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傘傘白杆杆
吃完一起躺板板
步入盛夏,降雨增多
野生蘑菇開始肆意生長
有的人好奇、有的人想嘗鮮
紛紛以身試毒
挑戰野生蘑菇的毒性
這不前段時間
家住青白江的李嬢嬢母女倆
因為吃菌子吃出大問題
上山采野菌子吃
吃完噁心嘔吐、兩天沒排尿
上周日凌晨,四川省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了兩名女性患者,分別是40歲和66歲,查詢病史了解到,母女倆在上周四去山上采了些野蘑菇吃, 吃完以後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就去當地醫院就醫,治療兩天後沒有起色,並逐漸出現無尿症狀。
然後轉診至四川省人民醫院急診科,來院前兩名患者已經兩天未排尿,驗血發現患者肌酐明顯升高,腎功能受損,肝功能受損。從接診醫生曾瀚處了解到,正常人每天要排1500ml的尿, 如果沒有及時排泄體內的代謝廢物和一些電解質,會導致身體出現水腫,心律失常,嚴重會出現心跳呼吸驟停。
目前,母女倆還在醫院治療中,病情雖有好轉,但仍未脫離危險,在接受CRRT治療中(與大家平時聽說過的透析類似)。
蘑菇中毒主要有4種類型
每一種都不可大意
據統計,2010年至2020年,我國共報告了 10000多起食源性蘑菇中毒事件,導致3萬餘人患病,約2萬人住院,近800人死亡。尤其是進入夏季以後,蘑菇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
據曾瀚醫生說,蘑菇中毒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類型,包括:
1
胃腸型
多數在食菌後 0.5-6小時發病
輕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劇烈腹瀉,
重者:電解質紊亂,出現身體乏力,大腦意識不清,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
2
神經精神型
就是網上看到的會出現「看到小人」「胡言亂語」的情況
多在食菌後 1-6小時發病
輕者:表現為反應遲鈍、多汗、流涎、流淚、瞳孔縮小、嘔吐、腹痛、腹瀉、脈搏緩慢等。
重者:可出現譫妄、幻覺、驚厥、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等表現,個別病例因此而死亡。
3
溶血型
一般溶血型疾病,會出現 尿血,身上出現 斑痕等情況,這種症狀是非常嚴重的,一出現就應該立馬去醫院了。
4
急性肝損害型
多在食菌後6~48小時發病,臨床表現肝腫大、黃疸、轉氨酶升高,嚴重者伴全身出血傾向,甚至意識障礙。還可發生中毒性心肌炎或腎損害等。
醫生說:
在這裡曾醫生強調,急性肝損害型毒蘑菇中毒病程中患者常在早期胃腸道症狀好轉後不再有任何中毒症狀,患者自覺康復,此期一般持續1至2天,醫學上稱之為 "假愈期"。"假愈期"常會讓人忽視病情的嚴重性,導致錯過最佳救治時機。
此外,還會出現皮膚上的一些表現,比如皮膚紅腫,口唇腫脹、外翻,伴有火燒般及針刺樣疼痛。
像上述講到的省醫接診的兩個病人就屬於 胃腸型和 急性肝損害型的結合。
如何辨別毒蘑菇?
很難從肉眼判斷
全世界範圍內已知蘑菇種類大約為10000餘種,我國已報道的野生毒蘑菇已超過500種。
由於生長在野外的有毒和無毒蘑菇形態相似,就連本地人很難單憑肉眼辨認。
不要盲目自信,你聽到的那些辨別毒蘑菇的方法都是錯的!比如:
鮮艷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
長在潮濕處或糞便上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
蘑菇與銀器、大蒜一起煮液體變黑有毒,顏色不變則無毒
有分泌物或者受傷變色的蘑菇有毒
生蛆、生蟲的蘑菇沒有毒
建議:
不要隨意食用野生蘑菇!
也不要因為網上的一些搞笑段子
對野生蘑菇產生好奇心,想要去嘗試!
(算我求你的)
如何預防野生蘑菇中毒
1、不要隨意採摘、買賣、進食自己不熟悉的菇類;
2、如果吃了野蘑菇不要喝酒,萬一有毒,酒精有可能加速某些毒素的吸收;
3、不給老人和小孩吃不熟悉的野生蘑菇,老人小孩抗毒能力弱,發病致死率高;
4、吃菇前拍一張照片,留一個蘑菇,以備萬一中毒後為醫生救治提供線索。
發生中毒情況如何處理?
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儘快催吐。可用手指摳咽部或用器具壓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嘔吐。可反覆多次,儘量把胃內食物嘔吐出來,以減少毒素吸收。
立即就醫:中毒後立刻到附近三甲公立醫院救治,最好攜帶剩餘蘑菇樣品,以備鑑定蘑菇的種類,確定有效的治療措施和判斷預後。
小康妹兒再次提醒,好奇害死貓,不要因為好奇去嘗試野生蘑菇!
本期科普醫生
醫生簡介
大連醫科大學急診醫學碩士,住院醫師。擅長急診與危重症的診治,如膿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腦復甦、消化道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主攻膿毒症的炎症及免疫方向,參與編寫專家共識 1項。
編輯 | 慢慢
監製 | 黃利琴
審核 | 藍嵐
圖片來源 | 攝圖網、新聞截圖
*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