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退婚書休掉表弟後,她32歲嫁曠世奇才,4個女兒皆成棟樑

2023-11-20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一紙退婚書休掉表弟後,她32歲嫁曠世奇才,4個女兒皆成棟樑

每每回望漸行漸遠的民國歷史,總是感嘆那個時代的英雄輩出,大師如雲。

風雨飄搖的亂世,諸多學者和大師用他們的智慧和擔當、才華和博學,造就了短暫卻耀眼的璀璨時代。

同樣的,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民國女子也毫不遜色;如林徽因、張愛玲、陸小曼等奇女子們,也以自己的個性和才華譜寫出悅耳的人生之歌;用優雅和才情,在浩瀚的歷史上留下了驚鴻的傳奇。

即便歲月浩蕩,也難掩她們的靚麗才情和本色人生。

今天提到的這個女子,名氣雖不如林徽因張愛玲響亮,性格也不似張幼儀于鳳至般溫婉,但她卻以「23歲擔任女子中學校長,31歲成為中國第一位西醫女博士,晚年兩本自傳寫盡民國學術界名流風趣」的輝煌人生,開啟了民國女子命運的新紀元。

她雖是女子,卻巾幗不讓鬚眉,如胡適、梁啟超、劉半農、蔣夢麟、金岳霖、陳寅恪、傅斯年、徐志摩等文化名流,皆在她生命中亮過相。

這個女子,便是清華四大導師之一趙元任的妻子——楊步偉。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完美圓滿的人生和婚姻,那麼,它一定是楊步偉的模樣。

【不滿包辦婚姻,一紙退婚書休掉表弟,為此父女決裂8年】

出生於1889年的楊步偉,是真正的名門之後。

她的曾祖父和曾國藩是同年進士,祖父楊仁山則在曾國藩處從軍,也是中國佛教協會的創始人,被譽為"中國佛教復興之父";父親楊自超則做過廣東扶台總帳房和海寧鹽務知事,創下殷實家境。

因為出生在書香門第,楊步偉7歲時便開始進私塾讀書;自幼聰慧的她,雖然背書很快,但卻屢遭教書先生的抱怨,以及父親的懲罰和指責。

而這一切便是因為:楊步偉自小性格太過活潑,難以管教。

父親說她書法不好,讓她勤加練習,但她不聽話,寧願用毛筆在臉上畫鬍子,也不肯在字上下功夫;

啟蒙老師說,孔子曰:「割不正不食」,她卻公然批判道:「他只吃方塊肉,那誰吃他剩下的零零碎碎的邊邊呢。」

到了該纏足的年紀,她也有自己的說辭:「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氏,就是大腳,行得穩,站得直,走得遠,上得了高樓,下得了河流。」一句話氣得母親只能放棄。

先生懲罰她背書,她卻當眾胡編亂造:「趙錢孫李,先生沒米。周吳鄭王,先生沒床。馮陳褚衛,先生沒被。蔣沈韓楊,先生沒娘……氣得先生屢次請辭。

拒絕纏足的楊步偉,不僅不愛梳妝打扮,還格外活潑淘氣;因為經常與男孩子打架,還幾次將鄰家兒郎們打哭,所以大家都喊她「三少爺」。

這種略帶反叛的性格,也註定楊步偉的未來,會與眾不同。

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中,隨著五四運動的熱潮,許多女性開始與封建餘毒抗衡,要求婚姻、經濟、教育等平權。

在新思想的影響下,楊步偉也被父親送到了南京旅寧學堂讀書。

入學考試上,她同樣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當時考官給出的題目是「女子讀書之益」的辯論,楊步偉揮灑筆墨,以蒼勁有力的字體寫下「女子者,國之母也」的無懼言論,引得考官刮目相看。

當然,楊步偉離經叛道的行為,也影響了她的一生。

早在出生時,她的祖母便將她許配姑母家,與小她半個月的表弟結為姻親。

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善於觀察生活的楊步偉,卻發現自己的姑母和姐姐們,最終都是因為對包辦婚姻失望,只好選擇帶髮修行,在青燈素服下熬過一生。

這樣的家族姻緣,也讓楊步偉愈加排斥。

19歲那年,她未經父母同意,直接給定了娃娃親的表弟寫去一封退婚書。信上大概意思是:「我怕日後不能討公公婆婆歡心,反而讓家父家母沒面子,不如現在退婚,省的將來雙方懊悔。」

就是這封自作主張的退婚書,引得兩家發生矛盾;氣得父親直接把楊步偉拉到祠堂,揚言要殺了女兒謝罪。

還好祖父出面平息風波,這件事情才就此作罷。

但父親終究是怒氣未消,他不悅的說道:

既然寫了退婚書,你索性在加一筆,聲明你從此不嫁人罷了。

可素來行事不羈的楊步偉,絲毫不給父親任何台階;她不卑不亢道:

「那太可笑了。男子退婚後照舊娶妻生子,女子卻要一生不嫁作為犧牲的代價;被我休了的表弟,也不見得將來不娶,我幹嘛白貼在裡頭呢?」

針鋒相對的對話,身為一家之長的父親,再次被楊步偉的倔強挫傷。

也是因此,楊家父親大發雷霆,狠狠數落了楊步偉一頓;父女兩人也就此絕交,此後更是連續8年不曾說話。

時光境遷,再次回憶與父親的絕交時,已為人母的楊步偉,似有落寞地感嘆:

「父親是希望我有個穩定的人生,可我當時卻絲毫不懂他。」

想來也是如此:從古至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只是兩代人的出身時代不同,接受的教育理念不同,也註定了他們的愛和敬重,變成了對彼此的無意傷害。

但值得慶幸的是:正是楊步偉那場看似荒謬可笑的退婚,才讓她得以擁有了令人羨慕的愛情,當然這是後話了;此時的楊步偉,用自己的堅持和勇敢,打破了千百年教育困囚女性的女德思想,這番獨立自強的人生態度,也讓外界對她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從大小姐成為第一醫學女博士,她的傳奇遠比想像的要多】

因為名聲遠波,剛剛畢業的楊步偉,就被邀請去做「崇實女子學校」的校長。

要知道此前的她一直是個學生,根本沒有當過老師,更別提擔任校長了;若是常人早就怕的連番謝絕,但楊步偉不一樣,她想都沒想,就接過了這個擔子。

那年的她,僅有23歲。

當時的崇實女子學校,一共招收了500多個學生,而且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比這個校長的年紀大,自然也是不服管教的。

所以當楊步偉正式赴任後,所有的師生都是以質疑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初出茅廬的女校長。

但楊步偉天生就是膽大,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她一上任就制定了「校內一概不准抽煙」的規定;除此之外,在那個軍閥割據的動盪年代,她更是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在學校被占領時,解救了危在旦夕的全體師生們。

最終,這個初出茅廬的女校長,贏得了所有人的讚嘆與肯定。

楊步偉雖然是女子,但理想抱負絲毫不遜色於熱血男兒;所以在當了幾年校長後,為尋救國之道的她,又遠渡日本去學醫。

此時,仍然與楊步偉保持冷戰絕交狀態的父親,對女兒的表現更是欣喜和驕傲。

他有意和解,卻抹不開傳統家長的顏面,所以他只能將那些驕傲和自豪,講給周圍的朋友聽;那些年,楊步偉在日本求學,而父親在家中,幾乎逢人就說:「我有一個女兒勝十個兒子。」

他知道女兒的志向,所以不等女兒畢業,他便出資為女兒建造了醫院。

其實那個時候的楊步偉,剛在日本學完「生理解剖」等理論,根本沒有接觸治療類課程;可父親楊自超,每每提到自己的女兒,總會不自覺說道:「我那個當醫生的女兒…」

他挂念她,卻不知如何結束這口是心非的「冷戰」,所以他只能用最傳統的父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外出求學的楊步偉何嘗不是如此呢,每每放假回家,她總想與父親和解,但面對父親那冷峻的表情,那些想念和認錯的話,便也失了聲,無了蹤影。

父女兩人就這樣彆扭的牽掛著,也彆扭的等待著和解的機會。

可這世界上,有太多事情不能如願: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無法彌補的遺憾和悔悟,也成為了楊步偉一生不敢觸碰的疤痕。

1916年,楊步偉從日本東京學成歸國,父親楊自超卻因病去世了。

父親的突然離去,成為了楊步偉心中永遠的傷痛;到了晚年,她仍舊自責:

「我一生並未做出對國家與社會大有用的事,負了我父親的希望。」

為了養活自己的家人,楊步偉只好走向了創業的道路。

她與自己的同學合夥創立了中國第一家私立醫院,即「森仁醫院」;這家醫院的存在,不僅開我國西醫婦產科醫生的先河,也讓楊步偉成為第一個女性醫院的院長。

但這樣的成功,也因為沒有父親的見證和祝福,讓楊步偉深感愧疚;她想起了與父親決裂的事件始末,想起了自己用任性和傲氣拉開的8年冷戰序幕…她不後悔年少時那封親筆寫下的退婚書,卻太懊惱當年用任性妄為的方式,傷害了父親的顏面。

因為這份愧疚,楊步偉甚至決定了:她願意以一生不婚的方式贖罪。

或許是父親在天有靈,看到了女兒的自責和愧疚;他用一場最圓滿的婚姻,救贖了楊步偉的不安,也讓楊步偉有了真正的人生依靠。

【用4毛錢婚禮,贏得曠世奇才老公】

真正與楊步偉攜手一生的人,是那個叫做趙元任的曠世奇才。

作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趙元任雖然是最年輕的一個,但學問絲毫不遜色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

猶記得:1919年,新文化運動興起,當陳獨秀、錢玄同等人高喊「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時候,留學歸國的趙元任沒有做任何辯駁,而是默默寫了一篇文章,以「同音不同字」的清奇思路,來證明中國漢字的獨立性和獨特性。

此文一出,眾人覺得精彩絕倫、嘆為觀止;也是因此,在新文化運動的初期探索中,中國漢字才得以拯救。

一直以來:趙元任都是公認的民國才子,也是難得的曠世奇才。

早年赴美留學時,他在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兼修物理學和音樂;可他在哈佛拿博士學位時,讀的卻是哲學;再到後來,他從事的學術研究,既不是物理學,也不是哲學,而是語言學。

這樣的任性選擇,便是因為趙元任有著極高的語言天賦。

他會33種地方方言,更對英、法、德、日、西班牙語等多種外語運用自如,因此也被稱為「行走的活字典、翻譯器」。

據說:戰後他到歐洲參加世界科學會議,在巴黎車站提行李,就用巴黎市俗土語說話;以至於提行李的人聽了,便向他嘆道:「您回來啦!現在可不如從前了,巴黎窮了。」

後來在德國柏林,趙元任又說起了土音德語,當地人又向他說:「您回來了?打完仗頭一次回來呀。」

這樣的有趣經歷,也讓妻子楊步偉調侃他:「趙先生最大的快樂就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人家都說他回來了,都認他是老鄉。」

說起來,楊步偉與趙元任的相遇也很奇妙,像是命定的緣分。

1920年,31歲的楊步偉去龐敦敏家中做客,而在清華任教的趙元任,恰好也有事到表哥龐敦敏家過夜;只一面,趙元任便深深地被楊步偉的率性所吸引。

從那以後,趙元任便天天去森仁醫院找楊步偉,經常是找各種理由和楊步偉喝茶聊天,有時一坐便是一整天;對趙元任同樣有著好感的楊步偉,也逐漸生出愛慕之情。

1921年,兩人正式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因為婚禮太過簡單,還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他們沒有大辦宴席,也沒有宴請賓客,只是跑到定情的地方拍了幾張合照,給親友們發了一份只收祝福不收禮金的通知;當天又邀請了好友胡適和朱征,做了頓可口的飯菜,就完成了這樁人生大事。

吃飯空隙,趙元任似乎想到了什麼,便跑到房間拿來一張自製的結婚證書,遞給胡適和朱征,不好意思的說道:「如果二位願意為我們證婚的話,真是榮幸之至!」

接過這張「婚姻證書」,胡適有些哭笑不得,他囑咐兩人:結婚證可不能湊合,去貼個印花稅吧,不然不受法律保護。

兩人相視一笑,才為這張結婚證,交了4毛錢的印花稅。

而這4毛錢,就是楊步偉和趙元任的結婚費用。

因為太過簡單和樸素,兩人的婚姻甚至還登上了《北京晨報》頭條,成為一段佳話。

【32歲跨入婚姻殿堂,卻收穫一輩子金婚】

與趙元任結婚那年,楊步偉已經32歲了。

即便是思潮開放的民國,這樣的年齡還是引來不少議論;在人們看來,楊步偉與趙元任的婚姻,更像是兩個大齡青年的湊合相守,談不上愛情,不過是將就過日子。

而那場簡單到透明般的婚禮,似乎就是這種猜測的最好證明了。

但事實上呢?32歲跨入婚姻殿堂的楊步偉,卻因真摯而浪漫的相守,收穫了一輩子的幸福金婚。

縱然時代不一樣,但每場婚姻,都少不得付出和犧牲。

即便楊步偉為了愛情退居幕後,但她卻憑藉自己的用心經營,讓世人再次看到了她的不同。

為了丈夫的事業,她獨自操持起整個家庭;因為喜歡烹飪,在清華期間,楊步偉就邀請了幾位教授太太,一起在校外租了店面,辦齊了飯館,並且貼了對聯:「小橋流水三間屋,食社春風滿座人」,風雅別致,讓人心嚮往之。

後期,隨著丈夫遠赴美國,閒不住的她,又出版了《中華食譜》;因為對中國美食的詳細介紹,這本書出版後就火爆歐美,銷量驚人,先後再版十二次。

休得了表弟,當得了校長,辦得了醫院,出得了書籍…無所不能,無師自通,無所懼怕,這就是獨立要強的楊步偉。

都說:好的婚姻是勢均力敵,是相互扶持。

在這段浪漫的相守中,趙元任也給了楊步偉成長的舞台;為了不讓妻子感到無聊,他專門制定了「日程表」,今天陪伴妻子說上海話,明天則陪伴妻子講倫敦語,有時陪妻子練習書法,還有時兩個人索性在院子裡玩起比賽的遊戲。

瑣碎的柴米油鹽,卻因為兩個人的浪漫相守,每日妙趣橫生。

當然,兩個有趣的靈魂,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他們一共生育了四個女兒,個個都是人中鳳凰。

大女兒趙如蘭是音樂博士和哈佛的教授;二女兒趙新那是哈佛大學化學系、中南礦冶學院教授;三女兒趙來思畢業於加州大學數學研究所,後任職麻省理工教授;四女兒趙小中畢業於康奈爾大學,是物理學碩士。

子女成才,夫妻恩愛……這樣的幸福生活,直到如今依舊讓人艷羨萬分。

妻子對家庭的付出,趙元任始終記在心裡,他感激妻子的操持,也感恩妻子的成全。

所以在金婚典禮上,他心懷愧疚的許諾:「希望來生可以再做夫妻,到時候我們互換性別,你搞事業,我照顧家庭,我把自己下一世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妧妊。」

一句深情款款的承諾,卻惹得楊步偉笑到彎腰。

正如有趣有盼,是兩人婚姻的常態般;死生契闊,也是兩人相守的承諾,更是兩人對未知來生的期許。

1981年3月,楊步偉在美國病逝,享年92歲。

妻子的離世,讓趙元任悲痛萬分;從不肯輕易示弱的他,曾寫信給朋友:

「韻卿去世,一時精神混亂,借住小女汝蘭處,暫不願回柏克菜,今後再也不能說回家了。」

沒有家了…隨著相守半個世紀的愛人離去,趙元任的心似乎也隨著離開了。

曾經有她陪伴,縱然滄海桑田,也有愛可依,有家可歸;如今斯人先去,這茫茫世間,卻再也無家可歸,這樣的愛情,怎麼不令人動容。

他終是放心不下她,怕素來愛熱鬧的她會孤單;所以楊步偉離世的次年,趙元任也安詳離開了,他與最牽掛的妻子,終於在另一個世界裡得到團圓。

縱然這一生很短,我們相見恨晚;可這世間尚有輪迴可盼,尚有來世續緣。

今生是你,也願來世有你,縱然風雨琳琅,我這漂泊的靈魂,卻因你有家可歸…

我想,這就是楊步偉與趙元任的約定吧~

————END————

其他推薦:

婚姻冷暴力,懷孕遭拋棄……她苦熬7年解脫後,他卻為「真愛」喪命

花3萬為戲子贖身,寫信想要納妾;孕妻的決絕報復,讓他痛悔一生

作者:初拾

從風雲人物的傳奇經歷中,淬鍊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源網絡,侵權立刪!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不妨點個贊再走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2af840c13354d2b8c4fc1e4627702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