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對先秦的最大特色,乃在繼戰國平民立姓之後,繼續發展,完成了平民的姓氏,即是大體上到了西漢宣、元、成時代,天下比較安定,每人皆有其姓氏。無姓則有家而無族,有姓則每人皆有族。無族之家,孤寒單薄,易於摧折沉埋。有族之家,則族成為家的郛郭,成為堅韌的自治體,增加了家與個人在患難中的捍衛及爭生存的力量」
中國百家姓漢字浮雕。 (新華社記者孫巍/圖)
今天人們都有姓氏,似乎習以為常。但從世界史的角度看,姓氏其實是貴族的專利,平民擁有姓氏,是比較晚近的現象。例如在德國,平民長期是只有名而無姓。平民普遍獲得姓氏,要遲至19世紀。
平民在獲得姓氏的時候,比較隨意,因此往往以自己職業為姓氏名稱,如Muller是磨坊主,Schmidt是鐵匠,Schneider是裁縫,Fischer是漁夫,Weber是紡織工,Wagner是車輪工匠,Becker是麵包師等。英國平民獲得姓氏的時間比德國早,但也最多只能追溯到公元1066年諾曼征服以後,其平民大多也是以職業為姓氏,如鐵匠行業的Smith演化出一些姓氏,鑄劍匠姓氏Sword makers,泥瓦匠Plaster,石匠Stone,剪羊毛者Sheare,紡織工Spinner等,甚或是以大個子Longman、小個子Small為姓氏。
在日本,平民一直無姓氏。普通農民、町人使用姓氏功能的「苗字」,屬於違法行為。直到19世紀明治維新以後,平民才被允許擁有姓氏功能的「苗字」,其標誌是明治政府在1870年9月頒布的《平民苗字容許令》,1875年2月又頒布了《平民苗字必須令》,要求平民必須有姓氏。當時平民給自己起姓氏,也頗為隨意,如住在上山,就以「山上」為姓,類似的還有山中、山下、川上、川中、川下等,住在松樹下的就以「松下」為姓,住在青木村的,就以「青木」為姓,飯量大的人,乾脆以「大啖」為姓,酒量大的則以「五枡酒」為姓。
在朝鮮半島,平民也是長期沒有姓氏,朝鮮李朝時期,「兩班」貴族擁有姓氏。平民開始獲得姓氏,要遲至中國明代晚期的壬辰戰爭以後。由於大規模戰亂導致人口流動和戶籍遺失,庶民和兩班身份發生模糊和混亂,一些庶民藉此模仿兩班貴族,開始擁有姓氏。隨著朝鮮科舉制的發展,要求參與者登記姓氏,也進一步加速了姓氏的普及。到19世紀,朝鮮半島平民開始普遍使用姓氏,最終1909年韓國頒布《民籍法》,將姓氏覆蓋到全體國民,這已經是20世紀早期了。
古代匈奴社會,姓氏也是貴族特權。《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社會「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可見匈奴一般人是沒有姓氏的。而《漢書·匈奴傳》又記載說:「其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卜氏,此三姓,皆貴種也」。可見,雖然匈奴一般平民沒有姓氏,但作為「貴種」的大貴族,則有呼衍、蘭、須卜這三種姓氏。
縱觀世界範圍,古代平民基本都是沒有姓氏的。中國的西漢中期以前,也是這種情況。例如在秦朝的時候,一般平民沒有姓。湖北雲夢睡虎地4號墓出土秦兵的家書,兩個秦兵的名字,一個叫「黑夫」,一個叫「驚」。黑夫,相當於現代鄉下的「黑娃」,但只有黑娃的名,但沒有姓。里耶秦簡中的人名,陽陵守丞「恬」、遷陵丞「歐」、遷陵守丞「敦狐」、司空「騰」、隸臣「尚」、隸妾「冉」、士伍「巫」、遷陵守丞「色」、隸妾「以」、郵人「匄」,及嘉、轂、欣、圂之類,都沒有姓。秦陵發掘的秦刑徒瓦志,人名是「羅」「遂」「宿契」「去疾」「驛」「得」「所」「姜」「大教」「慶忌」「瞗」「余」「富」「契必」,公士「滕」,不更「牙」「必」,不更「滕」等,也沒有姓。
湖北江陵鳳凰山10號漢墓屬於文帝至景帝時期,其中有向墓主貸糧的農民名字是:擊牛、野、厭冶、立、越人、不章、勝、虜、小奴、定、肩、奴、駢等。鳳凰山9號和8號墓木牘書寫奴婢的名字:大婢思田、大婢女巳田、大婢意田、大婢信田、大婢戴田、大奴賢、小奴堅、大奴甲、大奴宜、大奴息、大奴美、大奴蒲蘇、大奴不敬、大奴獾從、大婢綠、大婢紫、大婢縛、大婢留人、大婢壬、大婢畜、大婢益、大婢豹、大婢幸、大婢青、大婢益宦、大婢醉、大婢幸金、大婢葸、大奴偃、大奴鄖中、大奴眾、大奴熊。從這些材料來看,西漢早期的平民和下層社會,也都沒有姓氏。
情況的變化,發生在西漢中後期,儒學在社會上逐漸發展,而儒家鼓勵平民模仿貴族,創造自己的姓氏和建立宗族,這使得中國平民成為全世界最早取得貴族姓氏的群體。西漢中後期居延漢簡中普通戍卒的名字,都有了我們熟悉的姓氏,如丁延年、田延年、張延年、趙延年、儲壽、李壽、張彭祖、薛去疾、周千秋、王安世、陳安國、孫安世、孫安國、陳定國、田安世之類。江蘇儀征胥溥101號漢墓出土西漢竹簡《先令券書》中記載,一個叫公文的平民,在十五歲的時候「去家自出為姓,遂居外」(《文物》1987年1期)。可見,西漢時候的平民,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自為姓」,創造自己的姓氏了。
當然,這一時期人們剛剛獲取姓氏,方式還比較隨意。如「孝文時,吏居官者或長子孫,以官為氏,倉氏、庫氏,則倉庫吏之後也」(《漢書·王嘉傳》),管理倉庫的小吏乾脆以「倉」「庫」作為自己的姓氏。又如灌夫的爸爸本來叫「張孟」,但因為得到了灌嬰的幫助,因此就改了灌姓;丞相田千秋,因為乘坐小車上朝,就被改姓為「車千秋」;易學家京房,本來姓李,後來吹律定姓,又改成京姓;衛青的爸爸叫鄭季,因為和衛媼私通,生下衛青就姓衛;第五倫本來姓田,後來被遷徙,乾脆就以遷居的次第「第五」作為新姓氏;馬援本來姓趙,但因為祖上當過馬服君,所以就用馬姓。漢代類似的例子不少,說明平民剛開始搞姓氏的時候,還比較隨意。但無論如何,姓氏逐漸在社會中紮根下來,演變為固定的習慣和風俗,有力地推動了自治共同體的重建。中國平民,也成為世界上最早享有貴族姓氏特權的群體。
徐復觀先生曾談到:「漢代對先秦的最大特色,乃在繼戰國平民立姓之後,繼續發展,完成了平民的姓氏,即是大體上到了西漢宣、元、成時代,天下比較安定,每人皆有其姓氏。無姓則有家而無族,有姓則每人皆有族。無族之家,孤寒單薄,易於摧折沉埋。有族之家,則族成為家的郛郭,成為堅韌的自治體,增加了家與個人在患難中的捍衛及爭生存的力量」(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一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92頁)。由此可見,平民普遍獲取姓氏,對於後來中國歷史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李競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