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人設崩塌:優秀小孩的心理疾病,多是來源於控制型父母

2021-12-22     喵姐早教說

原標題:王力宏人設崩塌:優秀小孩的心理疾病,多是來源於控制型父母

王力宏的瓜終於在本人發出道歉聲明後暫時落下了帷幕。在完美人設崩塌之後,我想跟大家聊聊王力宏完美小孩背後的控制型父母。

從履歷來看,王家一門都是學霸。

王力宏的父親王大中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母親李明珠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哥哥王力德是耶魯大學醫學博士,大嫂也是耶魯大學畢業,弟弟王力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表哥表嫂哈佛大學畢業。

再往上推,王力宏的長輩親戚則有更多名人,王力宏的曾外祖父是晚清海軍上將許鳳藻,王力宏舅公是知名歷史學家許倬雲,王力宏的奶奶許留芬清華大學畢業,著有《會計學原理》《英漢漢英會計學辭典》。

家裡的孩子們都被王媽媽李明珠培養成了碩士、博士,王力宏已經算是家族中他這一輩人里學歷最低的了——碩士。

他為了證明自己一直非常努力,他選擇了去威廉士學院就讀,後來學音樂曾經一度讓家人十分失望。

奶奶許留芬這樣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孫子:「這沒什麼,唱歌只是種職業,混口飯而已。」

雖說王力宏在美國出生長大,但他媽媽還是給他制定了一套嚴苛的中式家規:

不能隨時看電視、吃零食,有門禁,考試考不好還有懲罰。

被玩伴嘲笑,又被家規限制,王力宏的童年不算順遂。

一直到6歲那年,他接觸了小提琴,才稍微好了一些:因為彼時的他發現,小提琴如果拉得好,可以讓身邊人刮目相看。

可他的父母對他的要求是,要成績優秀才能去練琴。

考試成績不好,那你就休想碰琴。

從幼年開始,王力宏的媽媽就管束著兒子的方方面面。

王力宏於1995年出道,1998年22歲時加盟索尼音樂,當時他還是個青澀的大學生,開口閉口都是媽媽,也常常表示跟媽媽感情很好,看起來乖巧又貼心。

王媽媽身為王力宏最信任的人,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出面跟公司溝通的第一線人物,不管是唱片內容企劃還是討論王力宏的演藝事業發展,任何事情都要透過她。

她會親自為兒子王力宏的團隊招聘,篩選簡歷,也只把眼光放在高學歷的應聘人員身上。

音樂、影視、投資、房產,都是她大權在手,大包大攬。

在李靚蕾的長文里,王力宏被描述成被母親的強勢,「折磨」得異常痛苦的男人。

37歲的王力宏卻依舊無法做想做的事,無法掌握自己的工作、感情或者經濟。

王力宏曾在不同節目裡提過自己沮喪地躺在地上好幾天不起來的過往,其實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王的情緒一直有問題,在心理學上一個人時常崩潰而導致一動也不動通常意味著內心極度的壓抑和扭曲,這個壓抑也許就是父母對他的過度管制,乖小孩外表下的無聲的反抗。

孩子成年了,有事業了,父母卻仍未放手,依然干預他的事業,他的人生。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什麼是控制型的父母呢?

在生活中,總是獨斷專行、粗暴打斷孩子的一般是控制型父母,日常中比較強勢,總是企圖用這種壓抑性的口頭禪一句定乾坤,時刻彰顯著自己在家高高在上的地位。

可是,對孩子來說,這不是好事。

孩子小,開始怕了,對你言聽計眾。但是,懼怕不代表信服,孩子表面上平靜。心理上卻毫無安全感。當他長大,總有跟你進行權力之爭的一天。

想一想那樣的親子關係都覺得很鬧心。

想不鬧心?那就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事事都幫孩子做決定。遇到事情,多去跟孩子商量商量,聽聽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

同樣,那些總指責孩子「你這孩子,總是……你怎麼又……」的家長,當我們用「總是」去指責孩子,其實這只是我們對這件事長期積累了很多負面情緒,但並不一定完全客觀,而且會給孩子貼一個不好的標籤。

如果孩子認同我們的標籤,覺得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就會很難改變;如果孩子不認同,就會想著怎麼反駁我們,也不會改變。

父母控制欲強,孩子的心路歷程一般是這樣的:初始順從,中途反抗,最後妥協或毀滅。

乖小孩背後的心理疾病就是這樣來的。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不能總是牽著孩子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我是為你好」,是最可怕的控制。

愛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愛情親情都一樣,沒人想要被控制的人生,孩子更是。

家長不能打著愛的名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學會尊重孩子,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

中國父母的最大錯誤在於,覺得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要在這張白紙上畫出自認為美麗的圖案。所以,很多人會給孩子規劃人生,將自己無法實現的願望,全部傾注於孩子身上,甚至將後半生的目標全部投入望子成龍的努力中。

有人還喜歡把「聽話」當作評判孩子好壞的標準,實際上這很片面。

很多媽媽眼裡,孩子沒有按你規劃的人生走,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決定,就是「叛逆」。

美國加州大學Kristin Hansen Lagattuta等人曾經有一項研究,研究者找來了60個小朋友,年齡在4-7歲間,要求小朋友對父母的一些「規定」做表態,這些「規定」涉及小朋友日常的事情,包括交什麼朋友、穿什麼衣服、玩什麼玩具等。

結果表明,當父母越無視孩子內心,總表達反對,他們的孩子會越叛逆。

而且控制型媽媽容易養出迴避型孩子。像王力宏,本質及其自私,他沒有共情能力,也缺乏愛人、體諒人的能力。

他們下意識地通過各種方法來迴避家庭生活,他們會長時間的忙於工作,或總是埋頭看書、看報、看電視。他們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最喜歡那種來去自由的關係,當配偶企圖保持一種親密狀態,或有進一步需求時,他們便會立即退縮,甚至生氣:「你怎麼沒完沒了?你要求得太多了。」

有的媽媽每次問孩子:你要不要…?看似是在詢問孩子的意見,實則還是專制。問你只是走個形式,那就是說明她已經為孩子準備好了什麼,下一秒就要給孩子了。這不是問句,是陳述句。不管孩子說要或者不要,都會給孩子,一定讓孩子接受。

這樣孩子又怎麼會覺得你尊重他呢?

一些家長會比較強勢,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喜歡用一些命令性的詞彙:不准、不許、不能等。雖然這類詞語可以有效地表達你的要求,但也限制了孩子個性的發展。

也許一聲「不許」可以讓孩子瞬間聽話,但很多時候卻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並且故意不聽話。而隨著次數增多,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差,最後你只能抱怨:「怎麼孩子就不和我親呢?」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有良好的心態才能教出積極向上的孩子。

父母要求自己優秀,父母從小到大的嚴格管教本身都沒有錯。錯的是沒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上的情感,不過是變相的壓迫。因為當一個人想要蘋果而你給他一個梨,這樣的付出很容易變成相愛相殺。

溝通是一切的橋樑,做父母的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

溝通,尊重,理解,最要不得的就是「我都是為你好的」控制。否則真正的結果是像王力宏一樣他永遠長不大,連45歲鬧離婚都躲在父母背後,不能真正像個成年人一樣面對錯誤、負起責任。

END

學習更多育兒知識

請將我們設置為「星標」或者點擊「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510673996_401203-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