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收到這樣的留言:
寶寶是第一次做寶寶,爸爸媽媽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大家都在「新手期」,爸爸媽媽搞不懂寶寶為啥哭,寶寶也聽不懂爸爸媽媽的碎碎念……這個磨合期真的就只能對牛彈琴了麼?
為此,我總結了5個針對新生兒在睡眠方面的常見問題,希望可以幫新手爸媽更懂寶寶。
這個問題就跟你說,天氣冷了,可我不喜歡穿秋褲行嗎?一樣,沒有強制性答案,只有建設性意見——推薦大家從新生兒階段就開始給寶寶裹襁褓,無論冬夏,無論天使睡渣。
主要基於這幾個原因:
1、新生兒階段普遍睡眠情況不錯,但不代表會一直不錯
很多新手爸媽都知道襁褓可以讓寶寶睡得更好,但是他們並不認為從一開始就有必要使用。因為絕大部分的新生兒都是天使寶寶,他們每天睡眠時間很長、心智還沒開發、情感需求也少、也沒啥特別的愛好和習慣,因此,他們普遍睡眠情況都是棒棒的。很多爸媽就覺得沒必要裹襁褓。
然而,從出生半個月到滿月開始,各種么蛾子就會陸續出現了,然後延綿到好幾歲都有睡眠問題的情況也很常見。
但是,這個時候再說要裹,寶寶卻已經不習慣、不同意了呢!
所以說,從養成良好睡眠習慣的角度,我們建議從一開始就裹襁褓。
2、為什麼裹襁褓可以睡得更好?
每個嬰兒從一出生就會有「驚跳反射」,即睡夢中不自覺地揮手踢腿,而這種動作會驚醒甚至驚嚇到寶寶,從而讓他睡得不夠安穩,特別是白天小覺本來就是淺睡眠為主,有的寶寶甚至需要全程按住手腳,才能睡上一覺。
而襁褓可以有效減輕驚跳反射帶來的影響,讓寶寶睡得踏實,同時也解放老母親。
另一方面,襁褓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嬰兒依賴抱睡,落地就醒的情況——寶寶被抱在懷裡時,仿佛回到媽媽子宮裡,渾身被包裹,很踏實,一旦放床,手腳散開,很容易就會醒來。但襁褓可以讓寶寶在放床以後依然保持一個被包裹的狀態,寶寶沒有察覺到太多的變化,自然也就能繼續睡覺了。
3、我的睡渣娃已經不樂意裹襁褓了怎麼辦?
已經不願意裹襁褓的睡渣寶寶也不要灰心,試試投降式睡袋,兼顧了包裹與放鬆的功能,一方面能帶給寶寶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被接受。
大約是我國的媽媽都比較辛苦,兼顧家庭和事業已經很難,倘若寶寶還需要隨時抱著哄著、夜裡頻繁夜醒,媽媽就會特別吃不消,因此「奶睡」和「抱睡」真的是讓很多媽媽覺得恐懼的事情。相應的,也就會有「抱多了就放不下」、「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觀點了。
作為一個資深睡渣的媽媽,我個人的經驗和我在睡眠領域總結出來的知識是:該抱就要抱,不要糾結,學會放即可。什麼意思呢?
1、該抱就要抱,滿足寶寶情感需求
咱們換位思考一下,倘若我們的伴侶會給我們設立一個規則:每天只能在規定時間親吻一次,或是每天衛生打掃得好了,才能擁抱……是不是立馬翻臉,這日子不要過了?!
我們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聽不懂、說不出、全靠本能去猜測的小寶寶呢?他哪裡懂什麼規則?懂什麼為他好?他只會感受到:我一個人在一個不知道的地方,我難過、我孤獨、我想抱抱,但是爸爸媽媽不在,我在哪兒?發生了什麼事情?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我是不是被拋棄了?從而越哭越傷心
即便是真的不哭了,那也是因為哭累了、絕望了、心死了……
所以說,無論是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是為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心理健康,寶寶哭了都要及時回應哦!
另外,所謂「月子裡本來不多哭的,出了月子越來越哭了,就是月子裡月嫂(奶奶)抱多了」的說法其實更多是巧合。因為寶寶出了月子以後,情感的需求本來就越來越大了,會開始尋求關愛、交流了,自然也會更多用哭聲來「招喚」父母,比以前更愛哭是正常的。
2、不要盲目多抱
當然,凡事都要講究方式方法,盲目多抱自然也是不行的。比如:
這類主動去增加抱、破壞寶寶專注度、破壞寶寶學習自主入睡的行為,是不提倡的, 也是確實會造成寶寶「抱多了放不下」的行為。
我們都知道睡覺對於新生兒來說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保證他們身體和大腦的發育,因此,我也經常看到媽媽們焦慮的留言:
首先,再發一次嬰幼兒睡眠總量建議: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便是最能睡的新生兒階段,18小時也是比較多的了,大部分時候他們全天只需要睡14-17小時,也就是說,全天有7-10小時的清醒時間,這樣看來,是不是你家寶寶睡得還不錯?
另外,有的媽媽對於睡眠過於緊張,掐著表算時間,把吃奶、打盹兒、迷糊的時間都扣除了,只算深睡眠時候的「凈值」,然後就覺得特別少。其實沒必要這樣。
一般來說,寶寶打盹兒、迷迷糊糊、接覺的時間都可以算在睡眠總量之內的,因為嬰幼兒時期寶寶的睡眠,本來就是有將近一半時間都處於淺睡眠的,所以深睡眠短很正常很正常。
這個問題說過好多次啦,寶寶天生是不會睡覺的!他們哪知道什麼洗澡、放鬆、睡小床就代表該睡覺啦?他們只會睏了就不舒服地哼唧、哭鬧,然後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幫他們處理掉這個不舒服的感覺。
所以,寶寶出現睡眠信號,比如:發獃、目光呆滯、煩躁、哼唧、打哈欠,爸爸媽媽們就需要開始做哄睡的準備啦!及時哄睡,有助於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同時也獲得平靜、溫和的性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嬰兒在睏倦時,大腦同時還會分泌一種抵抗睡意的荷爾蒙,讓嬰兒反而變得興奮、亢奮,這種時候,很容易被誤認為不困,但事實上,寶寶的睏倦在不斷累積,最後「斷片兒式」入睡。長期以往,會讓寶寶的睡眠越來越差,出現入睡難、睡不安穩、小睡短、夜醒頻繁等現象,所以一定要重視哦!
這也是我們常見的一個誤區,覺得寶寶開始哼唧、迷迷糊糊、翻身,就是醒了,可以起床了。
事實上,嬰兒的睡眠周期原本就只有45分鐘,在睡眠周期交替之時,就很容易出現短暫甦醒、哼唧、哭鬧的現象,特別是白天,本來小睡就短而不踏實,這種交替是的暫醒會更加明顯。
這種時候,我們建議:
自主接覺的學習需要一個過程,有時候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學會,因此爸爸媽媽們要耐心哦!
如果每次寶寶在睡眠周期剛結束,就被人喚醒抱起來,徹底醒來的話,他就喪失了學習接覺的機會,同時也會養成只睡一個周期就醒的習慣,這樣是很不好的,長期以往,就有可能讓寶寶出現:小睡越來越短、越來越不踏實、接覺難、夜醒頻繁的毛病哦!
今天列舉的5個小問題都很基礎,有助於爸爸媽媽從新生兒階段就開始培養寶寶良好的睡眠習慣。你們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 也可以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