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教育博主曠智勇:你的孩子,是來度你的活菩薩

2023-01-09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對談教育博主曠智勇:你的孩子,是來度你的活菩薩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心楠朗讀音頻

音樂:Mike Lazarev-Off Time+Outerlude

歌曲:Gorillaz - Lullaby Comes Today (ft. The Cure)

寫在前面:

曠智勇老師,我們在短視頻平台上發現的一位很有共鳴的教育博主。

他創建的帳號 「曠智勇心理工作室」,運營短短三個月,就吸引了30萬粉絲,大多是困擾於孩子教育問題的媽媽。

結識曠老師後得知,他的經歷蠻與眾不同的:

14歲上中專師範,17歲畢業教書,20歲從湖南老家赴廣東打工,6年後創業,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賺到第一桶金,不到中年就實現財務自由。

金錢和地位卻未能改善家裡的雞飛狗跳。

他曾是對孩子非打即罵的粗暴爸爸,和與母親相愛相殺的頑劣兒子。

2002年遇到人本主義心理學老師許宜銘,改變了他的人生,他自述:

「我沒見過人間有這種接納度、同理心的人,就覺得這個老師好溫暖,好真實,好想去靠近他。」

接觸心理學後,曠智勇開啟了向內探索的自我成長之路,他的親子關係、夫妻關係、與年邁母親的關係,都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他深感父母教育的重要,在2003年系統學習了《P.E.T父母效能訓練》課程之後,將之引進中國,成為該課程的中國大陸首任教育總監。

20年來,他吸收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又先後修習過正念、道家內丹、中醫等多學科的多種療法,成為給眾多迷途中的父母點亮智慧之燈的人。

佛是覺醒的人,人是未覺醒的佛。

其實,他的人生就呈現了從無覺到覺醒的漸變過程。

如果你也是經由痛苦的親子關係,走上覺醒之路的一個行人,不妨聽聽他的故事。

當教育孩子成為你生命里的大難題

學堂:

您曾說「孩子能夠讓父母照見自己內在的傷口」,這句話怎麼理解?

曠智勇:

我舉個例子:

一個孩子哭了。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哭泣是不接納的,父母內心會升起一個念頭「你快別哭了」,繼而採取一些行動,想要立刻把孩子的哭泣止住。

父母們常用的方法是什麼呢?蘿蔔加大棒。

要麼是給誘惑:「來,給你糖」「帶你去吃麥當勞」「不哭了就給你貼一朵小紅花」;

要麼是給懲罰:「你還哭,再哭我揍你了啊」「再哭我不要你了啊」。

父母通過種種內隱或外顯的行為,試圖操控孩子。

但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反觀自照,去想一想,為什麼我對孩子的哭泣會有那麼大反應?為什麼我有那麼強烈的衝動要去把孩子的情緒掐滅?

他往往就會發現,他的童年留有相關的創傷——曾經他哭泣的時候,他的父母也是不允許的,他表達憤怒、悲傷的時候,他的父母也是不允許的。

所以他在幼兒時期形成了一個信念——哭泣是不對的,憤怒、悲傷是不好的——心理學中稱之為「幼兒決斷」。

正因此,他長大做了父母后,會去打壓孩子的憤怒、悲傷,會去阻止孩子的哭泣。

一位心理學家說:「當你孩子的行為你不能接納,代表你跟你原生家庭的問題迎面相遇。」

我們在每一次跟孩子或他人的互動中,看到那些我們不接納的東西時,只要我們願意反觀自照,都會看到我們曾經的傷痛、生命的課題,在那裡等著。

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向內看,去修通自己的生命課題;只知道向外求,通過操控別人、改造別人,來轉嫁自己的焦慮和痛苦。

如果能夠向內求,通過學習使自己的接納度打開,你慢慢會發現,看孩子的行為越來越舒服,沒有什麼想去操控和改造的了。

所以說,孩子其實是來度父母的活菩薩。

學堂: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接納度打開呢?

曠智勇:

藉助心理學的方法和技巧,釋放被壓抑的情緒,表達未被滿足的需求,看見自己的幼兒決斷。

學堂:

您自己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有過這樣的經歷和體會嗎?

曠智勇:

體會非常深。

我有兩個小孩,兒子1995年出生,女兒2002年出生。

直到2002年,我才有幸接觸到心理學,在那之前是個秉持打罵教育的父親,並且對自己的行為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一點覺知都沒有。

因為我小時候,父母對我採取的就是打罵教育,對我有很多暴力的操控,導致我有很多被壓抑的情緒,未被滿足的需求,不成熟的幼兒決斷。

每當我的行為父母不接納,媽媽會提著棍子追我,爸爸會打我耳光。

小小的我,想了很多能讓自己生存下來的辦法,有時候是耍賴,有時候是淘氣。

爸爸打了我,我就抓一把沙子撒到他們床上,讓他們晚上睡覺的時候膈應;第二天又被打,我再把爸爸做倉庫保管員必須用的大串鑰匙藏起來,讓他找不到……

就在這種「被打——頑劣——再被打——變得更加頑劣」的惡性循環當中,我走向了成年。

兒子7歲、我開始學習心理學之前,對他經常打罵、罰站、餓飯。

總之,是不光沿襲了我父母的教育方式,還變本加厲。

有個場景,我現在回憶起來還非常難過:

兒子6歲那年,我因一件小事不合意,便用鐵絲衣架狠命抽他的腳。

那是他過生日,他姑姑給他包了100元紅包。我和他媽媽要把錢收走,他請求我們讓他保管一個晚上,我們答應了,他卻在第二天早上趁我們沒起床,自己出門把錢花掉了。

我發現錢沒了的時候急火攻心,滿腦子閃現的念頭是:

「敗家子!一上午花掉100塊,小小年紀就這樣,長大還得了?」

「老子掙錢那麼辛苦,他卻這麼大手大腳!」

「這樣不爭氣,將來他的日子不是要比我們還要難、還要糟?」

被種種負面念頭和情緒驅使著的我,抄起衣架開始抽打他……

一個6歲的孩子,完全沒有還手之力,在那裡哀嚎、求饒,但我就是不能收手,還要打。

那時的我真叫鐵石心腸啊!

學堂:

為什麼一個小時候受盡打罵之苦的人,長大還會如此殘酷地對待自己的孩子?

曠智勇:

因為我的心在同樣的位置也是結了冰的。

在童年無數次被父親責打的時候,我弱他強,我無力還手,如果還手會招致更大的暴力。

在被打的當下,作為小孩的我,啟動了自我保護機制,用自己整個身心的能量把恐懼、憤怒、悲傷的情緒壓制住。

然而這些激烈的情緒是不會消失的,它們貯存到潛意識深處,貯存到我身體的骨骼、肌肉、內臟當中,等待著時機宣洩出來。

看到孩子出現我不接納的行為時,被壓抑的情緒火山就被激活而噴發了。

有句話說,最可怕的主子,莫過於從前的奴隸。

當我從弱小的孩童,躍升為強有力的大人,面對另一個弱小的孩子時,便把我曾經承載的痛苦一股腦傾倒到他的身上。

除非我去看到我那受盡委屈、充滿恐懼的內在小孩,把自己生命里深深壓抑的情緒通過無害的方式釋放掉,否則我永遠無法同理到一個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我只會直接給他貼上一個「敗家子」的標籤。

學堂:

一個傷人的行為背後,一定有一顆曾經受傷的心。

曠智勇:

是的。

童年被壓抑的情緒,未被滿足的需求,都成為生命里的未完成事件,長大後會無數次出現想要去把它們完成的衝動。

關係中任何一點本來不至於那麼憤怒的事,都可能把那股壓抑的能量勾出來,形成大爆炸。

其實,強烈的憤怒底下,還隱藏著擔心、害怕、無力、無助、悲傷、難過、彷徨、失落等柔弱的情感,我們沒有能力去接觸、去表達。

因為小時候,我們表達種種柔弱的情感也是不被允許的,我們常常聽到的是:

「這有什麼好害怕的」「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這有什麼好擔心的」……

長此以往,我們變得羞於體驗和表達自己柔弱的部分,我們也通過對弱小的孩子大發雷霆,給自己製造著「我很強大」的感覺。

學堂:

對兒子偷花錢的事,您後來有態度上的轉變嗎?

曠智勇:

轉變發生在我的心理學恩師許宜銘的一次工作坊中。

當時老師帶領我們做心理學的角色扮演遊戲,有的學員扮演大人,有的學員扮演孩子。大人要站著,孩子要面對大人坐在地上,大人貼近孩子的身體,低頭俯視,攥緊拳頭,用粗暴的語言責罵孩子。

我被安排扮演大人,演著演著我整個人就不好了,因為我看到了我對面那個孩子眼睛裡的驚恐

那一瞬間,有兩個人在我面前重疊:一個是我爸爸拳頭下那個孩童時期的我,一個是我拳頭下的我的兒子。

我突然看見了這個痛苦的輪迴!

我不能自已地哭起來,哭了一個多小時,一方面為我自己曾經遭受的傷害,一方面是面對我兒子很深的後悔自責……

我童年被壓抑的憤怒、委屈、恐懼、悲傷,隨著那一個多小時的哭泣流淌了出來;我對寬容有愛的父母的渴求,被表達了出來;繼而我也看到了我不成熟的幼兒決斷:

我小時候收到親戚給的紅包,父母都會拿走,說這是大人之間的人情往來,跟小孩沒關係,將來要還給人家。

儘管小時候的我對此忿忿不平,但我無力改變,於是向強勢的父母認同而形成了一個幼兒決斷:紅包錢是屬於大人的,小孩不能拿,小孩拿走花掉就是「敗家」。

我把當年父母灌輸給我們的觀念當成了天經地義的。

學堂:

您的這一觀念後來有所轉變嗎?

如何無傷害地拒絕孩子

曠智勇:

通過學習心理學,我腦中種種固有的觀念和所謂的「家規」,有了鬆動和改變,我吸收到一個很重要的認知:

生命主動權一直攥在父母手上的孩子,將來沒法獨立自主。

我開始每周給孩子零花錢,由孩子自由支配;親友明確給孩子、向孩子表達愛和祝福的紅包,也會交到孩子手上,不再騙孩子說「這個錢爸爸媽媽先幫你保管」。

孩子通過管理零用錢,逐漸學會了量入為出。

關於金錢的使用,從我定規矩,強迫孩子服從,轉變為我和孩子平等協商。

例如,我女兒在美國留學,最近計劃和同學去英國旅行,這就會在鐵定要花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之外增加一筆開銷。

女兒請求我的支持,我讓她先做一下費用預算。她算下來,在英國待上十來天,大概要多花8000塊人民幣。

我想了想,用8000塊錢支持一個孩子去遊歷世界,在我的價值觀里是接受的,於是很痛快地說「OK,我給你一萬」。

女兒很開心,也很感激。

也有些時候,孩子提出的需求我是沒有答應的。

例如,孩子有剛用一年多的手機,但看到出了新款,就很想要。在我的價值觀里,手機這種東西,只要功能良好,還沒有壞,我都會繼續用。

我就會拒絕給錢,告訴孩子:

「你的需求沒問題,只是不符合我的價值觀,我此刻不願意滿足你,我還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孩子會失落,但不會受傷。

學堂:

事實求是地告訴孩子原因——不是錢不夠,只是您不願意在這件事上支出。

不去批評孩子的要求,不去貶損孩子的人格。

曠智勇:

是的。

學堂:

有些家長遇到類似情況,會想當然地欺騙孩子:

「咱家窮,買不起」「都是因為你要這要那,讓家裡的日子好艱難」……

或者搬出大道理來攻擊、否定孩子:

「你這孩子真不懂事」「你就是虛榮、愛攀比」「你怎麼貪得無厭」……

曠智勇:

一個人看到好東西想要,很正常。

每一個需求都沒有錯。

父母只要考慮兩點:

我有沒有能力滿足孩子?我願不願意滿足孩子?

如果能力不及或不願意,可以拒絕孩子,但不代表孩子提錯了需求,絕不要去攻擊孩子這個人。

只要父母不攻擊孩子,孩子還可以想其他辦法去滿足自己,比如省下他的零花錢,或去打工賺錢,等等。

需求沒有被否定過的孩子,將來到社會上就很容易獲取資源,沒有不配得感,當別人滿足了他,他會感激;當別人不滿足他,他也能理解對方。

開啟你的內求之路

學堂:

回到我們話題的原點:

當孩子表現出父母不能接納的行為,父母內心升起痛苦,這時就呈現出兩條道路:

一條是外求之路——使用各種手段、招數改造孩子;

一條是內求之路——覺察自心,修通自己的生命課題。

曠智勇:

這兩條路,其實悉達多太子(佛祖釋迦牟尼)早在2500年前就劃得很清楚了。

很多人透過操控他人、操控環境,看起來也讓自己過得還不錯,但世界是無常的,不會因人的意志而轉移,這些人一旦遇到生命里真正的大難題的時候,就沒辦法自洽、沒辦法應對了,他沒有做好準備。

學堂:

例如,做了父母,教育孩子,就是很多人生命里遭遇的大難題。

孩子年齡小,好控制的時候,父母可能不覺得;等孩子表現出問題行為,父母才意識到既有的應對辦法是失靈的。

曠智勇:

沒錯。

我在2003年學習了《P.E.T父母效能訓練》課程,後將之引進中國。

最初我在深圳講授這套課程時,卻沒幾個人願意來系統地學習如何做父母,特別是爸爸們,通常一聽我講的內容調頭就跑。

可喜的是,近幾年,願意參與內在成長的母親越來越多。

仍令我擔憂的是,絕大部分家長不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踏上這條路,而是等到孩子厭學了、手機成癮了、抑鬱了、自殺了,才來學習,臨陣磨刀。

學堂:

這就是我們說的「菩薩畏因,凡人畏果」吧,大部分人都要嘗到足夠多的惡果,才肯向內看。

曠智勇:

是的。

自我成長有三種動力:無聊,痛苦,受到能量足夠高的老師的啟發。

我就是在後兩者的驅動下,開啟自我成長的。

2002年,我遇到華人世界完形心理治療之父——許宜銘老師,他可以徹底接納頑劣的我,使我內在的良知、向上向善的動力被啟發出來。

也因為我長期遭受著親子關係、兩性關係、與我母親的關係中的痛苦。

學堂:

您與母親的關係?

心理學研究認為,母子關係決定孩子未來的一切關係,這部分您可以展開談談嗎?

曠智勇:

說來可笑,在我成年以後,即便事業有成,一邊做著公司的老總,一邊做著心理學課程的導師,回到家仍然很怕我媽。

那時我在廣東,她在湖南老家,我們難得見面,可每次見面超不過3天就要不歡而散。

她總像我小時候一樣,動不動就陷入非理智的狀態,和我爭吵,提著棍子追打我,每次都能成功激起我強烈的情緒。

更根本的是,在我童年時期,我媽對我做的一件事,造成了我心裡多年的隔膜:

12歲那年,我爸爸去世了,十四五歲時,媽媽幫我和妹妹找了繼父。

我媽其實很愛我們兄妹,再婚時跟第二任丈夫談的核心條件就是,要帶著我們兄妹一起生活。

她沒有把我們丟給爺爺奶奶,讓我們成為既沒爹又沒娘的孤兒,我很感激她,這也成為日後我自我價值感的重要來源。

但是在這過程中,媽媽卻用她的一個操控行為,給我造成了很深的創傷——

我們老家有「母親下堂兒不養」的習俗,意思是,母親一旦改嫁,兒子就可以不給她養老。

一個星期六,我從學校回家,媽媽突然跟我談話:「我沒有拋棄你們兄妹,將來你一定要給我養老。」

我說:「媽,你放心,我肯定給你養老。」

她仍不罷休,說:「好,那你現在寫個保證書。」

那一剎那,我懵了,我感到我整個人被否定了,我不被信任了,仿佛我就是一個用來交換價值的工具人

我的情緒逐漸崩潰,我說:「媽,我一定會養你的,但是保證書我實在寫不了。」

我媽繼續刺激我:「既然你都承諾了,為什麼不寫?你就是想給自己留後路吧!」

這個逼迫和僵持的過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我內心的悲傷、沮喪、無助、恐懼無以言表,既無法拿起筆寫,又害怕如果不寫,會失去媽媽的愛和照顧。

我的眼淚滾下來,媽媽看我哭了,不再逼我,撂下一句氣話:「你不寫就算了,你以後養不養我隨便!」

我不敢對媽媽發脾氣,當天下午就坐車回學校了。

校園裡有一個荷花池,水很深,我路過時閃過念頭要跳下去,我的生命好像突然間沒有任何意義。

直到多年後我開始學習心理學,在一次做個案時觸碰到了這件事,我就把當年充滿傷痛的畫面帶進諮詢室,把一張空椅子模擬成媽媽,對著它說了我壓抑下來的複雜情感。

我告訴媽媽:

「你丈夫去世了,你很難過,我能理解,但你能不能理解我呢?我也沒有父親了……」

「你逼我寫保證書,你知道我有多麼害怕,多麼孤獨,多麼無助嗎?」

我做了大量的表達之後,突然之間可以同理到我母親了:

她所依賴的丈夫沒了,和我繼父建立的畢竟是個組合家庭,男方帶來兩個孩子,她帶來兩個孩子,他們沒有共同的子女。那麼在我媽媽心裡,她唯一的依靠就是我和我妹妹了。

她在中年喪夫後,要獨自守護兩個年幼的孩子,對她的挑戰是很大的,她又擔心她所有的付出,將來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她在即將改嫁的時候,對兒子做出那麼瘋狂的行為,是因為她的恐懼,她的孤獨,她的無助,她的無奈啊……

體會到這一切的時候,我覺得,哎呀,我的媽媽不容易!

從那以後,在這件事上,我對媽媽的芥蒂消失了。

後來我去了解了她的成長經歷:

她的父親,我的外公,是個極其沒有安全感、極其操控的人。

我有一個小姨,長得很漂亮,外公執意把小姨嫁給一個當兵的,那個當兵的長得難看,小姨就不願意。

外公為了迫使女兒聽話,拿一根繩子拴到房樑上打個結,站到凳子上,把脖子套進去,「不嫁我就死給你看」。

這不是一脈相承嗎?在如此操控的父親身邊長大,我母親怎麼可能沒有操控性呢?

有了更多了解後,我踏上了與母親和解的旅程。

原來心裡對她存有恐懼、憤怒、抱怨,跟她有任何肢體接觸我都是不行的。

直到面對她時內在相對平和了,我才可以從身體上接近她。

第一次去牽她的手的時候,我也是有擔心的,擔心她拒絕,擔心她又會指責我。

但是當我真去做出那個動作的時候,我發現她一開始惶恐、不自然,很快就轉變成了喜悅。

我們好像在那一次牽手中,跨越了母子之間阻隔的千山萬水。

現在我可以很自然地跟她牽著手過馬路,摟她的肩,一回家就擁抱她。

她也會跟我表達:「兒子啊,我有你真好啊,謝謝你對我的支持。」

我一回家她就問:「孩子,你想吃什麼?我給你買你最喜歡吃的菜吧!」

不再像過去,對我就是指責。

生存焦慮下,給孩子撐起一個安歇處

學堂:

這一段我要聽哭了。

您的母親曾做了很多傷害孩子的行為,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很強勢,但深入了解會發現,她的內在其實是充滿了脆弱和恐懼的。

現實中很多父母都是這樣,並非不想愛孩子,只是他們尚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恐懼和焦慮,尚沒有能力自我負責,於是無法好好愛孩子。

如果當時您的母親能夠誠實表達她的脆弱,而不是用操控、指責的方式對待您,也不會給你們的親子關係造成那麼大破壞。

我們很多人都像您母親年輕時一樣,不會講感受,不會講愛,只會講對錯黑白,只會用道德綁架、情感綁架的方式提需求,是怎麼回事呢?

曠智勇:

我們人類最初是很講感受的,遇到危險就恐懼,有人侵犯就憤怒,親人離世就傷心,得到滿足就喜悅。

但在生存危機面前,我們要壓住自己所有的感受,憑理智去判斷獵物會在什麼時候出現?一箭射出去能不能把它搞死?如果我搞不死它,它可能會搞死我……

慢慢地,我們直覺的部分、靈性的部分開始退縮,頭腦變得異常強大,直到頭腦奴役了身體,觀念奴役了感受。

身體明明很累了,頭腦會說,你要不把這件事做完,工作可能就保不住了,好吧,帶著疲憊繼續工作;

當我們有難過、有悲傷、有沮喪、有痛苦的時候,本想好好哭一場,頭腦卻會告訴你,這個場合不合適,哭了很丟人呢,對方權位比你高,你表達真實感受的話,可能會失去更多……

我們一次又一次把感受壓抑下來,幾千年就在這樣的狀態里活著。

我們的文化又推崇「存天理,滅人慾」,掩藏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把看上去非常正確的樣子表現給他人和社會。

於是大家都學著做偽君子。

中國人常常是活到五六十歲,才發現活了一個假的自己,一生躲藏在各種面具之下,很悲哀。

這一代的父母又比上一代父母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壓力,幾乎人人都在為錢搏命。

拜金的大環境使人們誤以為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相比之下,感受太不重要了。

直到生命里的大難題出現,你發現用錢解決不了,才開始亡羊補牢。

想要找回愛的能力,我們要向內探索,重新學習跟自己的感受接觸、相處。

常常去感知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問問自己:

此刻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我的身體有沒有哪裡是緊繃的?

每天都給自己的生命按下暫停鍵,花點時間傾聽自己,陪伴自己。

如果我們長年忽略自己的感受,那麼就不可能同理到孩子的感受,不可能給到孩子高質量的愛。

學堂:

現實中常見的是,父母遠離感受,沒有真實地活過,還每天特別努力地試圖把孩子也塑造成規規矩矩的假人。

曠智勇: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孩子有心理問題?

就是不被允許活出真實的自己,活著只為滿足學生的角色要求。

學堂:

家長們會覺得,逼孩子刷題考試拿高分,是為了孩子將來的生存著想。

我們平台推廣「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多年,常有家長質疑說,有錢人家可以這麼對孩子,普通人家不行,普通人家的孩子要面臨中考分流,還要過高考獨木橋。

對此您怎麼看?

曠智勇:

很能理解。

家長們的生存焦慮主要來源於大環境,我們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出了問題,將成功等同於高學歷、高收入。

但在現有的體制和條件限制下,我們更要思考,如何在保護孩子天性、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完成社會化。

以犧牲孩子的自我來換取成功、成就,無異於殺雞取卵。

如果孩子抑鬱了,割腕了,自殺了,各種精神疾病都來了,身心健康水平不及格了,還談什麼未來呢?

大環境我們無力改變,那麼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通過自我成長,讓自己具備人格和心理的能量,去支持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在學校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之後,回到家能有一個被接納的空間,一個表達感受的地方,一個自我的安放之處。

孩子在家庭得到休息,得到撫慰,才能積蓄力量,更好地應對外界的挑戰。

學堂:

如果說學校在給孩子施壓,那麼家庭的價值是給孩子減壓。

曠智勇:

是的,越是在緊張的大環境下,我們父母越需要學習幫孩子放鬆。

孩子一身疲憊地回到家,我們可以跟他說:

「孩子,你在學校辛苦了。」

「你的壓抑,你的無助,你的憤怒,我能理解。」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幫你去跟老師做協商。」

家校溝通也是我們可以做的:

「老師,我的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您能不能多提問提問他呀?能不能給他一個笑臉呀?」

「作業太多了,孩子晚上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了,能不能在保證他學習成績還可以的情況下,不要做那麼多了?」

我女兒有段時間很討厭上學,說要休學,我就給她休了兩個學期,帶她出去玩,讓她待在家,好好地去度過她的疲憊期。

我兒子上到高二的時候說:「爸爸,我不想讀了。」他讀的還是國際學校,美式教育到了中國也變質,孩子還是覺得壓力大。

我說:「那你想幹嘛?」

他說:「我想學音樂,爵士樂。」

我就同意他退學,上網幫他找了一位很好的爵士樂老師,送他到北京學習了3年。

學成後,兒子組了自己的樂隊,到雲南大理的酒吧唱歌,從20歲就自己養活自己,也生活得挺好。

家境普通,

也不等於就要粗暴對待孩子

學堂:

您有底氣說,孩子可以想幹嘛就幹嘛,財務自由是不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呢?

您有經濟能力為孩子的人生托底,不需要他們特別為生存擔憂。

曠智勇:

當然有這個因素,但不是說家境普通的父母,就只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以期孩子將來比別人生存能力強。

這是一個巨大的妄想。

你這樣做的話,大機率不僅得不到一個成功的孩子,還會讓孩子連身心健康的及格線都達不到。

我妹妹家的經濟條件相比我差很多,她的兩個孩子走的都是傳統的升學之路。

但我妹妹受我影響,也學了心理學,可以很好地平衡孩子的社會化問題和身心健康。

一次我妹妹要出門旅遊,她女兒也想去,但是會占用上課時間。妹妹既希望滿足孩子,又擔心孩子落下功課,就平和地跟孩子表達:

「我可以幫你請假,但如果你功課落下了,我也會擔心。有什麼好辦法能讓你既跟我們去旅遊,又不把功課落下呢?」

孩子說:

「我可以自學,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把功課搞通。」

這樣,她們就跟學校請假,愉快地去旅遊了。

平時孩子在學校有了情緒,說討厭某個老師,或不想上學,我妹妹都會傾聽,接納。在孩子難過的時候陪伴,在孩子沮喪無力的時候,讓孩子在她懷裡哭泣。

她的孩子,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她誠實地告訴孩子:

「以我們家的情況,不夠錢送你出國留學,我們就是要走高考升學這條路了。」

孩子說:

「雖然不能出國留學,但是我有一個愛我的媽媽呀,我就跟其他同學不一樣!」

讓家庭成為保護孩子的空間,這就是我對所有父母的建議和忠告。

學堂:

很多家長頭腦中,有一個理想孩子的模型——這孩子每天都很自覺地學習,成績優秀、穩定,沒有負面情緒。

一旦現實中的孩子不符合理想模型,例如作業寫遲了,玩遊戲超時了,不高興、發脾氣了,家長就百爪撓心,忍不住去改造孩子了。

曠智勇:

沒有期待就沒有虐待。

當我們對另一個人有期待的時候,就代表我們對他當下的存在是不認可的:

「你這樣不夠好,我想讓你更好,把你修剪成我想看到的樣子。」

背後的根源是我們也曾無數次被修剪過,導致我們缺乏同理心。

學堂:

改造別人的衝動真的很難克制。

如果我們決心向內探索、成長自己了,當改造孩子的慾望又升起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成長,不能只停留於頭腦

曠智勇:

其實到了那個當下真挺難的,那個時候我們的頭腦已經不受控制,理智已經被情緒左右掉了。

我一直說,真的走上內求之路的人,不能光聽理論。就像你知道了一堆游泳理論,但不會游泳,把你放到水裡還是會淹死。

學習有聞、思、修三個階段,聞和思都停留在頭腦層面,重要的還有修——平時做練習,未雨綢繆,在衝突發生之前做好應對的準備。

要準備的一是情緒的功課,二是溝通的方法。

在不知道怎麼應對的時候,至少先來個深呼吸,讓自己停下來,不繼續用粗暴的語言和行為傷害孩子。

停下來以後,趕緊借著這個點去內觀自己,看看自己內在是什麼東西被關係里的發生勾動了?

可能養育者在你小時候,用類似的方式對待過你;可能別人那句話、那個表情,正好是你小時候,你的養育者講得最多、用得最多,而你最不待見的,但你又壓抑在那裡未敢回擊。

這是情緒梳理的功課。

下面再簡單談一談溝通的方法:

《P.E.T父母效能訓練》課程,把孩子的行為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父母能接納的,一類是父母不能接納的。

遇到你不能接納的行為,可以採取三段式表達

第一段,描述孩子的行為;

第二段,表達你的感受;

第三段,說出這件事對他人、環境真實而具體的影響是什麼。

例如,孩子把瓜子皮丟在地上了,你不接納,你可以說:

「我看到你把瓜子皮丟到地上了,我感到擔心,如果奶奶不注意踩到,可能會滑倒的。可以把瓜子皮掃起來嗎?」

注意,說「你把瓜子皮丟到地上了」,這是描述行為;但如果說「你不講衛生」,就是貼標籤了。

這兩者要區分清楚。

家長往往容易給孩子貼標籤,讓孩子感到你對他這個人整體存在的攻擊。孩子的自尊、自信、自愛,在那一刻就受損了。

請相信,沒有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讓這個世界不好過的。

即便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我們個人的價值觀,或不符合社會共同的價值觀,我們依然可以不縱容,也不採取暴力。

暴力、攻擊,只會加固孩子的行為,或眼下改變了他的行為,但讓他的心靈受傷,在日後變成會傷害別人的人。

當父母不加評判、不加指責,只反饋事實,會發現孩子是很好說話的。

學堂:

可以總結一下您的教育觀嗎?

曠智勇:

道家思想崇尚無為,意思是讓我們遵循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儘量不去人為雕琢——我很贊同。

不要用我們曾經的生命經驗去套我們的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活得更局限,他自己的天性、他本身的能量,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我的孩子將來能做多大生意、獲得多少功名,我不看重,我只希望他們做到三點:

第一,愛自己,重視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做到這點,他自然就會去尊重別人,人際關係就不會差。

第二,有基本的賺錢養活自己的能力,有一門技藝能讓自己活下去。

第三,有基本的生活技能,會做個菜啊,煲個湯啊,煮個飯啊。

把這三樣弄好,就可以了。

學堂:

謝謝您的分享!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學堂全新推出【破界對話】欄目,旨在彙集同領域、跨領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觀點、開拓視野、增加聲量,共同感悟生命、體驗成長、重寫教育的常識。此文為【破界對話】欄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請期待。

孩子能讓父母照見自己內在的傷口。

或許父母自己,原生家庭不夠完美,但我們有信心擺脫過去的創傷,創造全新的未來。

這本教會萬千讀者治癒家庭創傷的心靈成長好書《父母的羈絆》,推薦給大家。

該書由自戀心理與關係研究專家尼娜·布朗創作,它不是聲討父母的檄文,而是一本療愈心靈的啟示錄。

我們與父母血肉相連,有著打不斷拆不散的情感絲線。

原生家庭是我們的根,決定了我們在哪裡生根發芽。但它卻不是我們的宿命,每個人都可以決定生命之樹的最終形狀。

希望每一個有故事的有緣人,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解脫自己的答案。

《父母的羈絆》

作者介紹

小豬豬,傾聽者,感受者,記錄者,尹建莉父母學堂內容總監。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主播介紹

心楠,二胎媽媽,高中語文老師。專注於語文教學研究及育兒領域,不斷參與兒童情商教育的學習,探索教育方式的不同效果。希望用最好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學生和子女,做一名成長型的教師媽媽。

曠智勇心理工作室視頻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0eda73caeec667bea20fbcec3d893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