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從十公里向半馬突破?

2023-10-10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怎麼從十公里向半馬突破?

僅僅以完成半馬為目標, 建議跑者至少應該具備「相對輕鬆的持續不停跑完至少15公里」的能力,在賽前可以嘗試2-3次距離在18公里左右的長距離勻速慢跑。

如果身體沒有大礙,配速也沒有太過明顯的起伏(<30秒/公里),即可視為能順利完成半程馬拉鬆了。

從十公里到半程馬拉松的突破,其實難度要比很多人想像得更小一些。相對而言,「從零開始到完成十公里」和「從半馬過渡到全馬」,都需要投入更大的準備和決心。

但如果能相對輕鬆的跑完十公里——這個輕鬆指的是,完成後身體會感覺疲憊但不至於失態,跑後第二天的生活不受明顯影響——意味著身體已經有了不錯的有氧耐力基礎,(目標突破半馬)後續需要做的,只是繼續夯實自己的有氧能力,同時去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里程/時間及配速)。

客觀條件上,請確保先滿足3點:

1. 勻速慢跑一個小時(無需過於看重配速,更關注保持配速的穩定),身體沒有明顯的局部不適,尤其注意膝踝關節、腳底筋膜、大腿後側膕繩肌和小腿處的比目魚肌等部位;

2. 每周可以安排至少3次,總計約5個小時的運動時間;

3. 安排12周的系統訓練,確保75%的訓練計劃完成度。

附上兩套三個月/12周的訓練計劃,分別針對完成半馬(完成時間在2小時30分或更久)與進階突破半馬(完成時間在2小時左右)。

訓練分為三個周期,基礎耐力期(5周)+強度訓練期(4周)+比賽準備期(3周)。

完成半馬——

【基礎耐力期】

基礎耐力期主要為夯實有氧基礎,也是一個強化有氧能力+避免受傷的過程。

基礎耐力期幾乎都以有氧慢跑為主,以時間為訓練單位,可以避免跑者訓練中過於興奮、中後半程不自覺的加快速度以完成的情況,更好的用維持配速的狀態執行每次訓練。

【強度訓練期】

具備一定基礎有氧能力後,在強度訓練期會有更多更長距離的跑步,比如最長至18公里的挑戰——這些中長距離跑不求速度,主要為增強你的完賽信心。如果你能堅持跑完,那么半程馬拉松的距離也不會遙遠。

跑者也可適當提升有氧慢跑的速度,達到綜合有氧慢跑的強度。

【比賽準備期】

距離半馬比賽時間最後三周,本階段的重點在於消化此前的訓練成果,以及讓自己做好比賽的準備。

你可以儘量將這三周的作息調整至與比賽日相似(馬拉松比賽往往較早,5點左右即要求完成起床洗漱和進食),尤其是早餐的飲食習慣。

比賽的所有裝備請在最後三周前確認,並有足夠的熟悉度,確保它們不會在比賽中出狀況。最後一周會有一個比賽服裝跑,作為模擬測試。

進階挑戰——

半馬跑進2小時,通常意味著十公里需要具備至少跑進55分鐘的能力,且相比此前有更好的維持配速的能力。日常訓練中會出現更長距離的拉練及乳酸門檻跑等項目,切記,每次相同(強度)訓練,至少間隔3天。既是幫助消化訓練成果,也是給身體和肌肉足夠的恢復時間。

破二選手比賽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比賽前半程跑太快,過快的消耗自己體能。當下馬拉松都有兔子/PACER的設置,控制住自己加速的衝動,選擇跟進兔子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另外在日常訓練中可增加針對補給點取水的練習(如何拿捏一次性水杯,且儘量在行進中完成飲水),這會讓你在比賽中減少時間損失,也避免降速-提速的反覆過程。

最後,

半程馬拉松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對有氧能力要求極高的運動。因而無論什麼水準,不管什麼目標成績,日常訓練有氧慢跑的比例,依然應該達到70%以上;

以完成半馬的長距離訓練,達到15-18公里即可。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跑得更快,或者同時會兼顧馬拉松,此時的長距離可以達到26公里或2.5小時——但超過這一強度,意味著你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且未必對半馬的成績有明顯的提升;

不要在中長距離訓練中過度在意速度,過快的速度並不代表訓練成果更高。維持訓練的強度和勻速即可;

在中長距離的跑步中,除了維持勻速外,最後3-5公里逐漸提速可以給你更為強勢的心理暗示。這對比賽中遇到的困難時無疑是有正向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34aebe4c52df985b9bf2e4896d7b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