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很多年輕人嫌棄原生家庭?6種父母,拼盡全力養不出感恩孩子

2023-01-29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為啥很多年輕人嫌棄原生家庭?6種父母,拼盡全力養不出感恩孩子

為啥很多年輕人嫌棄原生家庭?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嫌棄原生家庭?」瀏覽量近六百萬,點贊近萬,評論三位數以上,真的大吃一驚,想不到這樣一個問題會如此戳中大家的心。

這是現實,更是無奈!

每個孩子都來自原生家庭,沒有原生家庭,何來孩子?但孩子剛剛長大,甚至有的稚氣未脫,就開始嫌棄原生家庭?這不能不說是家庭的悲哀。

生活中,孩子嫌棄原生家庭早已不是個別現象。

電視劇《少年派》女兒林妙妙指責父親丟人現眼,稱父親殯葬司儀的職業讓她抬不起頭。《我的丑娘》兒子王大春嫌棄母親長得丑,跟妻子謊稱父母雙亡,不讓親娘參加自己的婚禮。《來了張寶利》女兒敏靜嫌棄母親像乞丐,穿得不漂亮,還對母親嚷嚷:既然生活得那麼艱難,為什麼要生下我?

類似的孩子嫌棄父母的電視劇還有不少,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

現實中,不管任何角落,都能看到孩子嫌棄父母的影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知乎上有人說:底層的父母真噁心,能不見就不要見。還有人開罵自己的父母是草包廢物。有人則宣稱對父母就得懟,要不他們太自以為是。

都是滿滿的怨恨、不屑和嫌棄。

一對六十多歲的夫妻,他們養育一個兒子,兒子基本不來,偶爾來一次就跟他們大吵大鬧,罵他們沒用,說自己找工作他們幫不上一點忙,手裡積蓄有幾個錢,還摳摳搜搜,不全部拿出來幫自己買房。

倆老見兒子一次就被兒子訓斥一頓,仿佛虧欠兒子很多,是無能、不盡責盡力的父母。

另一對父母,對孩子傾盡所有,將孩子培養成名校研究生,然而孩子畢業後在一線城市找了工作成了家,卻不讓父母過去,哪怕是看一眼他們的新居和生活環境都不行。

孩子說:那裡的生活不屬於你們,別浪費時間和金錢。然後,孩子如斷線風箏,哪怕他們告訴孩子自己住院了,孩子也沒有回應和出現,嫌棄被演變成拋棄。

嫌棄原生家庭,想掙脫原生家庭的孩子還真數不完,列不盡!

有人說:難怪有人不想生育孩子了。

確實,生了孩子,千辛萬苦培養,最後還遭孩子嫌棄,那種失敗感足以擊潰人。

但孩子是國家的希望、家庭的未來,不管是國家還是家庭,都需要孩子一代代成長,一代代接班、一代代傳承。

孩子嫌棄原生家庭,終歸有原因,而很大的原因,其實在父母自身。父母若能明晰並加以避免,孩子嫌棄原生家庭的問題也將會不復存在。

有6種父母,拼盡全力也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孩子嫌棄原生家庭的原因很多,而且錯綜複雜,真不是簡單要這樣做或不那樣做就能達到,需要父母用心自我分析。

第一,父母不作為,會讓孩子嫌棄。

網上曾流傳過一篇小學生作文《我的媽媽是一個沒用的中年婦女》,文章中每一句話,句句扎心,然而孩子是實話實說。

這名母親沒有工作,就愛打牌、追劇,飯也做得超級難吃,還愛發泄,說自己為了孩子為了家,快把自己累壞了。

孩子這篇文章,活脫脫呈現了一個不作為,對家庭貢獻甚少的母親形象。

如此父母,不被孩子嫌棄還真怪。

電視劇《大考》的學霸周博文有一個不成器的父親,什麼事都不幹,整天沉迷於打遊戲,周博文對父親從來沒有過好臉色,見面總是滿臉的怨恨、不屑和嫌棄,幸好後來在周博文的強勢干預和影響下,父親慢慢改變,父子關係才有所緩和。

不作為的父母,絕對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第二,父母家庭暴力,會在孩子心中累積怨恨。

現代社會,早已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代,如果父母還信奉這些,親子關係一定糟糕,家庭教育一定失敗。

沒有哪一個孩子會對父母的暴力心存感激,他們沒有反抗,只是因為自己還太薄弱。一旦自己長大,稍稍能夠獨立,甚至還沒有獨立,他們或者逃脫,或者以各種方式進行對抗,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恨。

最典型的,莫過於在醫院的ICU里,一名5歲男孩許下他的生日願望:「我希望爸爸早點去世。」

這九個字,直扎人心。小小的孩子,為什麼對父親如此仇恨,希望父親早點離世?

原來,孩子的父親經常喝酒,並借著酒精的作用在家裡隨意施暴,不僅打跑了孩子的母親,還把孩子打入了ICU。

暴力之下必定有恨!

第三,父母對孩子太弱愛,吃力不討好。

從小把孩子捧成「皇帝」,什麼都是孩子第一位的父母,實際上人為降低了自己。

孩子高了,父母就低了。父母成了接住孩子問題的理所當然之人。孩子所有的不順也都歸咎於父母引起、造成。

幾乎每一個被溺愛的孩子,都會把自身的問題推到父母身上,一有不合心意,就對父母嘶吼、責罵,甚至大打出手。

「啃老」可以啃得心安理得,還可隨時怪罪父母:若不是你們無能,我哪會成今天這個樣子。

父母艱辛的付出,在這些孩子的眼裡,除了可笑、可悲、可恨外,找不到半點認可、欣賞和感激。

這些孩子看父母的眼光永遠是俯視,甚至是鄙視。

第四、父母對孩子疏於情感投入,成了孩子的陌生人。

電視台各類情感節目中,隔三差五會來這樣的父母和子女。這些父母在子女年幼時,為了給子女更好的生活,忙於謀生,跟子女缺少交流,和子女不夠親近。等到子女大了,他們對父母表現出不可溝通、冷酷和無情。父母無法理解,更無法接受,明明為子女付出很多,子女竟然視而不見,還出語相傷。

身為父母,如果在子女年幼時沒有讓他們感受到愛,在他們獨立之後,也很難要求他們對自己有愛,有感恩。

如果父母對他們有所要求或有所需求,子女的嫌棄往往就不經意在言行間流露出來,讓父母傷心。

第五、父母太強勢,讓孩子失去自我,孩子心存埋怨。

父母對孩子操控欲太強,會讓孩子產生反叛,尤其在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日漸增強的時候,父母如果還對孩子緊抓嚴管,孩子勢必反感,乃至產生對抗,跟父母漸行漸遠。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可能完全按父母的標準、意願生活,父母若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強勢要求,嘮叨不斷,孩子可能會叛逆、出走,乃至出現極端舉動,這樣的案例可以說隨處可見,身邊出現的、網絡曝光的,不勝枚舉。

第六、父母「養兒防老」的觀念過於強烈,讓孩子感覺父母對自己的所做所為都是為了他們自己。

一位跟父母幾近絕交的人說了這麼一句話:父母從一開始就是衝著回報和養老來的,表面上說為了我美好的前途,實際上為了我未來能賺更好的錢給他們養老,所以不管我多累,都逼我學習,不管我是否有興趣,都要我讀他們認為賺錢的專業,一切都為了他們自己。

網絡上有過這樣的言論:說父母的愛最無私,純粹騙人的鬼話,父母的自私不過是藏得比較深而已。

身為父母,若是過多強調自己的付出,強調孩子將來的回報,而又不理解、尊重孩子,也許終有那麼一天,會被孩子鄙棄。

其實,孩子嫌棄父母的原因還遠遠不只這些,每一位父母都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清楚自己跟孩子存在的問題。當孩子對家庭出現厭煩的苗頭時,父母要多反思自己,多改變自己,對孩子做到有愛而不寵溺;有引導但不強逼;既管理也放手。只有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才有可能心懷感恩,才會對原生家庭留住一份真摯的情感。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286e7e9d74a45f3e702160c335e2e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