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時期,薩達姆有2次令人看不懂的舉動

2024-01-16     洞察軍事

原標題:海灣戰爭時期,薩達姆有2次令人看不懂的舉動

海灣戰爭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最具影響力和戰略性的衝突之一。在這場戰爭中,美聯合部隊以電子信息戰的先進打法,把伊拉克86萬大軍打崩潰,僅42天就奪取了勝利的果實。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也沒有放棄抵抗,在優劣明顯的局勢下,作出了兩個令人費解的舉動:一是向以色列發射30枚飛毛腿飛彈,二是向海中傾倒500萬桶石油。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才明白了這些看似不明智的舉動背後的高明之處。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了科威特,妄想將對方變成自己的第19個省,不僅能掠奪資源還能免掉140億美元債務。這導致聯合國的制裁和譴責,最終,也讓美國找到了攻打伊拉克的理由,馬上組織小弟們出發海灣地區。

兩伊戰爭時,科威特大量生產石油,降低石油售價,導致本就因戰火,經濟虧空的伊拉克,雪上加霜。而伊拉克為了購買武器彈藥,又向科威特借款140億美元。戰後,薩達姆提議,讓科威特提高石油售價,讓自己能快速還債和恢復重建。但遭到了拒絕,而且科威特還繼續降低石油售價。這讓薩達姆憤怒不已,於是發兵入侵了科威特,這才遭到了聯合國的反對,引發了海灣戰爭。

面對美軍的強大實力,空中有大量的轟炸機,戰機,太空中有卡脖子的衛星導航系統,海面有航母打擊群。薩達姆大軍壓根沒有還手之力,一直都是被動挨打狀態,4000多輛坦克裝甲,沒幾天就被摧毀殆盡,傷亡也過十多萬。眼看敗局已定,薩達姆做出了第一個舉動,就是向以色列發射30枚飛毛腿飛彈。

這個決定從戰略角度看似不明智,畢竟當時以色列也沒參戰,薩達姆此舉不就是多一個強大敵人嗎?然而,經過對這一決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們才能看到其中的高明之處。

首先,薩達姆的這個舉動旨在將以色列捲入戰爭中,以削弱聯軍的力量。以色列作為中東地區的強國,其參與將使得戰爭變得更加複雜,同時拉入更多的阿拉伯國家幫助自身。這種戰略上的轉移為伊拉克,爭取了更多時間來發展自己的軍事計劃和戰爭策略。

其次,薩達姆希望通過向以色列發射飛彈,來激起阿拉伯民眾的反抗,並增強自己在該地區的支持基礎。他試圖以此作為一個統一阿拉伯國家的倡導者,以吸引更多的支持和聯合反對他的敵人。通過打擊以色列,薩達姆試圖獲得一個聲望和威望的象徵。只要以色列參戰,那麼必然引發更多的阿拉伯國家參與。

然而,美國識破了這一點,當時以色列很是憤怒,揚言要下場參戰,但硬是讓美國給摁住了,給予了不少好處給以色列,讓其不要輕舉妄動。

一計不成,薩達姆又採取了第二個令人費解的舉動。他命令向海中傾倒500萬桶石油,這看起來是對伊拉克自身資源的浪費和破壞。然而,這個決定實際上涉及了更大的戰略目標。

薩達姆的這一舉動旨在代表實施了一種戰略上的焦土政策。他試圖通過毀壞石油資源給聯軍和國際社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減弱他們的戰鬥意志和資源。這種焦土政策為伊拉克爭取了更多的時間來應對來自西方國家的軍事力量,並通過拖延戰爭來爭取更多的外交空間。

此外,他試圖通過將石油傾倒入海中,點燃大火,降低美軍登陸作戰的困難度和威脅程度,因為油污會制約軍隊的行動能力。此舉也是為了阻止聯軍對伊拉克沿海地區的迅速占領和控制。

儘管這些戰略舉動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批評,但現在看來,這才是薩達姆的高明之處。展示了薩達姆的戰略眼光和意圖。通過激起地區局勢和敵對勢力的反應,薩達姆試圖為自己的政權爭取更多的政治和軍事優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c92637f4121a08fe5b2a6d8c17a8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