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丨「數字化一定是給你們漲工資的!」

2023-03-01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一線丨「數字化一定是給你們漲工資的!」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當系統能力強,普通人也能幹很多原本超出他能力範圍的工作。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先問一個問題:

數字化轉型已是近些年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主流抓手,數實融合大勢所趨。大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案例展現了降本增效的潛力。

這樣的例子,在小巴一年來走訪的標杆工廠中並不少見,走在一汽、三一重工、格力、慕思、海爾等頭部企業的工廠中,仿佛走在一個個未來感十足的科幻空間。

但它們的特點是:大集團、大財力和豐富的儲備人才,擁有對企業工廠進行顛覆式改造的實力。占產業主體的中小型企業沒有實力拷貝,同時因複雜多樣的行業特殊性,面臨疑難雜症。

如何找到低成本的、個性化的可靠數字化改造路徑,儼然是擺在中小企業面前的中心問題。

我們經由釘釘,繼續實地走訪了多家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頗有成績的中小企業,它們某種程度代表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新進展,可作為參考借鑑。

「數字化一定是給你們漲工資的!」

什麼是數字化?有很多答案。錢江電氣總裁項勇說的一句話,最為深入人心。

「數字化一定是給你們漲工資的!」

怎麼說呢?錢江電氣是浙江一家老牌製造業企業,生產變壓器,員工超千人。自從2014年6月使用釘釘以來,一直想將設備、員工管理接入平台,打通企業各個管理環節,推動數字化改造時,就遭遇不少阻力。主要問題是員工不願意改變長期形成的工作方式。「(員工們)覺得我原來不受制約,現在受制約了。」項勇對小巴說。

項勇舉了兩個數字化的好處,抓住收入這一牛鼻子,點燃了員工的積極性。

第一,數字化能促進收入分配公正公平。一個一線生產人員,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掃碼進行留痕,那麼他/她的生產成果也就一清二楚,相比於自己在小本本上記錄或者經由車間主任裁判,數字化不容易產生錯漏或者糾紛。

錢江電氣工人在通過釘釘掃碼檢修設備

第二,數字化可以增加以往忽略的、難以計入績效的考核環節,增加員工收入機會。

比如關乎安全和生產效率的設備保養報修。以前的流程是保養報修人員逐個聯繫修理師傅,約定某個師傅在特定時間到現場進行保養維修。但在往後計算績效時,存在報修人員和維修師傅出現錯漏問題,維修師傅的到場維修次數、保養次數也不能被清晰記錄,且維修師傅按月領工資,心理上存在少乾和多干收入一樣的心理。現在是報修人員掃碼報修,發布維修需求,因此維修人員的保養維修次數,一清二楚。

此外,「我要求在釘釘系統裡面增加一個模塊:增加管控節點,增加時間要求。比如要求修理人員在兩個小時或者更短的時間之內做出反應。當我們完成設計後,維修人員很樂意快速去保養維修,他也知道乾得越多收穫越多,不是吃大鍋飯!」項勇說道。

這背後的邏輯是:企業管理中,制度規定和具體執行流程往往是兩層皮。理想制度與現實情況之間,存在藉助數字化提效的巨大空間。

項勇的實踐,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關於數字化轉型的一種誤解:那就是它會影響員工的工作崗位數量和收入,產生所謂機器與人搶飯吃的零和博弈。

錢江電氣提供了相反的答案:藉助釘釘等數字化工具,實現生產過程的透明化,創造更多可計入績效的考核環節,以提高員工收入。當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時,員工也隨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KUMO KUMO也是例證。這是上海新興連鎖烘焙品牌,定位中高端,常見於商業綜合體,在過去實體商業困難的兩年多時間裡,門店從0增至52家。

KUMO KUMO在釘釘平台開發了獎懲應用,對「以客為尊」的行為進行及時高效的獎勵。「通過文字、圖片、視頻來證明。大家有目共睹,知道哪些內容不是裝的,不是刻意的。」IT負責人葉濤對小巴解釋道。

作為一家一開始就注重建設數字化能力的初創企業,KUMO KUMO通過對門店的各個細節的規範化、績效化,實現產品品質以及品牌形象的管控,加強新員工的適應力以及減少初創期對員工個人能力經驗的依賴,從而實現企業快速擴張,員工也隨之獲益。

「成本至少相差了三四倍」

可複製的中小企業數字化之路

進一步釐清以上問題,有助於促進員工積極性。而當員工歡迎數字化變革時,一條數字化的改革之路也就可以鋪開了。

以前人們對數字化改造的印象集中於員工管理上線、生產設備上線、業務流程上線,如今中小企業藉助釘釘平台,就像手握著先進工具,面對一片良田,可以隨心所欲地去耕作播種。

在上海的KUMO KUMO研發中心裡, IT負責人葉濤向小巴舉了典型的案例:搭建HR系統。

「我經歷的企業中有0—1做HR系統的,如果要從0到1做HR系統,沒個三五十萬做不出來的。在釘釘的基礎上做HR系統開發,花費不超過10萬,至少是三四倍的差別。」他說道。

低成本是企業可以輕鬆投入的關鍵。在KUMO KUMO,類似低成本搭建的系統還包括智能排班系統、POS系統等。「自己從零開始做資料庫,做傳統的CS架構。基礎架構建設投資成本是巨大的。我們得益於網際網路大廠公共資源的支持。」葉濤坦陳。

像KUMO KUMO這樣的中小餐飲企業,不可能大開大合地建設數字化能力,只能循序漸進摸索。從一開始KUMO KUMO只是先買些零星軟體,整理硬體設備,比如美團POS、進銷存訂貨系統等。去年6月起,HR、培訓、報銷系統等在釘釘被建設和互相打通,才開始具備數字化能力。

「數字化最好、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當一個產品的輸出結果,可以變成另外一個功能或者系統的一個輸入。」葉濤感嘆。結果是:可以幫助管理者追蹤到每件事情的狀態、結果。

相較KUMO KUMO,錢江電氣已經大展身手,藉助釘釘平台的低代碼開放平台,低成本開發了兩百多種應用,把管理各個細節都進行數字化的改造。「慢慢地全部都以釘釘為中心,把數據全部都集成到釘釘上面。」項勇說。

錢江電氣通過釘釘+低代碼工具開發多款應用

原有頗耗費資金的OA系統將被停用,選擇在釘釘重建OA系統。後者優點在於「可以慢慢修正調整」,可以由企業內部業務人員使用低代碼工具進行自主開發、疊代及改進,有些第三方參與的二次研發應用,也可以逐漸跟釘釘的數據打通,另外甚至可以進行一個小模塊的開發,只為管理規範一個人的操作作業。

*低代碼是一組數位技術工具平台,基於圖形化拖拽、參數化配置等更為高效的方式,實現快速構建、數據編排、連接生態、中台服務。通過少量代碼或不用代碼實現數字化轉型中的場景應用創新。

質量檢驗、進貨檢驗、合同管理,商務部門、企管中心,原本可能是不相連接的業務板塊都被搭建在釘釘平台上,產生深入融合。

結果呢?舉幾個例子。在培訓銷售新人上,通過釘釘規定新銷售人員每天、每周拜訪客戶數量等考核指標,並藉助這個平台完成監督,助其逐漸成長;合同管理中,加強了整個流程、交付的管控,交付確認時可以快速聯動銷售、生產、技術、採購部門等。

當商務部門將銷售線索都做了釘釘報備,出現諸如串地方等銷售人員之間的糾紛,也易得到解決,不似以前主要通過口頭報備。

項勇說:「傳統製造業企業沒多大利潤,對吧?所以我們要自己上,自己去學習,自己去幹活。」

像錢江電氣這樣赤膊上陣搞數字化建設的企業還有很多,古茗、山東龍輝起重、河北鑫宏源、福建有零有食、江蘇康力電梯等企業,都是成功嘗試。

龍輝起重內部有所謂「2000萬元的ERP系統還是3萬元的低代碼開發」之說,有零有食倉儲物流部負責人黃曉峰表示「一年就可以節省上百萬的系統開發費用」。

有零有食這家位於福建省晉江的零售企業,從事凍干食品的研發與銷售,這樣的三線城市要想招聘到IT人才是很難且很貴的,在缺彈少人、IT部門只有幾個人的情況下,他們借力釘釘、低代碼工具以及酷應用完成了運輸管理系統、設備巡檢、維修系統等數字化系統的建設,還把原有的ERP系統與釘釘打通。

*酷應用是一種基於沉浸式、場景化、網絡協同和數據普惠理念的全新應用形態,用非常輕量化的方式,將複雜功能、流程和報表解構、碎片化、千人千面化,然後讓他們恰如其分的在釘釘高頻的協作場景中更便捷地使用應用,多步變一步。

有零有食借力釘釘+酷應用完成運輸管理系統的建設

當中小企業借力釘釘,一條可複製的、低成本的、個性化的數字化建設之路呼之欲出。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這「三座大山」,變得不再可怕。

企業「數字大腦」

管理者、員工智慧工具化、數字化

當中小企業可以低成本地建設數字化能力,也就指向了更豐富的、遼闊的企業可能性:管理者思想、員工智慧的全面工具化、數字化。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安筱鵬曾問:「『平台+低代碼工具』是一頓可有可無的『下午茶』,還是可以成為豐盛的『法國大餐』?」這個問題完全可以交給中小企業去回答。

錢江電氣最早推動數字化改革,是因為內部管理信息不順暢。比如項勇出差時,如果沒有人員跟他彙報,很難了解公司的狀態和情況。他希望「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到公司的所有運營狀態,實現對風險管控預警」。

當企業一旦掌握了數字管理邏輯和方法論,數字化建設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如今項勇已經開始籌劃三大數字化模塊:數字大腦、個人工作檯、個人空間。數字大腦可以沉澱信息資料、提供綜合分析應用能力;個人工作檯囊括所有功能應用;個人空間定製員工基本信息、崗位標準、成長空間,全景展現發展路徑。「我把它叫做打怪升級路線圖。」項勇笑道。

錢江電氣進行數字化改革

KUMO KUMO創業初期主要依靠創始人的熱情、執著、凡事親力親為。當發展到四五家門店時,溝通路徑快速繁瑣化,才有升級管理手段。數字化建設的初步作用在於:「讓明天入職的員工可以知道你老闆昨天有些什麼要求,了解公司的全部,而不是迫使管理者變成復讀機和滅火器。」(葉濤語)

如今,在KUMO KUMO的門店裡,數字化能力處處可見:管理者可以在群聊中直接通報在巡店中發現的問題,快速觸達所有門店,有則改之,形成圖片反饋;通過「釘釘+海康威視攝像頭」的解決方案,實現高效排班、訓店、監管等目標。

較錢江電氣這類發展到一定階段、進行數字化改造的企業,KUMO KUMO展現了更為妥當的未來:當企業能力從0到1都建設在線上平台後,後續進行改革時,可水到渠成。

「當系統能力強,普通人也能幹很多原本超出他能力範圍的工作。」葉濤如此描繪數字化的前景。

從管理上線,到線上開發應用、促進線下管理,再到管理者思想和線上工具以及線下管理的高度融合、相互促進,體現了企業數字化水平的三種水平。

可以總結髮現,一種新型公司治理格局浮出水面:在以釘釘為代表的數字化工具中,企業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存在,企業管理者的獨特管理思想處處可見,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應用或者機制,從而可以更高效地被員工吸收。

「一家新店還沒正式開,員工就會用高德地圖、百度地圖、騰訊地圖標註。這些行為是我們潛移默化的。我們數字化運營好了,可以從很小的事情上折射出來。」葉濤最後說。

那麼,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可能是一個個「數字大腦」將在以釘釘為代表的數字化平台被孵化,為中小企業發展保駕護航、出謀劃策,與此同時,管理者和員工的智慧不斷注入和壯大「數字大腦」,形成正循環。

本篇作者 | 林波| 當值編輯 | 麻醬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 | VCG

《走進標杆工廠2023》第二站參訪即將啟動,吳曉波老師和專家導師帶隊,實地探訪行業標杆,尋找數字化靈感,前瞻新技術和新趨勢。

點擊下圖立即報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48c54dea1b1b12860c4a2115afa4c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