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問真相,才有未來!39位決賽選手聯署請願:對質疑姜萍問題進行獨立調查

2024-06-23     瑜說還休

近來,網上沸沸揚揚的熱點事件中,「17歲中專服裝專業的女生薑萍,在阿里全球數學競賽預賽中獲得第12名」,顯然鬧得動靜最大——而讚譽與質疑齊飛,更讓其成為了一件「劃時代意義」的爭議性事件。

6月22日決賽到來,在預賽後,就基本上「消失」的姜萍,並未如一些人預料的「棄賽」,而是參加了「線上個人閉卷形式」的決賽。

決賽規則為:「選手可任意選擇比賽窗口期內的8小時作答。共有2次小休機會,每次30分鐘小休時間,計算在8小時作答時間內」。

這樣的「閉卷」之決賽方式,是否能最終讓爭議息聲呢?——嚴格來說,仍然很難!

畢竟,阿里這一競賽本身,就與國家或國際上真正意義上的「閉卷」之嚴格性、權威性難相比肩,且其本就是一家商業機構組織的民間活動,所以,除非姜萍決賽中考0分,估計相關的質疑與爭論,都將會繼續下去。

網上有一個不完全的調查,其中的質疑者多為高學歷——特別是與數學專業相關的業內人士,而支持姜萍者,多為普通網民。

不過,在決賽剛剛過去,由39名參加了此次決賽的選手,聯名發出一封要求對此事進行「獨立調查」的「請願書」,也讓這場質疑行動,顯得更為熱鬧和深入了。

畢竟,作為一起參加決賽的選手,都有這麼多人表達了質疑,則相關方面就很難像此前那樣,再保持沉默了。因為,有時「沉默」本身,在公眾眼裡,似乎就等於「默認」了!

先看一下發起者稱「為不影響姜萍決賽,而推遲到決賽後才發出」的「請願書」吧:

「主要的質疑如下:一是在達摩院發布的紀錄視頻中,姜萍同學在黑板上解答一道數學問題時,其板書中出現了明顯的書寫錯誤,如將將『sinπz』寫作『sinπZ』等等,顯示出她對這些專業數學表達式和符號似乎並不熟悉」。

「二是復旦大學數學教授姚一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一位曾看過姜萍同學答卷的同行評價她『LaTeX使用熟練』;然而,LaTeX是一種常應用於科技文稿撰寫的排版系統,並非數學學習者所必需掌握的技能,且LaTeX對數學表達式的輸入錯誤非常敏感,這與她在視頻中頻頻出現書寫錯誤似有矛盾」。

「三是有指控稱,姜萍同學的數學老師王閏秋(預賽排名第125名)可能和其他人一起,協助姜萍同學完成了其預賽答案」。

「請願者」還要求組委會「採取適當行動澄清事件真相」。

「其一,在獲得姜萍同學和王閏秋老師的許可後,向入圍決賽的選手公開其預賽答卷,以供審閱。」

「其二,由組委會成員和無利益衝突的第三方專家進行獨立調查,並及時、公開公布調查結果」。

……

這次「請願」的組織者稱:「因為,我勉強還能算是個『青年』,熱血還沒徹底涼透……請願的目的是『要求組委會展開調查』,而非『要求組委會證實/證偽事件』……獨立調查時,必須有無利益衝突的第三方專家一同參與」。

其還稱,「希望能夠還真正熱愛數學的人一片凈土……希望調查結果能夠平息這些爭端,讓所有熱愛數學的人能夠回到自己的工作學習當中,繼續探索和欣賞數學之美」。

這位組織者還稱:「姜萍同學達到了數學系本科生的水平」,而其質疑的矛頭,更多是指向其師王閆秋及背後「團隊」。

他甚至稱:「至於我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所面對的「風車」,阿里巴巴達摩院也遠不是最大的一座……」。

此言明顯是意有所指了——比如,很多國家級官媒的一哄而上;當地政府、學校及不少知名大學,也被裹挾其中……這樣的一個個「風車」,雖然能量更大,但是,無論是誰,顯然都要將一切態度與行動,建基於一點之上——那就是「真相與事實」!

「大膽質疑」,是促進我們的社會、科學等進步時,必須提倡的一種精神;當然,此後,更要有「小心求證」的介入——讓實踐檢驗真理,讓實事求是成為一切行為的準則才行。

目前,網上所傳的一些「流言」,大多都是「間接證據」,這更需要當事者的自證,或社會機構的他證才行。

其中,對於姜萍的質疑,主要是板書上的疑點;特別是她最近的中專數學成績,反差過大,成了質疑的熱點——姜萍在3月份的數學月考中,僅為 51分;4月則為83分。

不過,大家質疑的主要方向,還是指向姜萍老師的王閆秋及背後「團隊」的參與,但這些仍未得到最終證實,當事者也從未對此發聲。

而像發起「請願」 的參賽選手,更是將質疑目標暗暗指向了「競賽組織方」,以及社會各界的後續跟進者。

其實,對於姜萍聲援和支持的大多數普通網友,並非是從證據上予以表達,更多是一種情緒、立場上的站隊與支持。

這種樸素的感情,也可以理解。姜萍身上的醜小鴨之逆襲元素,正是廣大普通人夢想的人生境界——相信姜萍的成功,成了很多普通人不甘於平凡,但自身卻無能為力之下,那種對於天才、偶像的追捧、渴望與幻化。

所以,姜萍已被一些支持者群體給抽象升格成一個概念化的事物,而非只是一個具體而普通的人了——她在一些群體眼中,成了「網文照進現實」的一道光。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里,製造一個如此獨特的天才形象,就會帶來「人工造神」後的大量利益收割——甚至是正規的媒體,對此也會有盲目追逐的熱烈傾向,畢竟,這是多麼有標本意義的「正能量」典型啊!

但仍不得不說,數學,這門基礎性科學,本身極為純粹,可惜的是,自古以來,人心並不純粹——在我們這樣一個懷疑無處不在的社會裡,北島的那句「我不相信」,確實並非只是虛空的詩句!

現在,對於數學,這一最為理性客觀的學科,如果竟然都「無法」自證,那豈不是成了天大的笑話?

所以,對於姜萍、老師王閆秋及競賽主辦方來說,沉默,並不是最好的結果和回答,而自證或他證,對於數學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

事實上,哪怕是這種開放式的競賽,大家都有「自由的空間」,但證明姜萍有一定的數學實力,顯然並不難——但如果最終的證明,她真的只有中專數學51分和83分的能力,當然也會最終水落石出,真假等於自現了。

而像女性法學家勞春燕卻認為「不應對此質疑,應對姜萍予以保護」云云,雖然這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享天下之名者,亦當護天下之公理,正天下之人心」。所以,質疑本身並無問題,關鍵是,決不能進行「莫須有」的猜測及「間接證據」來證明之。

作為數學之能力,顯然證明並不難——比如,姜萍可以公開直播,實時講解幾道網友提出的相當難度題目,幾乎就能將一切質疑化為烏有!

但如果,當事人選擇始終不予回應,必會給負面輿論提供更大的發酵空間。

像網友們一開始強烈建議姜萍最愛的浙大,能破格招收她,當時浙大的官樣回答「要按程序來」,還遭到了批判,但現在來看,浙大還是非常理智和明智,否則,就會將自己置於尷尬境地中。

但現在,浙江大學數高院院長勵建書院士稱:「有夢想,有追求,終將實現」,並向姜萍拋出了橄欖枝,歡迎她參加浙大的暑假班。

這對於姜萍而言,既是一個良好的上升機會,也是獲得證明的較佳方式——相信參加這樣的數學夏令營後,其真實水平一定會雲開霧散、水落石出了。

當然,姜萍如果拒絕了——則一切或就盡在不言中,答案你懂的;此事也一樣可以就此落下帷幕了!

無論結果怎樣,人們的支持或質疑,其實,都不必過多地落腳於「姜萍」這個具化的人身上——即使本人也有責任,但她作為一名未成年的學生,更多的是被動捲入其中。

我們通過質疑,是為了追求真相,是想知道背後的利益方是否有問題,是否存在欺騙社會,讓我們的學術、社會誠信蒙羞,再次旁落如「老人扶不扶的彭宇案」那樣,變得真相不明、是非不清,令我們的社會道德水平,又一次出現大滑坡,又一次讓我們為「假大空」付出極大的代價!

追求真相,不被蒙蔽,是公眾的權利;面向事實,追求真實,我們的社會才會有未來!【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ce9d1723cb6f9edf5136fa0a3e7b5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