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智慧:為什麼不要在他人面前教訓你的小孩?

2020-06-10     幼兒說

原標題:父母智慧:為什麼不要在他人面前教訓你的小孩?

隨著孩子們上學,小朋友的身影在公共場所漸漸頻繁了。

最近在一飯廳遇見一對母子。看樣子,小朋友剛放學,被接到飯廳參加家庭聚會。趁飯菜未上,孩子拿出作業本寫作業。一旁的媽媽看了一下,突然大叫:「你怎麼這麼懶?馬上把』加法』改成』乘法』!」他們飯桌上聊天的其他人馬上安靜,並且把目光投向那對母子。

「這孩子已經學了乘法,現在解題竟然還用加法!」媽媽對眾人說。

孩子面紅耳赤辯解:「『加法』和』乘法』都可以的。」

這時媽媽堅持:「不可能,一定是你在偷懶!」

「小孩子不要這麼怕苦怕累嘛!」旁邊有人開始附和著批評孩子。

小孩委屈大哭:「老師真的是這樣講的!你們……你們一點也不懂!嗚嗚……」說著說著,孩子趴在桌子上哭的更厲害了。

孩子的自尊,父母們別「瞧不起」

記得蒙台梭利說過,兒童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通常成人意識不到他們是很容易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為什麼?相比起成人,小朋友的心思更加細膩敏感。當他們感覺自尊受傷後,他們會憤怒、悲傷,甚至變得退縮、被動。另外,父母們需要警惕的是,自尊常常與習得性無助是「孿生關係」

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曼有一項經典的研究。研究人員把一隻狗放在電箱裡,給狗施以電擊。剛開始,狗瘋狂地跳、叫、撞擊箱子,拚命地想逃離。可是,它的努力不僅沒讓它成功逃脫,研究者還給它加了一根繩子——它被綁在了箱子裡。再次掙扎後,意識到沒有任何作用,它便放棄掙扎。

這種情形,與一個家庭養育孩子很像。一開始,孩子可能做什麼事情都充滿熱情與興致。可是,當孩子多次被現實打擊,或經常被父母嘲諷後,他們感覺自己的努力不僅沒用,甚至還帶來了沮喪、憤怒或難過。慢慢地,他們可能便不再作為,而是被動地聽從安排,或即使被安排也缺乏動力。「反正不再被傷害、打擊就好」,常常有孩子這樣想。接踵而至地缺乏自信也是這些孩子的宿命。

有一位4歲的小女孩,與媽媽上街時,看上了一個粉色鑲鑽的漂亮髮夾,央求媽媽買給她。小女孩高高興興地戴著新髮夾回家後,有幾個親戚剛好在家裡做客。小女孩的爸爸本來已經對妻子經常「亂買」東西給孩子有意見,再加上他覺得孩子小小年紀愛美頗為不妥,便對興高采烈的孩子說:「醜死了,像一堆牛糞!」

孩子尷尬地看了看其他親戚,剎時臉蛋漲紅,衝上去就要打爸爸……

上面的場景,是孩子的媽媽複述給我聽的。如果這位爸爸頻繁地使用語言暴力傷害孩子,正如當一個孩子努力成為優秀的好孩子,但父母總是通過行為、態度或其他手段讓他們泄氣……結果孩子便是習得性無助。

好父母不是一味地無視孩子的自尊,而是真誠地尊重孩子

人際關係學專家Victoria Joseph可謂是這方面的模範。她的兒子曾經因為個子矮被同齡人嘲笑,繼而自尊受創。她通過引導孩子自我認同「跑步快」、「成績優秀」,幫助孩子恢復自信。當一個家庭真誠地尊重孩子,背後其實是父母或其他養育者的同理心在發揮作用。當父母對孩子擁有同理心,才能做到真心實意地考慮到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對孩子有同理心,孩子的受益,不僅僅將是擁有自信心,孩子同樣也是同理心滿滿的。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的同理心位於大腦的邊緣區,當大人對嬰兒的情緒經常能做到及時回應時,孩子的同理心能力就能獲得成長。

記得有一次參加朋友家的孩子生日會。小男孩一大早,興高采烈地自己做酸奶冰棍。到中午其他小朋友到訪時,小男孩拉開冰箱,發現酸奶冰棍還是液體狀——原來放錯了冰櫃區。這時一旁有小孩哈哈大笑「好笨」!小男孩面紅耳赤。

媽媽耳明眼捷,迅速擠到孩子堆中,大聲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人類的很多智慧,都是經歷過無數次錯誤後得出的。這不,小達(被嘲笑的小男孩)第一次搞錯了,馬上就懂得了正確的做法,我們應該高興!來吧,我們慶祝小達獲得了珍貴的失敗機會!」有可愛的小朋友開始鼓掌。

小男孩吃吃地笑了,笑得真溫暖。

珍視孩子的父母,他們就像陽光,總會不自覺地散發著溫暖,讓孩子感覺到持續的溫度……

關鍵字:自尊與自信、育兒方法、親子互動、心理成長、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stn9nnIBfGB4SiUw6n1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