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百科 | 四大名瓷,美不勝收!

2021-03-24   天意文化

原標題:非遺百科 | 四大名瓷,美不勝收!

景德鎮原名新平鎮,據史書記載:「新平治陶,始於漢世」,其燒制陶瓷至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由於戰爭頻繁,北方諸名窯相繼衰落。至北宋南遷,政治、經濟中心隨之南移,制瓷技藝始向景德鎮集中。

元朝時期,中央政府曾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這是歷史上首個地方瓷業管理機構,從此,景德鎮瓷業翻開了中國制瓷史上輝煌的一頁。在此後的7個世紀中,景德鎮名迭出,「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是景德鎮陶瓷的最大特色,並以四大傳統名瓷著稱於世。

青 花 瓷

青花瓷屬釉下裝飾品種。其瓷胎骨細膩,晶瑩柔潤;其花,清新明麗,幽靜雅致;其釉,光亮潔凈,白中泛青;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青花瓷一向被人們譽為「人間瑰寶」,居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首。

青花始創於元代,至明代已臻成熟,分別創出了「宣(德)青凝重、成(化)青雅致、嘉(靖)青幽清」的獨特風格;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青花瓷器器型更為複雜,裝飾更為豐富。

青花工藝多種多樣,常見的主要有手繪、貼花和印花三大類。手繪的青花瓷,畫面生動活潑,屬青花瓷中最為珍貴的品種;貼花的青花瓷,圖樣清晰,規格統一;印花的青花瓷,線條簡練,畫面規整。青花紋飾豐富,品種俱全。自古以來,景德鎮所產的青花瓷器倍受國內外人們的寵愛。據傳,十五世紀的薩克森國王,為取悅於新選的王后,竟用四隊近衛軍向鄰國君主換回十隻青花瓷瓶。

粉 彩 瓷

粉彩是景德鎮創製的新品種,其發展素有「始於康熙、精於雍正、盛於乾隆」之說。因清康熙帝喜愛西方琺琅畫,御窯廠藝人遂用琺琅彩的色料繪製五彩瓷的局部紋樣,形成粉彩的初期形式。雍正年間,粉彩瓷始用玻璃白作底色,並用渲染法繪製花紋,標誌著粉彩的形成。乾隆時期,粉彩瓷的製作達到頂峰。

粉彩瓷是琺琅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在燒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塗上顏料後用筆洗開,由於砷的乳蝕作用顏色產生粉化效果。

粉彩最大的特點是彩繪的技法。繪製時用筆將顏色依深淺濃淡洗開,使彩繪的色階逐漸增加,色澤粉潤柔和,立體感強。清末民初,「珠山八友」將粉彩裝飾與中國畫表現方法相結合,使粉彩的藝術風格更加個性化。

玲 瓏 瓷

玲瓏瓷是鏤花瓷的一種,其製作方法是在細薄的坯胎上,雕成米粒狀的透花洞,稱作「玲瓏眼」,然後經多次施釉,填平通花洞,再入窯燒制而成。玲瓏瓷鏤空處精巧、透亮,釉色猶如玻璃。

玲瓏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景德鎮湖田窯的宋代遺物中,可以見到鏤空的器物殘片。明永樂年間,景德鎮開始正式生產玲瓏瓷。由於工序繁雜、雕刻難度大,成品率低,玲瓏瓷成為當時皇室專用瓷。王志敏曾在《學瓷瑣記》中說:「玲瓏青釉瓷始於北朝末至隋初,唐、宋、元未見,至明初永樂年間有景德鎮玲瓏瓷燒造,此後復見於清代乾隆年間。」其實在明末的隆慶萬曆間玲瓏瓷已經開始流行,清代中期,玲瓏瓷發展到鼎盛時期。

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開始在玲瓏瓷上搭配青花紋樣,晶瑩素美、細膩精巧,稱為「青花玲瓏」。碧綠透明的玲瓏和淡雅青翠的青花相互襯托,釉面光潔,料色青翠,玲瓏剔透,展示著我國古代制瓷業很高的技術成就和藝術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玲瓏瓷多作日用瓷。玲瓏瓷品種除了各式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外,還開發了各式花瓶、燈具等,這些都是景德鎮特有的產品。20世紀80年代以來,玲瓏瓷得到進一步發展,玲瓏眼的形狀由傳統的米粒狀演化為月牙狀、菱角狀等多種花樣;同時,玲瓏與粉彩以及新彩等工藝進行結合,展現了新時期的玲瓏瓷特色。

色 釉 瓷

色釉瓷是瓷胎外罩一層顏色釉燒制而成。顏色釉是在釉料里添加金屬氧化物,經過特定的溫度和窯爐氣氛,呈現不同的顏色。色釉成色效果主要與釉料組成、粒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等密切關係。比如鐵元素的成色為青色,銅元素為紅色,鈷元素為藍色。成品釉面晶瑩,純凈雅淡,富有裝飾效果。有些顏色釉的配料和燒制十分不易,例如祭紅釉,其紅色非常難得,屬「千窯一寶」。

中國是使用顏色釉料裝飾陶瓷最早的國家之一,隋唐時期就有南方越窯的青瓷和北方的「唐三彩」。入宋後,各地名窯輩出,色釉的品種增多,以景德鎮影青瓷最具特色。元代瓷胎原料的改進,為高溫顏色釉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燒制的各種高低溫顏色釉繼承了前代特徵,又集宋代官、哥、汝、定、鈞、龍泉等名窯之大成,達到鼎盛。據清代唐英《陶成紀事》載,乾隆時期御窯廠燒制的顏色釉有35種之多。

20世紀90年代以後,液化氣窯的普及,使景德鎮色釉瓷的燒制再次得到發展。如今,色釉與其他釉上工藝的結合,被廣泛地用於陳設、日用、建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