓊管安撫都監、瓊州守臣兼帶。外此則俱不帶雲。」則瓊州知州例兼「瓊管安撫都監」。或又稱「瓊管安撫使」。如清·曾魯煜等《廣東通志》卷三九《名宦志·各府·瓊州府》曰:「李諤……紹興間瓊管安撫使。」同卷《忠義》又曰:「張應科……咸淳間瓊管安撫使。」又曰:「趙與珞……咸淳初為瓊管安撫使。」楊炎正既知瓊州,自然得兼「瓊管安撫使」。
(未完待續)
作者/鍾振振 編輯/馮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