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真諦:孩子上小學前後,學會三件事比寫作業更重要?

2020-05-26     幼兒說

原標題:學習的真諦:孩子上小學前後,學會三件事比寫作業更重要?

這些場景,你找到同感嗎?

常見很多低年級的學生,不知道老師布置了什麼作業,需要家長找老師問;

也常見很多小朋友的鉛筆經常丟失,橡皮擦也總是不見蹤影,書包也整理得亂七八糟。明明語文作業本在書包裡面,就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放學回家後說話丟三落四,爸爸媽媽聽得雲里霧裡,還要找老師了解情況;

孩子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該起床的時候不起床,要出門時還在玩玩具……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有父母可能說,「孩子還小啊,他們什麼也不懂、記不住,不自律很正常……」我想起了無數5,6歲的山區孩子,他們不僅自己起床做早餐、上學,放學後還要放牛、喂雞、寫作業、做飯……事情安排得有條不紊。差不多年齡的小孩,你們說,怎麼相差那麼大呢?

我想起了身邊很多爸爸媽媽,在孩子上小學前,忙著如何讓孩子儘快學得更多,夢想贏在「還未起跑前」。學拼音、念英語、練書法、背數學口訣……有人說,「這是環境所迫,你不做不行」,「其他孩子都在學,你孩子不學就要掉隊」……我想說,每個家庭、每對父母都有為孩子做選擇的權利,但幼兒說認為,拼音溜不溜、背口訣快不快……這些所謂的知識,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遲早都能學會。但一個孩子那些有益於一生的能力,它們是大人不引導,就會一直停滯不前的。

我們不難看到,如今很多小學的小孩,他們的學習成績雖然不錯,但是性格很糟糕,例如自控力差,動不動便打人、愛發脾氣;東西丟三落四,不能承擔一丁點兒的責任;做事磨蹭,不會主動;不能清晰表達,更不懂如何與人溝通……

想起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故事。前年,有一位小女孩參加區里的書法比賽,這孩子寫到後面,突然大哭!老師們嚇壞了,趕緊跑過去問「怎麼啦」。原來這孩子不是因為字寫得不好,而是鉛筆鈍了,一時找不到媽媽幫她削鉛筆,一著急就哭了。這樣的孩子,在我們身邊其實不是特例。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未來有良好的心態,幫助孩子擁有自信,減少父母的焦慮,那麼就要在孩子上小學前後,培養孩子三個重要的能力。如果你家孩子還在中班或大班階段,這時開始培養最合適。如果錯過了,趕緊補上。

哪三項能力?

第一項能力:學會清晰表達

最近有媽媽說,她的孩子上一年級,被同學欺負,回家後哭著告訴媽媽。但孩子說話模稜兩可,媽媽聽了半天,才知道有一個男同學朝他鼻子打了一錘,卻問不出被誰打,也不知道孩子因為什麼原因被打。媽媽便找老師問,老師也不清楚情況,還說「小孩要學會自己處理與同學的矛盾」。媽媽聽完很生氣,她說:「孩子還小,老師有責任保護好孩子……」 還因此引發了不小的矛盾衝突。

有家長可能記得,小朋友還在幼兒園的階段,老師經常會幫小孩表達,例如她們會告訴爸爸媽媽,孩子當天在幼兒園經歷了什麼事情。我們也常見很多孩子說話不夠完整,例如有時他們或許只重複說「有人打我」,也有孩子只是不斷地對父母說「我不要上學」,如果這時家長找幼兒園的老師問,這可能理所當然;但孩子上了小學,如果還不懂清楚表達,這可是父母的責任了。

怎麼辦?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一件事情的五個方面訓練孩子,幫助孩子清晰完整地表達:

1)發生什麼?

2)什麼時候?

3)什麼人?

4)哪裡發生的?

5)為什麼會發生?

家長們可以用日常的小事情幫助孩子表達,例如「孩子中午和媽媽去了一趟超市,買了零食和其他物品」,因為媽媽清晰知道每個細節,可以鼓勵孩子通過上面五點進行訓練,讓孩子表達給媽媽聽。慢慢地,你便能發現孩子的表達能力會越來越好。

第二項能力:有「時間概念」

我們常見很多孩子做事磨蹭,只有大人在「趕」。「快快快,還有十分鐘就遲到了」,「五分鐘後就要睡覺」……其實,「十分鐘」、「五分鐘」等對於學齡前後的孩子來說是抽象的詞。「十分鐘和半小時,好像是一樣長呀」,很多孩子經常這樣說。那是因為這年齡的孩子,他們的心智還未成熟,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尚缺乏抽象思維。

如何訓練?

通過「具體」幫助孩子理解「抽象」:

「我們看看,吃一個冰淇淋要不要花十分鐘啊。」一位爸爸對兒子說。當孩子開始舔冰淇淋,他在一旁看秒表,最終發現孩子只花了7分鐘;下一次,爸爸又問孩子:「我們看看十分鐘內,可不可以把客廳的地板擦一遍呢?」結果孩子花了15分鐘……

慢慢地,孩子的小腦瓜就有各種標籤:「吃冰淇淋」等於「七分鐘」,「擦客廳的地板」等於「十五分鐘」,「拼好一套斑馬積木」等於「三十分鐘」……

隨著這種時間標籤越來越多的積累,孩子們便慢慢對時間有個大概的判斷。

第三項能力:懂得「計劃」

幼兒說常見很多父母一直幫孩子收拾東西,卻一直抱怨孩子懶。這些父母,其實是他們自己助長了孩子的不良行為,還一味責怪孩子。

我還認識一位媽媽,經常罵孩子的書包亂,孩子被罵之後也無所謂,書包還是一如既往地亂,作業本、書本、文具盒還是經常丟……這種父母只會動嘴皮子,對孩子缺乏實際的幫助。

怎麼辦呢?父母們如何幫孩子學會計劃呢?列事物清單——不失為一種入門級的適合幼兒的計劃方式。

「上學之前,你覺得要準備什麼?」有些父母這樣問孩子。可很多小朋友聽完之後很懵,「準備什麼啊」, 「玩具吧」,「書吧」,「糖果,最好還要有布丁」……父母聽完也很崩潰。這其實很正常,父母的問題太泛,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駕馭不上。

這時,爸爸媽媽們最好的做法莫過於——按照事情的發生順序來列清單。下面,我們以小學孩子上學需要準備什麼為例:

順序1,出門到進入學校前

需要用到什麼東西?引導孩子思考。

對於大部分的孩子來說,出門要戴口罩,下雨的話要撐傘或穿雨衣,坐公車要用到乘車卡。

那麼,這裡需要列到的事物清單便有:口罩、傘、雨衣、乘車卡。口罩的使用有時間限度,那麼一天內要準備2,3個。

順序2,進入學校到正式上課前

需要用到什麼東西?同樣引導孩子思考。

一般來說,進學校之後大汗淋漓,需要擦汗,要用到手帕或乾濕紙巾;流汗後會感覺口渴,那麼就要喝水,喝水需要水杯;進入教室後,要第一時間交作業,所以所有的作業本要帶上;孩子們常常需要晨讀,晨讀資料可能是練習冊或課本;有時上課前要運動,運動後衣服可能濕了,需要換衣服,那麼就要帶多一兩件衣服。

由此,孩子可以列到的清單有:手帕、乾濕紙巾、水杯、作業、練習冊,1-2件衣服。

順序3,上午要上的課程

孩子早上的課程可能有語文課、數學課、英語、音樂,那麼相應地要準備什麼事物清單?

大機率需要:語文課本、數學課本、英語課本、音樂課本、筆記本、草稿紙、筆、橡皮擦、尺子、圓規……(老師有特別要求的就要加上)

順序4,中午在學校吃飯、午睡

孩子在學校吃飯,自然要用到飯盒;孩子在校午睡,自然要用到被子、枕頭、眼罩。如果中午離校呢?那麼可能要坐車,也要配備雨具。

下午的事物清單,同樣的道理,也是按照事情的發生順序列清單。按照這樣的順序,一般什麼都不會拉下了。

列好後,讓孩子自己按照清單一個個收拾,收拾好後逐個打勾。一開始,孩子可能需要父母引導和陪同幾次,慢慢地,孩子就擁有了這項做計劃的能力。

如果有爸媽想讓計劃變得有趣,或孩子還在幼兒園階段,可以以「帶小孩去踩單車」為例子。因為踩單車可能有趣些,小孩有更多的主動性。同樣地,也是採用事情的發生順序列清單,幫助孩子慢慢掌握。

很多人總是說,養兒千萬別「短視」……這大概便是,別讓小孩寫字已經跟「印刷體」一樣,卻不懂得削鉛筆吧……

關鍵字:習慣培養、能力清單、育兒方法、親子養育、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zkpRUnIBd4Bm1__Ymt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