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省重點高中老師,最近看到好多網友給我私信,有學生,也有家長,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
- 1.老師,我想學習,但是我不夠自律,如何才能管住自己?
- 2.老師,我家孩子太不自覺了,上午睡懶覺,晚上熬夜寫作業,已經完全日月顛倒了。該怎麼辦?
- 3.我家孩子和我矛盾很大,已經在床上躺了好幾天不下床,逼我把手機給他玩。怎麼辦?
- 4.假期還剩一半,但是假期前制定的計劃大多還沒有完成,好苦惱,怎麼辦?
從上述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延長的時期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相處時間的延長,帶來的不是親自關係的親密,相反的,有一些家庭的親子關係更加緊張,矛盾更加突出,而矛盾往往都是圍繞孩子的不自律不學習而產生的。但其實,如果疫情時期,能夠好好利用,恰恰是孩子學會自律的最好時期,那麼在這裡,給大家一些建議:
一.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
這幾天學校開設了網課,並且每天布置作業,我發現一個孩子連續三天沒交作業,於是我在網上問這個孩子的父母,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孩子的父親對我說,他的兒子已經在床上躺了好幾天,藉此來要挾父母,交還沒收的手機。其實我了解這個孩子一點,因為整整高二上學期,我都在和這個孩子打交道。這個孩子內心是想學的,但是學習方法不太對,於是出現了一些問題,他又比較固執,所以無法擺脫困境,表面上是自暴自棄,但如果能夠給他一個缺口,他還是能夠振作的。
我們常常要求孩子自律,自己管控自己。人的確需要外界的力量幫助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比如說老師和父母的批評鼓勵,學校班級的規章制度等等。但是當一個人習慣於被管理,一旦到了假期無人管理的時候,孩子就可能失去了自我約束的力量。所以,如果想要孩子能夠自律,最重要的是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慢慢撤掉外在的拐杖,讓孩子的內心力量慢慢強大起來。
只有孩子內心真的想做一件事了,他會有十足的動力去做,不需要家長來說,他也會足夠自律。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特別喜歡打籃球,那麼他在打籃球這件事上一定是非常自律的,他會遵守打籃球的規則,他不需要父母每天給他上鬧鐘,也會堅持不懈的去球場,風雨無阻。
那麼,該如何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呢?這裡我們要藉助故事思維了,換個通俗易懂的概念,就是畫餅。《小王子》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艘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暴,船沉沒到海底,船員們倖存下來,漂流到一個島上,他們想要島上的原住民幫助他們造船,可是不管如何威逼利誘,島民們都無動於衷,後來有一個人和島民們說了一番話,島民們都開始幫忙造船,別人很好奇這個人說了什麼。
這句非常有名的話是:「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僱人收集木頭,也不要給人分配任務,而是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學習也是這樣,不要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不要強逼孩子要自律自強,利用寒假的時間,和孩子們多聊聊天,讓他們感受鍾南山院士為國為民的高大人格,讓孩子們感受高等學府里學生們的拼搏認真,讓他們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聊著聊著,總能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也總能發現孩子們崇拜的人和心中的偶像。然後引導孩子,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幫助孩子明確方向。
先找到孩子心中嚮往的那片海,再給孩子描述那片海的美,然後引導孩子自己去造船。
二.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持續動力
1.獎勵機制的技巧。其實在各行各業,都會有獎懲機制,在幫助孩子學會自律的過程中,也可以恰當的引入獎懲機制。但是獎懲機制的設計,是有技巧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把獎勵和結果掛鉤,不如將獎勵和過程掛鉤。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假設你希望孩子期末考試能夠考到全班前10名,現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你能考到全班前10名,我給你100塊。第二種方式是,如果你平時的每科作業每次都能得到A+,我就給你5塊錢一次。最好是選擇第二種,為什麼呢?因為把獎勵和過程掛鉤,反饋時間更短,效益更直接的一種做法。而做好平時的每一件小事,把每一個知識點搞紮實,恰恰就會達到最後期待的結果。
2.記錄峰值狀態。人生總是在起起伏伏中度過,沒有一直打雞血的人,但是人總有一段時間會打雞血。所以第二個方法,就是讓孩子記錄自己的努力峰值狀態,比如寫日記,畫表格,保存獎品之類的方式,當孩子有一段時間泄氣的時候,就把峰值狀態的記錄拿出來再看看,提醒孩子峰值狀態的感受,從而更加快速的進入努力和自律的狀態。
3.發揮兩級聯想。這個方法其實和前兩種方法都有關係,當孩子狀態特別好的時候,可以讓強化孩子的峰值狀態,讓孩子聯想自己此時正在清華北大,或者理想學府里散步的場景,感受規定時間內的愉悅。從而讓孩子更加的努力。相反的,如果孩子有點鬆懈了,可以反向聯想,比如說今天作業沒有按時完成,然後聯想到開學後成績一落千丈,然後聯想到高考成績很差,然後無法考上理想的學府。這樣一想,就會覺得不寫作業的後果很嚴重。就會重新逼著自己,認真學習。
但是家長和學生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控制自己聯想的時間,不能光想不做,那就不是實現夢,而是光做夢了。
三.適當激發孩子的焦慮感
1.假想敵的作用 無論是高一的孩子,還是高二的孩子,經過了一年到一年半的相處,基本上都應該有自己的好朋友。延長的假期之所以對學生來說是嚴峻的挑戰,就是因為孩子不去學校,沒有上課沒有作業講評,沒有考試,學生一下子失去了橫向對比的過程。所以孩子們很容易鬆懈。
適當的焦慮和壓力,是有助於孩子集中精力,好好學習的。這裡推薦一個假想敵的辦法。孩子可以找一個成績差不多,或者成績稍微好一點的同學,作為自己的競爭目標。然後想像他在家裡是如何認真學習的,每天的學習任務量大概是多少。最好可以記在紙上。如果你想要超過他,就最少要做比假想敵更多的學習任務。如果沒有做完,很可能在開學後的考試,就會落後。
想像著別人的進步,對自己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如果完成了相同的任務量,那麼就打成平手,如果沒有完成,就落後一點。然後再結合前面提到的獎懲機制。這就成了一個自律的內在推動力。
2.化抽象為具體 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最好每天能夠簡單的記錄一下,哪怕就是在日曆上畫個勾。就相當於自己打卡。如果有一天沒有完成,中間缺了一塊,就會很難受。但是一定要注意,要給自己的打卡時間,留下彈性時間,有彈性的補救時間,讓記錄過程得以延續下去。
四.家長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
1.家長和孩子同時制定計劃並完成 假期這段時間,家長陪孩子的時間是很多的,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育兒專家諸葛越曾經說過:「孩子有時不聽家長說的,而是看家長做的。」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所以,如果想要鼓勵孩子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成為一個自律的人。我們要給孩子展示的是,自律帶來的自由和美好,而非為了完成而完成的痛苦。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個假期計劃,然後一起打卡。
比如說每天和孩子一起讀20分鐘書,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機1個小時,每天早上起來鍛鍊10分鐘等等。然後和孩子一起打卡,和孩子相互監督,相互鼓勵,如果家長完成了,孩子可以給出一個獎勵,如果孩子完成了,家長給出一個獎勵。讓完成計劃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2.和孩子保持距離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在疫情期間,最不缺的就是距離。所以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親子矛盾。那麼家長有意識的保持一些距離,不僅對大人自己好,對孩子也好。不要時時刻刻把眼睛放在孩子的身上,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里就講過這樣的道理:種完樹之後,來來回回的看,摸,搖動樹幹,看似是喜愛樹,其實給樹帶來的是傷害。如果真的想要孩子內在的自律性充分發揮,就一定要給孩子留一段時間,讓自律性慢慢生長。
五.好習慣要從微習慣開始養成
1.不要強化壞習慣 這段時間,在家一直陪女兒,發現女兒出現了一些以前不曾有的行為,比如說踮腳。因為看了一篇文章,說2歲的小孩踮腳,如果頻率過高,可能意味著腳踝發育的問題。所以我告訴女兒,不要再踮腳了!結果怎麼著?女兒只要一看到我,就故意踮腳,想要惹我生氣。當我發現這個現象後,我就不再說話,假裝忽略這個問題。結果女兒也慢慢就忘掉了,正常走路了。
後來我仔細思考了一下,有的時候,家長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對孩子來說,並沒有什麼作用,相反的,起到了強化壞習慣的負面效果。所以消除一個壞習慣的方法,並不是禁止,壞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讓孩子突然戒掉,肯定很難。第一步是淡化,不要再用言語強化孩子的壞習慣了。
2.用好習慣擠走壞習慣
第二步,就是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用好習慣來擠走壞習慣。史蒂芬·蓋斯寫了一本書叫《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這本書說到:
「人們無法讓改變的效果持久時,往往認為原因在於自己,但其實有問題的不是他們本身,而是他們採用的策略。」
如果讓孩子每天學習,鍛鍊,閱讀,不吃垃圾食品,做一個完美的自律的人,一定很難。但是如果只堅持鍛鍊呢?
如果讓孩子每天堅持跑步30分鐘,仰臥起坐50個,伏地挺身30個,做一個自律的人,一定很難。但是如果每天只做1個仰臥起坐呢?
微習慣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一件小事,在人的大腦中建立一個迴路,然後不斷地增強這個迴路,養成一個習慣,然後慢慢給這個習慣增加內容和難度,變成一個大的習慣。比如說每天只做1個仰臥起坐,堅持了1個星期覺得好簡單,然後開始每天做3個,再堅持一段時間變成一天5個,後來變成20個,再後來又增加了其他項目。
所以這段延長的假期里,是培養習慣的最好時期,從無到有,從簡到難,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和孩子竟然也是自律的潛力股。
我是一名省重點高中的老師,也是一個2歲萌娃的媽媽。關注我,將獲得更多的教育心理,育兒經驗等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