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凍瘡,結果是「紅斑狼瘡」!這病常常偽裝,千萬別被盯上

2023-12-14   四川名醫

原標題:以為是凍瘡,結果是「紅斑狼瘡」!這病常常偽裝,千萬別被盯上

知名演員周海媚離世的消息,令不少網友痛心。而她離世的原因,據周海媚工作室微博表示,是因病治療無效。

此前,周海媚的好友中國香港演員田啟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周海媚「長期受紅斑狼瘡的困擾」,也因此,紅斑狼瘡的相關詞條立即衝上熱搜,引發廣泛討論。

向下滑動查看

看著衝上熱搜的紅斑狼瘡,小康妹兒想再次和大家好好聊聊這種疾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

是全身性疾病,極易被誤診

據錢江晚報報道,95後年輕女孩小玲因為凍瘡反覆發作在皮膚科就醫無果,被推薦至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就診。在一系列檢查後被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

之前,浙大一院也接收過一個15歲女生,在來院之前被當地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為急性而短暫的精神病性障礙」,但在藥物治療後,仍然不見好轉。經過浙大一院MDT多學科會診和檢查後,確認為狼瘡腦病。

據了解,紅斑狼瘡全名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在我國,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超過100萬,患病率是全球第二高。

值得一提的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皮膚、肌肉、骨骼、心、肺、肝、脾、腎、腦、眼、鼻、耳、牙齒、頭髮均可出現病變,只是不同的病期有不同的臨床表現罷了。

因此加大了診斷的難度,常常容易被誤診。所以,小康妹兒也給大家總結了一下常見症狀:

1、關節痛易被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

2、蛋白尿易被誤診為腎炎

3、胸水易被誤診為結核性胸膜炎

4、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減少易被誤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

5、黃疸易被誤診為肝炎

6、發熱、淋巴結腫大易被誤診為淋巴瘤

7、神經症狀易被誤診為精神病

紅斑狼瘡為何更偏愛女性

有可能是雌激素造成

根據調查結果研究顯示,我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30.7 歲,男女比例為1:12,診斷時的平均年齡為31.6 歲。

不難看出來,系統性紅斑狼瘡更偏愛青年人群,尤其是青年女性群體。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科學家發現可能是雌激素造成的。

雖然還沒有證據證明,雌激素或任何其他激素與狼瘡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許多女性在月經前期或懷孕期間,當雌激素水平較高時,紅斑狼瘡症狀更為嚴重,這表明激素可能在調節紅斑狼瘡活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此之外,基因、遺傳、環境因素等,都有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有關。但很遺憾的是,目前仍未有一個準確的說法,能夠解釋清楚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就像我們無法準確地回答大多數癌症是如何發生的一樣。

每一次復發都是重創

出現這些症狀,當心「狼」來了

作為一種無法徹底治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復發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不得不面對,也是在治療中最難克服的困難。

不少患者歷經過復發—緩解—再復發的過程,被持續折磨。這種折磨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更重要的一點是,每一次復發對於患者來說,都是一次重創!

據了解,在復發到緩解到再復發的循環里,近60%的紅斑狼瘡患者會出現持續活動或者疾病反覆復發。

近50%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會發生器官損害,同時長期使用藥物而累積的不良反應,也會使得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我們無法預知,當系統性紅斑狼瘡發作後,會先攻擊我們的哪一個器官。因此,出現以下症狀時要高度警惕,它們都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常見症狀:

1

疲勞和發熱

包括持續性的疲勞和不斷的低燒;

2

關節疼痛、僵硬、腫脹

多出現在手腕、手指、膝蓋等關節部位,影響日常活動和生活質量;

3

面部蝴蝶狀皮疹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最典型標誌之一,通常出現在兩頰和鼻樑上,形狀似蝴蝶;

4

日光敏感

患者皮膚可能對陽光過敏,陽光暴露可能會引發或加劇皮膚病變;

5

手指、腳趾在寒冷、壓力下變色

患者的手指或腳趾可能在寒冷或應激情況下變為白色或藍色;

6

氣短、胸痛

這表明系統性紅斑狼瘡可能影響到了肺部和心臟;

7

乾眼症、視力問題

這表明系統性紅斑狼瘡可能影響到了眼部;

8

神經系統問題

頭痛、意識模糊、記憶喪失,這表明系統性紅斑狼瘡可能影響到了大腦。

總體來說,系統性紅斑狼瘡可以侵害到我們人體內的所有臟器、所有的系統。所以,當你出現一些症狀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就醫,讓專業的眼光去判斷這些症狀,利於更好地去治療疾病,以免出現延誤治療的現象。

各位喜歡聽小康妹兒聊天的朋友們

看這裡

好多朋友說

最近都收不到小康妹兒的科普故事了

那是因為微信公眾號又搞了個新的規則

現在只有你把【星標】

再把最底下的【在看】【點贊】【留言】整起

才能看到小康妹兒每天擺的龍門陣

【點一點】,小康妹兒祝你熬夜不長痘~

【轉一轉】,小康妹兒祝你吃多不發胖~

【評一評】,小康妹兒祝你天天不便秘~

編輯 | 慢慢、醒醒

來源 | 綜合錢江晚報、浙大一院、科普中國、央廣網、

監製 | 黃利琴

審核 | 藍嵐

圖片來源 | 攝圖網

*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