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老師談教育
看完《少年的你》,心裡像堵了一塊大石頭。一群正值最美好青春的高中生,卻經歷著不一樣的青春。
這部電影講述了校園霸凌的故事:陳念的家庭環境很不好,母親被人追債躲在外面不敢回家,她想通過高考走出自己的生存現狀。離高考還剩2個月,她因為自己的正義和善良,為跳樓自殺的胡小蝶蓋上了衣服,受到校園欺凌。一次意外,他救了挨打的小北,二人相識。又一次被欺凌後,陳念尋求小北的幫助,在不斷的相處過程中,兩人相互關心,相互依賴,暗生情愫。然而事情並不如所願,陳念失手殺死了霸凌自己的魏萊,小北為了保護陳念,寧願背上強姦的罪名被判刑幾十年,要為陳念頂罪,給陳念一片自由的天空。在警察鄭易的追問和幫助下,陳念自首,4年後她再次參加高考,後來成為一名英語老師,而小北出獄後繼續保護她。
在這部影片中,死了2個學生,一個是被長期霸凌的胡小蝶,一個是長期霸凌別人的魏萊。兩個學生在最美好的青春因犯罪而坐牢,一個是優等生陳念,一個是心地善良的小混混劉北山。雖然影片最後是一個相對溫暖的結局,然而,生命的消逝,青春的耽誤都讓人無比心痛。
這一場場悲劇始於霸凌,終於霸凌。如果中途有任何一方面的因素髮生變化,可能結局都會不一樣。可是,裹挾在這場旋渦里的所有人,都主動地或者被動地,停留在原地,無所作為,眼睜睜看著悲劇發生。
作為觀影者,我在思考:為什麼胡小蝶寧願跳樓也不願意尋求大人的幫助?為什麼陳念備受欺凌也不願意再找鄭易警官,反而去找小混混幫忙?為什麼大人們,包括老師、學校、家長、警察不能及時的介入?
其實,在這部影片中,已經給了我們3點非常現實,卻又無奈的答案。
一.校園霸凌的隱蔽性
影片的一開始,以胡小蝶的跳樓自殺開始,引入了校園霸凌的背景。圍繞校園霸凌,我們發現學校的學生大致可以分成三類:霸凌者,受害者,圍觀者。即使是心地善良的陳念,在第一次面對警察和老師的時候,也仍然沒有告知他們胡小蝶真實死亡的原因。
若不是陳念被霸凌者頂上,一個同學鼓勵他打了電話,胡小蝶的死亡原因永遠都會被埋藏在知情者的冷漠裡。警察老楊對警察鄭易說:校園欺凌這種事情,非常棘手的原因就在於難以取證。果不其然,當鄭易去學校調查的時候,學生們都表示不知情。
- 施暴者,圍觀者,被欺凌者的異常團結
學生們真的不知情嗎?我們發現施暴者,受害者和圍觀者在隱瞞真相上變得異常團結。施暴者極力的否認和隱瞞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因為他們不想承擔責任。在對胡小蝶施暴的三個霸凌的女生面對警察的時候,主犯魏萊先是花言巧語否認,聽到警察說喊父母來的時候,則是毫無愧疚之情,一派詭辯之詞。而另外兩個女生則是推脫責任。
胡小蝶在跳樓自殺之前,問到:為什麼你們什麼都不做呢?為什麼任由她們欺負我?雖然她內心痛苦,但是她卻沒有向老師,同學和父母求助過。哪怕是看到凳子上是一灘污水,也在猶豫之後毅然坐到凳子上。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無助和絕望。我想,很大一方面原因,就在於一次兩次的求助只能帶來更嚴重的欺凌,以及被同伴們更嚴重的孤立。
至於那些圍觀者,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其實也是施暴者,因為他們不僅沒有施以援手,反而以圍觀為樂,助長施暴者的氣焰。陳念的母親被人追債後,有人把陳念母親的照片發到了班級群,引來了同班同學的起鬨。然而,卻沒有一個人去安慰陳念。
在這場施暴和霸凌中,所有參與者都選擇了集體失聲。
- 霸凌的形式不只是肉體暴力,還有精神暴力
小北有一天晚上因為警察審問,沒有及時保護陳念。陳念被霸凌者施以嚴重的欺凌,欺凌手段包括打罵,扇耳光,甚至撕碎她的衣服羞辱她,減掉她的頭髮,撕掉她的書本。這是赤裸裸的暴力,對於這些未成年的學生來說,是超出年齡的殘忍。然而,霸凌的手段並不僅僅是暴力,比肉體暴力更加令人難受的是,是無形的精神暴力。
為什麼胡小蝶被同學們孤立,被同學們排擠。因為施暴者的威脅,圍觀者不得不站隊,如果幫了被霸凌者,很可能會受到同樣的下場。所以孤立,嘲笑,謠言,惡言惡語等都算是精神暴力。老師可以管住孩子的行為,但是卻管不了孩子的社交。精神暴力相對於肉體暴力,更加隱蔽,傷人於無形。
二.大人介入的滯後性
- 社會,學校,老師到學生的系統滯後
胡小蝶跳樓自殺的原因曝光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學校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心理疏導,加強宣傳,甚至給每層樓焊上了防護網。警官老楊給我們揭示了社會、學校、老師、家長整個系統的滯後性:出了問題後,社會將責任推給學校,學校領導只能找班主任,班主任只能找家長。但是有的家長卻長期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見不到一回孩子。
所以問題還是得不到根本解決。因為家校是脫離的,系統的每一層作用力,都延遲了。
系統不僅有滯後,而且系統每層的作用力不一定是同一個方向。在陳念揭示了胡小蝶因為校園霸凌自殺的真相後,陳念的班主任被辭退了。而主要的施暴者魏萊,她的父母不僅沒有認識到孩子的錯誤,自己作為父母的失職,反而將責任推給了胡小蝶的脆弱和學校管理的疏漏。
- 大人只能介入肉體暴力,卻無法介入精神暴力
陳念在尋求小北的幫助之前,是比較相信鄭易警察的。當她被三個施暴者追趕躲到垃圾箱裡的時候,她給鄭易打了電話。然而鄭易沒有接到,反而差點暴露了陳念。那個時候,陳念意識到,鄭易沒有辦法時時刻刻保護自己。當新來的班主任看到陳念的凳子被潑了紅墨水時,雖然做出了一定的行為,但是也沒有辦法避免陳念被霸凌。而陳念的母親就更加幫助不了她。
這就是陳念為什麼找小北尋求幫助的原因。因為大人們無法提供時時刻刻的保護,並且大人們只能在施暴者施暴之後採取行為,卻無法真正有效地做到預防。此外,大人們只能介入肉體暴力,卻無法管控精神暴力。
所以,陳念看清了未成年世界的一套自己的規則,只能用未成年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三.青春期的孩子和失職的家長
- 青春期孩子的性格特點
人性本惡嗎?從陳念,陳念的同學和小北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善良和正義。但是為什麼那麼多學生都選擇集體失聲,選擇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呢?這並不能說明他們的本性是壞的,而是出於青春期的孩子們,有一套未成年世界自己的規則。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不像學齡前的兒童只崇拜父母,也不像小學初中階段的孩子,只崇拜老師。高中的孩子受到同伴的影響更大。所以能否得到同學們的接納和認同,是否可以在同伴中找到存在感,是否合群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孤立和排擠,屬於精神暴力的一種,變成了他們不敢發聲的壓力。
其次,這些孩子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行為。在一場集體狂歡中,裹挾在情緒中,不能理性的看待問題,很可能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 家長溝通不及時
在這部影片中,出現了四個家庭,包括小淼的父母,魏萊的父母,陳念的母親和小貝的母親。我們發現這四對父母,恰恰是四種典型的不成熟父母。
小淼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女兒參與校園霸凌被停學後,當著一眾學生和老師的面,直接踹翻了自己的女兒。而魏萊的父母則極力的維護女兒,把女兒塑造成正面的形象,把責任推卸地乾乾淨淨。陳念的母親雖然關心女兒,但是自己一事無成,躲在外面不敢回家。小北的母親把自己不能嫁人的責任推卸到兒子身上,之後甚至直接搬家,不認自己的兒子。
這四對父母都是不合格的,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所以前面兩個女孩兒,變成了施暴者,陳念和小北,既是受害人,也是犯罪者。這四個孩子,本質上都是缺愛缺溝通的。這場悲劇的出現,他們的父母有無法推脫的責任。
因為校園暴力太隱蔽了,作為父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善於觀察,及時和孩子溝通,平時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給孩子足夠的愛,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一方面,避免孩子成為施暴者,另一方面,如果遇到霸凌,也能夠及時向父母尋求幫助,直面校園霸凌,維護自己的權益。
《少年的你》正視當今校園中普遍而隱蔽的校園霸凌,並且揭示了這三層原因。我們在驚嘆演員的演技外,得真正地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和對策。這樣,才真正體諒到這兩個多小時導演和演員的苦心吧。