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安於平淡,亦倔強向上

2019-10-03     江曉英

少年時我們追求激情,成熟後卻迷戀平庸。在我們尋找、傷害、背離之後,還能一如既往地相信愛情,這是一種勇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以上這段文字出現在《挪威的森林》里,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對「逝去」的無奈和回歸平靜時的一種態度。這種由「逝去」再到「迷戀平庸」的轉變,被人稱之為品味平凡的小資趣味。

而為何書中的主人公會產生這樣的感慨與認知,還得從作者的創作背景出發。曾經有人說過,看村上春樹的書,永遠都不要忘記了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這一「定律」在《挪威的森林》之中尤為突出。本書成書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彼時的日本,已經在發展的路途上展現出了一絲疲態。

二戰後,一切看似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僅僅經過幾十年,日本就已經進入了已開發國家行列。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物質的滿足,竟然造成了精神世界的空虛和失衡。昂揚蓬勃的外表之下,苦悶在緩慢地滋長。

當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士的《挪威的森林》在世界上風靡的時候,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村上春樹,便索性以《挪威的森林》為名,寫出了這本青春戀愛小說。

對於中國很多年輕的讀者來說,這本小說在很多時候,被視為進入「文藝精神領域」的門檻。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糾葛以及他們的生活態度,為以七零後、八零後為主體的早期讀者群體打開了一扇新奇的大門。

這些讀者開始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命中了大多數日本人的內心,引導他們回歸平庸,做一個平凡的小資。反正現在物質已經豐富了,也不再去為二戰的失落糾結了,糾結也於事無補。所以日本人選擇了以平凡的心態對待生活,即為小資生活:細心品味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節奏放慢,慢慢去品味,才是最重要的。

這本小說成書之年,彼時的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以及國民的精神狀態,就像是兩個處在不同年齡段的人一樣。

中國尚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國家經濟的發展初見成效,國民生活的水準獲得了極大程度的提高,也看到了前方更加廣闊的可能性。

這一切,都讓中國仿佛一個年將弱冠的青年,對未來充滿了希冀。伴隨著國民的是「 再過十年」式的猜想,所有人的日常就是憧憬和期待。激情和衝動,是那個時代中國的主題。

反觀日本,在經過了快速增長之後,經濟發展已經漸漸地趨於平緩。在獲得了物質上的富足之後,整個國家的國民也呈現出了類似中年人一般的狀態,開始去嘗試更加安然恬淡的生活方式。

所以,當中國讀者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生活不只是遠大目標,不只是艱苦奮鬥,不只是努力求存,還有平凡的小資趣味。

於是,許多人便有了一種恍然的感覺。大家都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喝著不為解渴的美酒,吃著不為果腹的糕點,自在而優雅。

很顯然,兩種狀態,實際上並不存在高下之分。個體的成長,和國家的成長存在著極大的相似性。正如書中所說:青年時期的激情,和中年時期的平穩,只不過是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精神領域中所體現出來的不同狀態而已。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與開悟,都是我們各自的選擇。

在小資生活被我國年輕人接受和模仿的時候,有些人對小資有一些錯誤的認識,開始為懶惰和無為找藉口,認為這是甘於平淡的生活態度。其實,不盡然,一個人一旦接觸社會,就要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自我要求。而小資生活應該是不去盲目地追隨奢華的一種表現。如果小資被錯誤理解,變成懶惰、無為的代名詞,想必這並不是村上春樹的初衷。

其實,小資生活放在今天,更像是一種工匠精神。它要求人不為滿足私慾而盲目地追逐金錢,要抱持一種勤懇而且耐得住寂寞、回歸平凡卻又不碌碌無為、精緻高雅的生活態度。

進入21世紀,我國出現了許多工匠。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細細品味著工作中的樂趣。所以,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經常看到一些年輕人開始專注於傳統行業,比如木工、雕花、瓷器燒制等,也出現了不少真正的小資。

有一部紀錄片叫《手造中國》。主創們用了三年的時間,走訪了景德鎮百餘名手工瓷器匠人,拍攝了幾百件瓷器,錄製了幾百個故事,最終剪輯成20餘個人物故事。此片以成瓷工序為主線,探尋匠人精神之源,向工匠精神致敬。這個行動,已經證明中國的年輕人開始真正認識了小資生活,並且將小資生活繼續發揚。

而這些精神一旦形成常態,人們將會拋棄急功近利的毛病,細細雕刻時光,在未來的時間裡將會有無數品質優良的物品誕生,為社會貢獻出了真真正正的「手工品質」。

心理過牆梯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從激情澎湃,到恬淡安然的蛻變,幾乎都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在尚未體會到這樣的變化時,不必覺得焦慮。在經歷這樣的變化時,也無須感到惶恐。

逝者如斯。當你伸出雙手,試圖干預的時候,至多也只能體會到指縫間的流逝感而已。淡然地接受這種變化,學會在平淡的生活中雕琢屬於我們自身的小趣味,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學會安於平淡

曾幾何時,我們都曾幻想自己是在大廈將傾時振臂一呼、拯救世界於危難的英雄。青年時期膨脹的自我認知,讓我們如饑似渴地攫取精神和物質上的養分,瘋狂成長。

而回過頭來看,我們多半會在笑意中意識到這真的很像激素作用下的生物本能。

當我們體會到更多的疲倦,開始依戀那些看似寡淡的生活時,請不要為此感到羞愧。因為這就是生活本身的樣子。

我們在奮鬥中,學會了隱忍,學會了厚積而薄發。所以,當我們面臨這種完全不同的心境時,請將我們從奮鬥中磨鍊出來的心性作為一份禮物送給未來的自己。

暴風中篤定堅持的青松翠柏有著自己的風骨,而那些在自然中隨波逐流的事物,同樣,也不是錯誤。

善於發現生活之美

平淡意味著將要與瑣碎為伍,但並不意味著,從此就要淹沒在瑣碎之中。淡定、有條不紊地處理這些瑣碎,和被瑣碎的河流衝擊得東搖西晃,有著本質的不同。

我們須要藉助這歷練出來的能力遊刃有餘地去生活,並且不要為了生活而生活。

正如前文所說,不求解渴地飲酒,不求果腹地品味肴饌,從一點一滴中去感受這個世界的饋贈,讓你的生命不再枯燥乏味。

驚濤駭浪的魅力已經過去,星星點點的幸福感同樣會凝聚出銀河般璀璨的美麗。

不要沉溺,不要畏懼

安於平淡,並不意味著你的人生奮鬥史就要從此畫上句號。

從本質上來說,平淡和平凡只是另一段旅程的起航。當我們可以相對平穩地在生活的河流中順利航行的時候,我們不能忘掉我們有一個永恆的目標,那就是前行。

我們的前行,不是被動地被波浪推向時間的遠端,而是或快或慢地在人生之旅中自在地行走。

當我們擦亮了雙眼,開始驚喜於生活中的小美好時,不要忘了在彼方還有我們的信念和目標。

平淡和平庸,畢竟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區別的。

習慣了平淡,但不能因此就忘掉了搏擊風浪的快感,更不可以丟掉搏擊的勇氣。因為沒有人能保證,你的生活永遠會這樣不緊不慢。

命運的波浪,總有可能在你的身上開出某種玩笑。這種搏擊和戰鬥的勇氣,不是用來給人生增色的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保證我們在海浪中平穩前行的必備裝備。

保持淡定,安坐舟中,笑看風浪。以恬靜的心態,對待洶湧波濤,如此為之,我們或許就能真正地收穫自己的人生。

摘自《當我們談論村上春樹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彭麥峰/著 版權方授權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Sqdk20BMH2_cNUgrL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