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當然可以存在,但是要給食客知情權和選擇權。
作者:李捷(抱朴財經評論員)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預製菜的討論可謂排山倒海。
比如,近期一位博主曬出一份當地學校的午餐,據該博主描述,午餐來自於中央廚房,孩子反饋肉非常咸,腐竹很酸,根本吃不下,兩個小孩都沒吃飽。從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孩子根本沒有吃完,剩了大半盒飯菜。
社交媒體上,家長對預製菜進入校園意見很大。
在東方甄選去年的一次直播上,王志綱說:「我從來不吃,預製菜是豬狗食」。
那麼,我們到底要不要吃預製菜?學校、餐廳該如何處理預製菜的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涉及萬億產業、社會穩定,以及學生身體健康的大事,既涉及經濟領域,也牽扯社會問題。
預製菜是魔鬼嗎?
我認為不是,很多國家都有預製菜行業,而且絕大多數人都吃過預製菜。
比如你在網上買的速凍包子、速凍餃子其實就是屬於預製菜的範疇。
預製菜的定義是「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標準化流水作業,經預加工和/或預烹調製成,並進行預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依據該定義,業內將預製菜分為四大類:即食(如八寶粥、即食罐頭);即熱(如速凍湯圓、自熱火鍋);即烹(須加熱烹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凈菜)。
家長們反對的是半成品菜肴。
那麼,預製菜有沒有行業標準?
應該說2022年以來,全國各地均出台了預製菜行業相關標準幫助整個市場慢慢脫離「野蠻生長」的階段,逐漸變得規範。
比如,2022年6月2日,中國烹飪協會聯合多家機構和頭部餐飲企業代表共同制定《預製菜》團體標準,對預製菜的原輔料、產品標準、生產過程衛生等均作出明確規定。
2022年7月21日,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立項制定《預製菜術語及分類要求》《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預製菜冷鏈配送規範》《預製菜感官評價規範》《預製菜產業園建設指南》5項預製菜地方標準。
有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預製菜市場規模為4196億元,預計2023年將達5100億元,2026年將提升至萬億元級別。
所以說,預製菜不是魔鬼。
回到個人層面,比如我是一個食客,我是不願意吃預製菜的,因為味道差一些,營養流失了一部分。
但我不會支持打倒預製菜行業?為什麼?因為市場確實有需求。
比如,某工地突然增加了1000人幹活,來不及炒菜,預製菜至少可以頂上去,讓大家不至於餓肚子。
預製菜行業有它生存的意義和空間。
我出去吃飯,如果遇到一家現場炒菜的餐廳,菜肴鮮美無比,頗有「鍋氣」,廚師用心用力,我會記住這家餐廳。
另外一家餐廳只有預製菜,10分鐘可以上菜,甚至連個正經的廚師都沒有。我會認為這家餐廳是沒有追求的,只想賺錢,我不會復購。
所以,預製菜當然可以存在,但是要給食客知情權和選擇權。
不久前,浙江杭州一對新人為了能給親朋好友留下一場難忘的婚宴享受,特意選了市區一家知名酒店,定了一款價格不菲的宴會套餐,但婚宴後新人被親友悄悄告知:婚宴性價比不高,16道菜有七成是預製菜。
這對新人在網上發文吐槽後,立即引髮網友共鳴:「知道現在預製菜流行,沒想到花了大價錢的婚宴也多是預製菜。」(據9月1日《法治日報》報道)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餐廳應該告知食客:「本店供應的是預製菜」,否則就涉嫌欺騙食客。
我也提個建議,應該儘快出台有關法規,要求餐廳、食堂等標明預製菜,把選擇權和知情權都還給食客。
雖然,現場炒菜也未必能保證安全健康,請想一下「潲水油」,但是,不能因此剝奪知情權、選擇權。
再說說學校的事情,其實也是知情權和選擇權的問題。
學校和教育系統,尤其是公立學校,不過是服務於公眾的服務機構,因此,更要傾聽家長的意見。
現在的情況是家長對預製菜不放心,那麼,有兩個選擇:
第一,取消預製菜,在學校食堂炒菜給學生吃。我讀高中和大學的時候,沒有聽說過預製菜,食堂的炒菜味道其實也很一般,但部分學校確實有這個實施條件。
第二,將招投標過程完全透明化,引入家委會全程監督,優中選優,選出家長信任、學生滿意的預製菜供應商。
一昧責怪家長不懂科學,不理解學校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某些新聞就在最近發生。
比如,德國女孩在青島國際啤酒節吃到假羊肉串,喝到假的德國原裝啤酒,獲官方確認,得到了雙倍賠償。
比如,某知名火鍋品牌給食客賠了幾百萬,因為旗下的子品牌賣的羊肉卷裡面有鴨肉。
所以,你讓家長完全相信預製菜,這樣的信息衝擊之下,誰敢?
有沒有解決方案?當然有。
《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制定,自2019年4月1日起施行。
《規定》明確:
中小學、幼兒園應當建立集中用餐學校相關負責人陪餐制度,及時發現和解決集中用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這規定有幾個學校落實了?
我提個建議:
廢除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師餐廳、校長「小灶」(如果有的話),設立舉報專線,一經發現即對校長降職、降薪。
教師、校長和孩子們一起吃預製菜或者炒菜,我相信味道一定還可以,不信,咱們試試。
在少數學校,學生食堂成了某些校長的「取款機」,真的是黑了良心,干這樣的事,是要下阿鼻地獄的。
在某制度到位的國家,校長是要最先試吃食堂的飯菜,確認食品沒有問題,才會讓學生和教師進餐。校長不過是幹活的人,是服務員,不是領導。
預製菜討論之所以掀起滔天巨浪,皆因為其關係孩子們的生命健康,在這方面空喊口號毫無意義,僅有措施、政策是不夠的,一定要把措施、政策執行到位,讓校長、教師和學生吃一樣的飯菜,每天全程直播,一定可以解決問題,大家說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