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的娃犯錯能改正,有的卻成問題少年?犯錯後父母態度是關鍵

2022-10-15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為啥有的娃犯錯能改正,有的卻成問題少年?犯錯後父母態度是關鍵

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都會不同程度犯錯,有的很快被糾正過來,有的則變本加厲地發展。於是孩子中有人出類拔萃,有人成了問題少年。

其實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關鍵在於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

對與錯,需要每個孩子去辨識,去學習,成長的路上,孩子犯錯,是一種正常,家長不必如臨大敵,大動干戈予以壓制。

解決孩子的問題,要從看到孩子的底層需求開始。

孩子出現異常或錯誤行為,大多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

嬰兒期,孩子哭鬧可能是餓了、尿了,可能是肚痛及身體各種不舒服。孩子通過哭和鬧來引起家長的注意,讓家長發現他們的需求並滿足他們。

孩子慢慢長大,可能會因為得不到一件玩具,或者對家長的要求無法接受而出現各種無理取鬧。

孩子年齡漸長,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當得不到滿足,各種「犯錯」不斷出現。

按照馬斯洛五層次需求理論,人有五個層次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這些需求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需求層次也不斷變化、發展。

嬰兒期大致只有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而進入幼兒後,歸屬與愛、尊重需求會陸續出現。

臨居家的孩子,讀了一年幼兒園後,突然不肯上學,早上不起床,被家長拽起來後,也不吃飯,當被家長強行送到幼兒園門口,還抱緊幼兒園的欄杆不肯進園。家長給他講了一堆道理,並用上威逼、利誘的手段都無效。最後,家長調看了幼兒園的錄像,發現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孤立,除了老師上課,總一個人可憐巴巴在角落裡。沒有朋友,融不進集體,孩子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是孩子不願上幼兒園的原因。

任何孩子任何異常行為,都有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需求得不到滿足。

朋友自從生了第二胎之後,她的大女兒出現很大的變化,從原來的乖巧、聽話變得叛逆,不講理;從原來的聰明、好學變得不愛學習;從原來的愛整潔、愛漂亮變得不講衛生,邋邋遢遢。朋友很納悶:還未到青春期,怎麼就開始叛逆?直到女兒在一次哭鬧中說出「你們只愛弟弟,不愛我」,朋友才猛然醒悟:女兒一系列不應該的叛逆行為,原因在於感覺自己不被愛,她的歸屬和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同事的兒子進入重點中學,到了學習氛圍濃厚的環境中,反而迷上遊戲了。同事從循循善誘到斥責怒罵,兒子就是無法從遊戲中走出來,成績一落千丈。後來有人給同事分析,她的兒子不是因為迷上遊戲不愛學習,而是到了重點中學,發現自己不如人家而放棄學習轉入遊戲尋找「自我感覺」,想讓兒子從遊戲中走出來,就要在學習及其它各方面幫兒子找回自尊和自信。

往往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背後,都是對需求的期待。

讀懂孩子的底層需求,合理滿足孩子的需求,是每個父母應該學會的能力。

如何通過孩子的行為感知孩子的需求,首先家長要細心、耐心。

一名小男孩經過小區的角落時,用腳去踏花盆,還隨手採下幾朵花扔進旁邊的垃圾桶,動作很快速。他的父親見了,狠狠責罵他,警告他再有下一次,將把他送小區物業處理,可男孩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

一會兒,男孩又走回角落的邊上觀察,似乎在等待什麼。

他的母親跟上並問他:「你在觀望是不是被人發現嗎?」他不屑地白了母親一眼,回了一句:「我才不怕呢!」

「你真不怕?那現在一起去物業『自首』!」母親說完拉起他的手。男孩大喊:「不行、不行,他會笑話我的。」

母親蹲下身,經過一番耐心的詢問和了解,終於知道小男孩這樣做,是為了得到小區中一名大他幾歲,在他心目中成為「英雄」的大哥哥的認可。

這個角落原來是他們玩耍之地,後來擺上花盆,於是那名大哥哥發話:「誰能讓這裡的花種不下去,誰就是『英雄』」。

知道了小男孩搞破壞的原因,感知到小男孩的心理需要,母親的引導、教育不再是簡單的「就事」講理,而是從小男孩的心理需求切入,先認可小男孩的其它優點,再指出破壞行為的錯誤,以及這個行為會對一個人的形象影響,終於讓小男孩認錯,並改變了認知。

家長要感知孩子的需求,也要善於分析,樂於學習。

時代在變,現在的孩子已不同於以前的孩子,網絡的發達讓孩子更快接受新東西,也更易受到誘惑,更早想實現自我。

家長不能以為孩子小,想當然去看待孩子,更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孩子,而是要懂得如何感受孩子的感受,並以正確的溝通方式和處理方法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孩子可能會因害怕而說謊,家長首先要消除孩子的害怕,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包容,而不是簡單打罵孩子說謊。

孩子可能會因內心崩潰而哭泣和發脾氣,家長要做的,是先進行愛的傳遞,而不是繼續教訓和打擊。

孩子可能會因缺愛和缺關注而蠻不講理、蓄意搗亂,家長不能將目光停留在孩子的表現上而加以訓斥,而是要走向孩子,親近孩子,用愛溫暖孩子,讓孩子明白事理。

孩子可能會因自卑和失去信心而躲避學習,家長絕不能只瞪著孩子的成績,將自己的焦慮疊加壓向孩子,讓孩子更加不自信,而是要發現孩子的長項,多加肯定和鼓勵,一點一點托起孩子的信心,培養起孩子的學習熱情。

孩子的外在行為,都是其內心需求的投射。好的表現如此,壞的表現也是如此。

糾正孩子的錯誤,更有效的方法是看到孩子的需求,滿足孩子的需求。

當然,滿足需求不是簡單的遷就,掌握住方法才是關鍵。家長需要有主動學習的意願和能力。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684691d4d03c09ff627bd01e5591a3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