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體制可以輕輕放下了!魯元鎮教授:不惜成本奪金牌,含金量卻下降

2024-08-03     瑜說還休

夏日似火,奧運的熱火程度,卻在國人心中,變得有些「生死看淡」的感覺了。

中國人好像不再如以往那樣,對奧運會的關注度無比爆棚了,特別是對於金牌數量的關注,似乎降到了歷史的谷底——即使是真正的體育愛好者,也更為關注金牌的含金量,而非奧運金牌排行榜了。

對此,華南師範大學教授魯元鎮評論稱:「我們的體育,最初是為國爭光,後來逐漸發展成了為了獎牌數量,逐漸把很多體育項目做的非常龐大,於是乎,就有了貪腐的空間和餘地,我們為了拿金牌可以不惜成本,最後導致的是金牌數量起來了,但是金牌含金量下降了」。

確實,新中國的體育發展,走過了一條認知變化不同的道路。

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最初國家是百廢待興,人民能吃飽肚子,顯然在那時才是第一要義。

而辛苦、繁重的人工勞動本身,其實,就是那時人民的最好「身體鍛鍊」,而體育,則只是人們的一種業餘文娛活動方式,彼時的我國,也很少組隊參加國際性競技體育賽事。

偉人當時提出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著名口號,其不僅適宜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條件,其實,如今再想一想,這確實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不用任何人動員,飽暖之後思鍛鍊,也就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現象。不過,從體育中獨立出來的「競技體育」,卻走在了一條有爭議聲音的路上。

當我們開始了改革開放,競技體育在最初,其實成了一項「政治任務」——「為國爭光」,變成了競技體育精神的終途與歸依。

讓「為國爭光」附體於「競技體育」之上,這當然有一定道理,各國其實皆有之。

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從積貧積弱中剛剛站起來後,如何振奮民族精神,則讓「競技體育」擔負起了相當部分的作用,所以,「為國爭光」的體育精神,確實起到過很大的效應。

但緣於「為國」,卻因此走上了一條「舉國供應」的「辦體育之路」——這既跟當時競技體育落後的現狀有關,更跟當年受蘇聯體制的影響極大有關係,那時的計劃經濟之核心,就是「舉國辦大事、舉國辦一切」。

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且有著舉國體制的深厚傳統,所以,「舉國辦體育」的模式顯得輕車熟路,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回歸開始,很快就闖入了奧運會金牌榜前三,在近年來,似乎還有著霸榜第一的趨勢了。

當然,我們的奧運金牌含金量有多高,特別是跟體育強國的美國相比,不得不說,在最具世界影響力的項目上,我們卻大多處於劣勢,能染指金牌就顯得較為罕見了。

與此同時,從北京舉辦奧運會之後,中國人對於奧運金牌的熱度,就開始慢慢呈現下降趨勢——這難道是「得到後就不懂得珍惜」了嗎?

當然,這種滿足心理的作用下,確實會讓人們對於金牌數量之熱情變得慢慢下降,但在根子上,卻是因為過去那種「證明我們不再是東亞病夫」的心理,已不復存在,也更說明我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豐富,已無法只用單純的競技體育之金牌,所能刺激出精神上的滿足感了。

這並不是說,現在中國運動員爭金奪銀時,不再是「為國爭光」了,也不是說老百姓看到運動員為國爭光,不再有興奮度了,不再有精神振奮的感受了,而只是過去那種將民族精神振興的重擔,過度維繫於競技體育的認知,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過去,我們的運動員奪得世界大賽金牌,除了「為國爭光」一詞常常出現,還會經常出現另一詞彙——「振興中華」,但事實上,當國人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與獨立思想越來越提升後,人們考慮問題的角度、維度與高度,就不會再止於單純的「競技體育」之上了。

比如,人們開始變得更為關心自身物質水平的提升,對於生活水平、健康安全、生命質量的關心,以及對於精神維度的更為深入理解、需求與關注,變得更為廣泛與豐富,而競技體育這一單純領域,已無法表面化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

比如,現在,不會再有人將所謂「民族自信」,與競技體育強行聯繫在一起——並不是說,我們的奧運金牌排行榜第一了,就能讓我們如張維為教授所言的「已清場式遙遙領先」了。

事實上,國人現在更為關注的是個人意識、個體權利覺醒後,個體利益的如何提升與保障,以及更深層次的精神需求上,像我們的核心價值,如何能更好地落地成為現實?人民的幸福感,如何才能與國家發展同步?

顯然,個體的發展與幸福,才是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基礎,而非相反的「國強民不富」——沒有個體的幸福與強大,則空洞化、概念化的「民族自信」,就不可能真正實質性建立起來,更不可能用競技體育的金牌,堆出所謂的民族自信心!

同時,不斷走向世界的中國,真正能讓國人昂首挺胸樹立起自信心的元素中,還要求我們的國家,能否成為人民正義、民族正義和世界正義的引領者;成為國家安定、國民幸福和世界和平穩定的維護者,成為反對世界霸權、反對侵略的最堅定力量——這同樣也絕非排行第一的一堆金牌,所能完全賦予。

這是因為,像「舉國體育機制」之下,使用的是納稅人的錢,或曰國家財政的錢,即使獲得的金牌再多,也只是更多的證明了「機制」的優勢!——不得不說,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這可以視作是在「為機制爭光」,而並非單純的「為國爭光」!

質言之,「舉國體育機制」,事實上違背了真正的體育精神,這當然也與偉人的名言——「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相背離!

從「為國爭光」,到「金牌戰略」,現在的體育圈裡,「金錢至上」的味道亦是濃厚。

如果是正常的市場化之職業體育倒也罷了,但我們的「舉國體制辦體育」之下,很多錢卻花的是公帑,即使是職業體育中的三大球,比如足球,也仍是「權力與商業」勾兌的跑馬場,所以,足球腐敗,便成了中國體育腐敗的最典型性表征!

事實上,我們的舉國體制辦體育之下,像世界競技體育中最受重視的三大球及田徑運動,我們的水平仍大多是不進反退,甚至像國足,還退步到了亞洲四、五流的不堪地步了——這其實正好能說明:「舉國體制辦體育」,本質上違反了體育規律,因此,應該慢慢退出歷史的舞台,而如今或許正當時!

還是「讓體育回歸體育」,不要把體育與民族自信、為國爭光等過度的關聯。國家也不應再過度包辦競技體育——世界主流的體育強國,其實早已摸索出正常和較好的競技體育模式,我們只須好好學習之,並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就行了。

當我們的國人對於體育的看法、感覺回歸正常後,其實,也恰好說明我們的民族心態,正在變得更為正常起來——正常,才是人生、國家和世界之常態,總是搞特殊,玩不同,其實,也大多會背離了日常規律,最終將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b531e36df5b8ce45c88e46c78324d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